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间:2022-12-08 03:20:00

导语:“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党的十7大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论断。在“三个文明建设思想基础上,党的十7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自信和坚定决心。贯彻落实这些思想,在推进“三个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提升“三个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质量,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三个文明”与社会和谐的本质、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是一致的

文明和和谐都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目标,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的区别是它们的内涵、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进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总和,着眼于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进程中的能力水平,侧重于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进程所获得的一系列进步性成果。和谐是人类社会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相互协调的状态,着眼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侧重点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良性运行。同时,和谐社会与文明社会在本质、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上是一致的,它们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人类对文明社会的追求,构成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并通过社会和谐加以体现;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必然体现为文明的不断进步,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因此,一个文明的社会也应当是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应当是文明的社会。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是“三个文明”高度发达、有机统一的社会。

“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继续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三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

二、“三个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

首先,物质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的进步成果,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以及广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着它必然要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和雄厚的物质文明。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能否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只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我们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其次,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的一系列政治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其中,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为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提供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的反映,在政治文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政治行为文明的程序化和组织化安排;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政治主体的政治实践活动,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就能在全社会形成一致的政治信仰和理想,形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体系、行为准则和价值评判标准,使全国人民在政治上达到高度一致,产生合力,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同时,强化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民族和国家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真正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切实推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通过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政治行为纳入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这对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再次,精神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依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独立自主、酷爱自由、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这种精神可以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为民族振兴而奋斗,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把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知识的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只有把教育和科学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同时,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并献身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保证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三个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社会物质财富在量上的不断增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强调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

其次,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建设好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还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立足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再次,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守法、诚信、明礼的优良品质得到充分展现,营造一个蓬勃向上、诚信友善、安定祥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后,“三个文明”之间要协调、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三个文明”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和谐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以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新型的文明形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建设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