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执政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时间:2022-12-10 04:43:00

导语:党执政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执政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作出的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一、和谐社会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到“社会和谐”的概念。他们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是充满和谐的美好社会。马克思曾经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体现“社会更加和谐”的特征。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重要执政任务,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观点和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内涵。

六中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并且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实际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出发,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向。

二、和谐社会理论极大丰富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是和谐社会理论完善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

二是和谐社会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路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九个方面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六中全会还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涵盖了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等方面。这些原则和目标,科学规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是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在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和谐世界”理论,“和谐世界”理论实质上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必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仅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只有面向世界,为世界所接纳、欢迎,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因此,必须通过在国内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更加紧密地把中国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的发展始终和世界的发展相协调,使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相一致。

三、和谐社会理论实现了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把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先后着重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明确界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同经济、政治、文化相联系的狭义的社会建设方面界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中央进一步从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社会关系连同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更宽广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加完整丰满的鲜明概括。这就是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努力建设一个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实现了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