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调发展促社会和谐

时间:2022-12-07 05:13:00

导语:以协调发展促社会和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以协调发展促社会和谐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拓宽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和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山市是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是广东省著名的“名人城市”、“文化之乡”。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拓宽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和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协调发展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山市在实现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山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其总体目标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实力雄厚,经济持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富足,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这一目标分两步走:到2008年为第一阶段,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4000美元,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8000美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到2015年为第二阶段,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7600美元,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17000美元,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达到高度协调的水平。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山市采取对标分析方法,参考“世界发展指数”、“文明城市评测体系”、“小康社会健康素质评价指标”和《中山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等,按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指导性、国际可比性等原则,构建起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和政府评价4个一级指标,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单位土地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消费、城镇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参保率、五等分人口收入份额的标准差、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每百人拥有互联网户数、社会安全系数、千人医生数、人均受教育年数、环境综合指数、单位能源使用量产生的生产总值、人民群众对党政机关和窗口行业的满意度等15个二级指标。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总协调度、经济数量与质量、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发展与政府服务协调度进行计分和等级评价,分为不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高度协调4个等级。

要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为此,中山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三个转变”、“三个强化”:转变把发展片面理解为只是经济增长的观念,强化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以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的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着眼长远发展和增进社会福祉的观念;转变只重物质成果、轻精神文化和法治建设的观念,强化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观念。

围绕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是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山市委、市政府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抓好落实,不断优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积极参与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把它作为对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一种检验,并强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拿一块牌子,而是要把创建过程作为推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环境、造福人民群众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今年1月,中山市委、市政府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努力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和谐中山的要求。

不断优化发展的生态环境。近两年,中山市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2.54亿元,实施“一区三线”森林改造、农桥农路建设等“五项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目前,中山市城区的人均绿地面积已经达到10.78平方米。中山市分别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等称号。

不断优化发展的人文环境。中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办好各类人才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究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启动“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高级人才工程”,先后选送21批近1000名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学习培训;出台开放灵活的人才工作政策,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外地人才。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不断优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中山市大力倡导“诚信打动人,人人是环境”的理念,充分发挥“名人城市”、“文化之乡”的传统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政策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招商项目采取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的方式,并在征地拆迁、税费收取等环节上为中标企业提供便利,使各类企业能够在中山落地生根、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山市每年新办的企业都超过1000家,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20多家在中山投资办厂。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健康科技产业、五金制品行业、电子音响产业和中国灯饰之都等1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装等已经是全国闻名。

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在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中山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发展能力为核心,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成效,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还利于民、让利于民、不与民争利,按照“利益向下”的原则来调整市、镇、村、农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中山市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壮大镇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山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免费培训工作,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和创业;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法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济”三级社会保障网络,在广东率先建立起相互配套、覆盖全社会的比较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覆盖城市居民,而且覆盖全市90多万农民。

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中山市积极推行村务公开、镇务公开、厂务公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努力做到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动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文化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根本,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以共建文明为纽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中山市是广东省唯一一个镇级文化站全部达到一级以上标准的地级市。今年5月,中山市还获得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