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2-12-08 03:20:00
导语: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两年来,江苏省委领导班子努力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把学习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作为重点,特别加强了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提高了领导班子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促进了中央战略部署在江苏的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全面协调、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走的既是一条率先快速发展的路子,也是一条探索全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确立了“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根据“六个更加”、“一个惠及”的要求,江苏率先制定了省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大类18项综合指标体系,其中既有经济发展指标,又有民生指标,还有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政治文明建设指标。这个综合指标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协调,它体现了率先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统一。
实现江苏和谐发展,首要的任务仍然是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加快发展和率先发展,而是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率先加快发展与统筹协调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走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穷生斗,富生安”。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不全面、不协调难有社会和谐。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第一位的任务,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为基本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努力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多做贡献。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自觉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着力在“五个统筹”上下功夫,逐步使城乡发展良性互动,区域之间携手共进,以外促内相得益彰,经济社会趋于协调,人与自然交融共生。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江苏率先发展的新动力和扬长避短的新契机,咬定“两个率先”不动摇,进一步细化目标内涵,深化战略部署,落实具体措施,不断增创江苏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江苏所要实现的率先发展,不仅在进度上要先于全国,而且在水平上要高于全国;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要走的发展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色、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立足江苏实际,统筹各方发展,我们尤其注重“三个优先”。一是坚持富民优先。江苏GDP总量虽大,但老百姓不够富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制定了体现“富民优先”的综合发展指标,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美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一起,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发展指标,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我们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出发,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根据江苏人口密度很大而土地相对较少的实际,我们提出,必须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路,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坚持科教优先。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科教资源、人才资源成为江苏最为重要的发展资源和战略资源。2003年,我们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要把人才强省作为“两个率先”的长远大计,建设一个不仅物质财富充分涌流、而且各类人才充分涌现的社会。前不久,我们又专门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是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环境是现实的竞争力,更是未来的生产力。江苏人均国土面积在全国省区中倒数第一,环境容量小,污染承受能力弱,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近两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正在实施之中。同时,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江苏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持之以恒地建设“绿色江苏”,用积极的办法吸收污染,净化环境,推进生态省建设。
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走一条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之路
创造活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既是社会和谐与充满活力相统一的社会,又是以充满活力为前提来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充满活力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江苏的经济总量和效益、产业结构水平、进出口份额、民营经济比重、城乡居民收入、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登记失业率、排污量、主要刑事案件发案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升”与“降”,从一个侧面说明,充满活力与和谐发展并无冲突,而是内在统一的。
我们深刻体会到,同志把“充满活力”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主要特征之一,意义尤为深远。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江苏的实际出发,就是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进一步树立和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引导和推动全省人民的创业创新创优实践。
首先,要努力使“三创”精神成为江苏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具体来讲,就是要使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成为江苏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使思想解放、敢干敢变、与时俱进成为江苏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鼓励、引导和支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
其次,要使“三创”成为一种生动的创造性实践。创业创新创优的本质,就是全体江苏人民创造新社会的实践。树立和弘扬“三创”精神,就是要使全省人民进一步增添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把社会各个阶层和全体建设者创造新江苏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两个率先”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为“两个率先”广开活力之源。
第三,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三创”的体制环境和舆论氛围。通过政策导向、法律保障、制度安排、舆论促进等途径,坚持冲破一切妨碍“三创”的思想束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三创”的体制障碍,坚决改变一切束缚“三创”的陈规陋习。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创业创新创优成果,使所有合法创造财富的劳动都能得到相应的利益分配。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坚持和完善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农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育新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新的社会阶层,释放全体劳动者的创造潜能。制定完善配套的创业创新创优政策,加速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职工转岗创业、干部离岗创业、科技人员科技创业,等等。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大力宣扬“三创”成果,介绍“三创之星”贡献,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尊重创新、支持创优、鼓励创造的舆论氛围。
三、促进利益关系的和谐,走一条兼顾各方、全民得益的发展之路
利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和要害。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一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因实际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集中表现出来。江苏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期、经济国际化提升期,各种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开始凸现,尤为集中地表现在征地、拆迁、改制等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致力推进江苏的和谐发展,必须特别注重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努力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各方利益关系的和谐,在实现利益和谐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首先,我们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到各方面工作中去,使每一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司法的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教育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收入差异被社会漠视。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情绪,调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妥善处理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一系列新型社会矛盾,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其次,我们提出利益的分配要做到“五个兼顾”,努力让全体人民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即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努力实现“三方共赢”;兼顾发展进程中能力强的群体与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激励能者创大业,帮扶弱者有活干;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让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使全省沿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合理调控收入差距,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通过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得到实惠。
第三,我们提出要坚持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帮助一切有劳动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走上就业岗位。加快城市经济适用房建设,进一步做好惠及农村广大群众的“五件实事”。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巩固城市低保成果,及时随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调整低保标准,使低收入群体生活有保证,使老弱病残不失温饱、衣食无忧,不同的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特别是要守住江苏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线,逐步解决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两难”问题,保证每个贫困家庭的子女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保证每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困失学。
第四,我们提出在江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在建设。全面建设“法治江苏”,实现依法治省,开创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入创建“平安江苏”,营造安定、安全、安宁的社会环境;积极打造“诚信江苏”,树立讲信用、守信誉、重责任的良好风气,构建互信互利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绿色江苏”,让人民群众拥有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人文优势,增强江苏文化产品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打造一个在全国有独特影响力的“文化江苏”。
- 上一篇: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 下一篇:“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