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活力不行,没有和谐也不行
时间:2022-12-08 04:30:00
导语:没有活力不行,没有和谐也不行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从深层次上说,根本的问题,在于正确把握动力与平衡两种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一、社会的发展需要动力与平衡两种机制。
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源和能量亦即动力;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社会需要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活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也需要平衡,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处其位,各得其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
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会像一潭死水或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陷于僵化、停滞的状态;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又会像一堆杂乱无章的零件或一匹脱缰狂奔的野马,陷于混乱、动荡的状态。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不仅要看这两大机制是否各自都具有良好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关键是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动力机制的社会表现和衡量尺度,主要是效率。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有没有活力。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体现在发展上。平衡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比例和财富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平等。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是否和谐。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为有序和稳定。效率与公平,是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对重要矛盾,它的背后,其实就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把动力推动的发展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结合起来。
党中央要求我们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基本内涵是什么?精神实质在哪里?归结起来就是两句话。一句是:继续坚持发展;另一句是:同时又要做到又快又好地发展。这两句话,往深层次说,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第一句话是要继续激发动力,焕发活力,从而保持发展的势头;第二句话则是,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各方面的平衡,不要顾此失彼,造成大的失衡现象。
从第一句来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需要加以关注,都需要认真解决。但基础,还是要靠发展。只有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我们才有更好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才有更大的财力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予扶持,才能逐步缓解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巨大压力,才能处理好涉及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矛盾。所以,根本上,还是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具有强大的动力和活力,社会的每个部分、每个成员、每个单位都能以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去从事劳动、从事经营、从事创造。如果没有这样的动力和活力,任何发展都不能实现,任何平衡都是没有基础的、不能持久的。
从第二句来说,我们要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是只为少数人的发展,不是畸轻畸重不协调的发展,不是竭泽而渔难以持续的发展,不是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发展,而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快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尤其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我们真正坚持和需要的发展。
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要注意社会的平衡,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区域、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等,做到统筹兼顾,各得其所。不要畸轻畸重,不要让相互之间的差距和矛盾过于扩大。如果失去平衡,就有可能翻车。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也是要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讲平衡。和谐就是平衡。平衡才能和谐。
但平衡有不同类型的平衡。在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平衡;而停滞僵化、死气沉沉,也是一种平衡。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下,不讲物质利益,不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都由政府统一安排。平衡似乎平衡,但社会系统缺乏内在的动力。整个社会缺乏创造的活力,发展的速度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一个突出的做法是:放开搞活。其实质,就是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通过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把人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形成一种机制,通过市场来使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获得自己应有的利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活力大大增加。人们生产、经营、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大大提高。其成就,有目共睹,世所公认。
但当我们致力于建设动力机制的时候,也逐渐发现,现实生活中,平衡机制上的问题又正在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假冒伪劣现象严重,贫富差距、地区差别逐渐拉大,人民内部矛盾更趋复杂,等等。正是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党及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同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就和谐讲和谐,就和谐建和谐。和谐、平衡,只是社会一个方面的状态。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还有动力、活力这更为重要的一面。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社会表面上是很和谐、很稳定的。但最大的缺陷,是把人管死了、管懒了,社会缺少了动力和活力,因而,社会发展难以持久,社会稳定和平衡也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稳定和平衡。这样的教训记忆犹新,我们决不能轻易忘记。
所以,总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要求,既是着眼于保持和谐的,又是着眼于保持活力的,贯穿了活力与和谐相统一的精神。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上就是要形成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做到两种机制的协调和平衡。缺了动力不行,缺了平衡也不行。表现在社会层面,没有活力不行,没有和谐也不行。只有坚持活力与和谐的统一,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防止这样那样的偏向。
从激发活力来说。十六大提出“和谐”概念时,就兼顾了活力的要求,指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要全面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各方面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总书记还把“充满活力”直接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范畴。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从保持和谐来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贯穿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等利益关系,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等等。做好了这一切,社会就能呈现比较和谐的局面。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不同方面的人们、包括理论界,对改革评价、收入分配、区域差距、效率公平等等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甚至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之所以会有这些分歧和争论,其实基本的原因是,有些人只注意到动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而对平衡和稳定问题重视不够;另外一些人则只注意到平衡以及现实中的很多不平衡现象,而忽视了动力和活力。如果要减少分歧,最好是双方都向对面看一看。看重动力和发展的同志,应该想一想车子开快的时候怎么防止翻车;看重平衡的同志,应该想一想怎么使社会保持动力和活力。如果都能从整体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动力与平衡的关系,对中国问题的认识可能就比较全面了。
四、建立和完善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行机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上是要将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有协调平衡、又有强劲动力、两者融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运行机制。虽然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动力和平衡两种机制也不可能有那种静止的、绝对的完美结合,但不断地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应该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努力建设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动力机制。
第一,它应该以人的物质利益为中心,以适当的分配形式,把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与其经济行为及其社会价值联系起来,通过物质利益的驱动,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又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的能动作用,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做到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的统一。第二,它应该既充分发挥人的自身内在的自觉动力,又辅之以外部的教育、管理、纪律、法规的约束乃至生存竞争的压力,做到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统一。
第三,它应该既充分发挥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个体动力,又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国家、集体、社会的整体动力,使它们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不同的作用,做到个体动力与整体动力的统一。
第四,它应该既注意利用由当前利益体现的短期动力,又充分挖掘和强调具有根本性、持续性的长远动力,做到短期动力与长远动力的统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既不能像传统体制那样只强调精神和国家的力量而忽视个人物质利益的作用,也不能像资本主义那样把个人的物质利益乃至金钱作为唯一的动力,而要把各种机制的长处结合起来,努力动员和利用社会全部领域、全部主体、全部层面上的力量资源,构建一个新的综合性、系统化、立体的、统一的动力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衡机制也要在原有的机制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改造。最大的任务,是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轨道转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构建起新的经济乃至社会的平衡状态。这样的平衡机制:
第一,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与动力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保持强劲动力的前提下实现平衡,在讲求效率的同时保障平等、公平,在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同时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和全社会的稳定。
第二,它既不象资本主义那样自由放任、盲目无序、在试错基础上趋向平衡,也不象传统的高度集中体制,以行政手段勉强实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平衡,而是要在客观条件基础上发挥主观指导作用,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平衡。
第三,在手段上,它既发挥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调节作用,又利用个体成员的自我调适及相互间的调谐制约作用,既发挥法律、法规和行政干预的硬性强制作用,又利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作用。
第四,它要实现的是全面和综合的平衡,而不是片面和局部的平衡,它要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使社会全体成员都在政治权利上平等、社会关系上融洽、经济生活上共同富裕,而决不是只顾某个领域的发展而造成整个社会的畸型、也不是只顾少数人的富裕而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治国理政,必须始终注意把握动力与平衡两方面的关系。提高执政能力,根本上应该是提高掌握这两方面关系的能力。
- 上一篇: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
- 下一篇: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