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时间:2022-12-08 03:21:00
导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基础,深入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与规律,正确处理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今天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及党的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执政后,党的首要目标是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党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就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的重要使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大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这既是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和能源紧缺,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性不平衡;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增大;日益复杂化的利益需求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而难以完全得到满足;社会就业结构和方式的转变给社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要求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致使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等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严重影响。同时,我们党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有效整合社会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既为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又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正是坚持了这一点,我们党才团结和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大军,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党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更强调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实现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不断创造条件的必经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重要体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最主要的是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强调,事物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其中,矛盾同一性使事物处在相对稳定的量变过程中,使对立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引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违反辩证法的。科学理解和把握对立统一规律,要防止把斗争本身等同于发展,而忽视同一性的作用;要看到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矛盾都具有同一性;要看到必须采取恰当的形式,才有利于矛盾的解决,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内,对立统一规律始终发挥着作用。社会主义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正是它们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与其他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矛盾根本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基本适应的,但是由于我国是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由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不适合的环节与因素。这些社会基本矛盾中的问题都可以经过主动而适时的改革来得到解决。改革作为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则可以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工农两大劳动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人民群众完全可以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睦、互帮互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在某些具体的社会矛盾中,如果处理失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就会产生一定的对抗性。虽然这种对抗是暂时的、局部的,但我们党必须及时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采取民主的如“团结——批评——团结”等方式加以解决,消弭对抗,促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中最终融合到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准确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制定并贯彻落实正确的方针与策略,是我们党的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统一战线作为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就是以这一原理为理论依据,最广泛地调动起全国一切积极因素的一个光辉范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左”的错误,创造性地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科学地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其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把握的几个重要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深刻理解这个“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此,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同时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政通才能人和,国泰才能民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巩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政治保证和法治保障。为此,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现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靠调节社会分配,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实现和谐。为此,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党的先进性来引领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精品范文
10构建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