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间:2022-12-08 04:44:00

导语: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主要观点

●我们党把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和向往的和谐社会概念引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并赋予其崭新的含义,使几千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第一次成为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生动实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既反映了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治国理想和治国方略的统一,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我们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人民解放和幸福的长期奋斗中,坚持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运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把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和向往的和谐社会概念引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并赋予其崭新的含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几千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第一次成为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生动实践。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必将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既反映了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人均超过1700美元;经济体制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社会变革加深,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只有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断提高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能力,不断提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有效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又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非物质的社会因素影响越来越大,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孤立进行,必然受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不论生产关系还是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长期性、复杂性,使得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永恒课题,更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一方面,人类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即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然生态的平衡和优化,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因此,必须建立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保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本身及相互之间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生命力和优越性之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

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在这种背景下,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成为每一个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国内看,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的重要过渡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的关键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十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需要有社会和谐作为前提和保证。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完成三大历史任务,更谈不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国际看,发展中国家的一条普遍经验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个阶段,往往既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凸显时期。针对这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经济社会就能快速发展。反之,就会丧失发展机遇,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和倒退。而目前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同时还要看到,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了对其他国家打压、遏制的力度,敌对势力也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在国内国际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不仅是我们牢牢抓住机遇期、顺利渡过关键期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

从党的历史方位看,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的社会基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凝聚的重要力量。适应我国社会的新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样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综合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治国理想和治国方略的统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