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时间:2022-12-07 06:17:00

导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自觉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凝聚着深邃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结合。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继承“和为贵”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就是对“和为贵”这一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生动诠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和谐”的理念贯穿于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民族、国家、政党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中,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综合解决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问题。无论是处理政府与群众、农村与城市、家庭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还是处理效率与公平、民主与法制、政治与经济、发展与稳定、收入与分配的关系,都应当体现和为贵的思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汲取“民为本”的道德资源。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这就需要有伦理道德的支撑。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之一。这种道德文化的重要基石,用我们今天的道德规范来说,就是“诚信友爱”。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只有培养爱心,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无论“诚信”还是“友爱”,其目的都是和谐,就是追求建立协调、统一、友善的社会交往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充分汲取和利用这些优秀的道德资源,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必然伴随着社会精神领域的深刻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不仅是创造和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树立和塑造精神形象的过程。当代中国的精神形象,既有历史的深厚沉淀,又是时代精神的展现。发掘和利用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就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找到建设和谐社会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展示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创造活力。在传承历史中开创未来,这是思考和谋划社会发展应有的文化眼光和精神境界。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自觉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使命。

全面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建设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但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为此,应当把扶持和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应切实加强精神产品生产,推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使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加快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激发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的发展阶段,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实践、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为此,应坚持文化建设与改革创新相结合,运用改革的办法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运用市场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文化建设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运用科技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努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探索新思路,在建立促进文化发展的机制上采取新举措,在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上取得新成效,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两个“支点”。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驱动链”和“有机体”。只有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既以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凝聚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营造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在全社会牢固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不断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使中华民族的意志、精神进一步振奋和昂扬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应科学把握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鼓励先进与照顾多数、统一思想与尊重差异、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不断激发民族志气,鼓励群众士气,弘扬社会正气,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发挥精神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应认真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团结和引导人民群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大力宣传美好的社会生活、优良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尚和温馨的社会情感,有助于营造促进社会和谐的舆论氛围。应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帮助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消除和化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