不断把和谐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时间:2022-12-10 05:03:00

导语:不断把和谐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不断把和谐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形势,必须积极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按照社会系统工程的思路,遵循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主动地肩负起建设和谐文化的重任,不断和谐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坚持和谐取向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形势,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积极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巩固和谐的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培育和谐的道德风尚。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解决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把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作为重要载体,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努力形成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

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符合时展特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引领舆论。对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要强化社会责任,维护群众利益,不回避矛盾,不激化矛盾,善意表达,科学引导,在推动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上下功夫。

创造和谐的文化条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整合各种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创作生产出更多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精神文化产品。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服务困难群体,多生产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他们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拓展基层文化活动空间,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

培育和谐思维

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和谐文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的思维方式就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在对立统一中以建设性态度促进发展的思维方式。把斗争片面化、绝对化,形成绝对斗争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有和谐;把同一片面化、绝对化,企盼绝对的同一,也不可能有和谐。实现和谐,必须有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承认差异,尊重矛盾,既不激化矛盾,也不回避矛盾,而是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和谐,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从而实现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在和谐思维支配下认识矛盾、化解矛盾,用建设性的态度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着眼于尊重民意、增进沟通,用建设性态度对待群众诉求。社情民意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各种诉求不断增加。对待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宽广的胸怀倾听,以建设性态度对待,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

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用建设性态度化解矛盾。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各种矛盾大量存在,许多矛盾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都是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大多数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和谐的思维方式把握公平与效率、民主与法制、一元与多元等关系,建设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着眼于整合社会、凝聚力量,用建设性态度对待不同文化。面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向上、共同前进。应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遵循建设规律

和谐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过程,而是一个将和谐理念、和谐精神转化为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又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动态开放过程。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按照社会系统工程的思路,遵循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实。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阶段性特征。应将长期性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研究制定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和办法措施,切实把和谐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齐步走”、“一把抓”,而是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具体规范,在全社会不断巩固和扩大和谐的主流思想意识。

既守土有责,又整体推进。建设和谐文化既需要各方面分工负责,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应把和谐文化的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之中,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和谐文化的要求体现到政治建设之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和谐文化的要求体现到社会建设之中,完善社会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形成和谐的社会风尚。建设和谐文化,宣传思想部门责无旁贷,既要充分发挥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精神文明创建、对外宣传等优势,又要善于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建和谐文化的格局。

既宣传教育,又注重养成。一个社会的和谐,最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在大力宣传和谐文化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养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应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并研究制定社会共同的和谐行为准则,切实把和谐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和谐的要求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使全体社会成员在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养成和谐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