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时间:2022-12-07 06:26:00
导语: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稳定是治国兴邦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同志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六条基本特征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安定有序”。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唯有稳定,政权才能巩固,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有幸福。没有稳定,社会就会动荡,人民就会遭殃,民族就会衰败。邦乱则国衰,心乱则事废。没有稳定,什么事情都搞不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一句空话。
一
维护稳定是国际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9•11”恐怖事件和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国际局势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动向。我国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倍加维护稳定,才能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部署上来,才能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正确把握形势,抓紧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牢牢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维护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改革发展就像没有适当土壤的种子,不能开花结果。社会不稳定,政治不稳定,人心不稳定,一切改革、发展的措施都难以制定,更难以实施,即使有的措施勉强出台,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步履蹒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理想也会落空。经济上的繁荣发展、社会的和谐同稳定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民无宁日,国无宁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顺利贯彻,各项建设事业也无法进行。
维护稳定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不疾痛不知康健之福,不离乱不知稳定之难。稳定压倒一切这个道理,我们经受了切肤之痛,今天更加铭刻于心。几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历了风风雨雨。如“”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富民兴邦的路线方针政策,造就了团结稳定的局面,使中国呈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喜人景象。今天稳定的大好局面,来自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如果没有对“”的拔乱反正,没有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没有对各种“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的纠正,没有同“台独”势力和“”邪教组织的坚决斗争,没有共和国卫士的鲜血和生命,就没有今天的稳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百倍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稳定,维护稳定。如果再乱,已经得到的也会丧失。历史悲剧绝不能重演。
二
维护稳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以民为本,民安则国安。人民安居乐业,社稷方能稳定。无家可归,无业可就,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人心就会思变,国家就会动乱。“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韩非子•安危》)贫穷生盗贼,饥寒起祸殃。讲稳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生产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靠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归根到底靠发展。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因此,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果丧失机遇,放慢发展,就会陷入被动和落后,经济搞不上去,人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国家的综合国力得不到提升,甚至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富裕了,长治久安才能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维护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维护稳定,要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稳定是动态的、相对的。讲稳定不是四平八稳,稳住不动,也不是凡事都要稳稳当当,不冒一点风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如果谨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放开手脚往前闯,那么再好的发展机遇也会被耽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看准了就要大胆地闯。这样改革才有新突破。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因为担心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会影响社会稳定,就思想保守,缩手缩脚,这也不敢试,那也不敢闯,致使改革不到位,经济上不去,那就势必造成全局的长远的不稳定。当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维护稳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应当看到,当前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在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时刻威胁着世界和平;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战略图谋。在国内,我们同“台独”势力、同“”邪教组织的斗争仍很复杂很艰巨。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社会上的违法犯罪活动等,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此,倘若不予警觉和认真解决,任其积聚,就会留下隐患。我们千万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而应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居治而忘治,则治无常治。”(《晋书•世视武帝纪》)“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新唐书•魏征传》)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维护稳定,关键是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工作做不好,就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民怨则国危”。(《韩非子•难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全。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联系群众。必须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按照“以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尽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能把非对抗性矛盾激化为对抗性矛盾,切忌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统筹兼顾并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区分不同情况,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处理和解决矛盾,处理好堵与疏、应急与长效、治标与治本、公平与效率等关系,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万民之所便利,而能疆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也。”(《墨子•尚同中》)对广大人民有利的事能够尽心去做,那么就可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关心群众的利益和疾苦,倾听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了解群众的思想和情绪,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真正把群众的情绪理顺。必须切实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用良好的党风带动和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只有把这些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坚定的基础,我们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维护稳定,离不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只有建立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的稳定,才是一种真正牢固可靠的稳定。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离不开稳定。稳定又是一种秩序,一种纪律,一种法制,不守秩序,不守纪律,不讲法制,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之中。“法败则国乱。”(《韩非子•难一》)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有机统一的结果。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决不能对其心慈手软;依法取缔非法组织活动以及带有“黑社会”性质和邪教性质的团伙,决不能对其姑息养奸;依法整顿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决不能让“黄赌毒”蔓延泛滥。只要我们“任法而不任治,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管子•法法》)就能造成一种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维护稳定,人人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消除那种维护稳定是中央的事,是专政机关的事,是组织的事,是领导干部的事的错误观念,在稳定问题上自觉地树立起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多说有利于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稳定的事,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多为稳定作贡献,多为构建和谐社会添光彩。不能因为在深化改革中自身利益暂时受到一些影响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埋怨和抵触情绪,而应主动为党和国家分忧。稳定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任何破坏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行为,都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的。要旗帜鲜明地向破坏安定团结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举国上下、人人都讲稳定,做维护稳定的工作,我们就会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 上一篇:和谐社会更要关注道德传递
- 下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