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

时间:2022-12-07 02:51:00

导语: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此前,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根据地也长期局部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使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为初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使昔日的“东亚病夫”变为今日的东方巨人。历史经验证明,坚持长期执政就必须坚持科学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改进执政方式、完善执政体制、强化执政效果和遵循执政规律。

一、长期执政必须坚持科学执政理念

长期执政,必须首先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坚持科学执政理念。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它包括对党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对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对所负历史责任的认识等。一个执政党如果没有明晰、确定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可能是盲目的、随意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难以提高;没有先进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可能会背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偏离时代前进的方向,损害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因为只有先进的执政理念才是对执政活动特别是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才能集中体现执政党符合时展要求的建党思想和价值取向。

执政为民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规律,对夯实和拓展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具有重要意义。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也是我们党执政与其他政党执政的根本区别。如果说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大特点,那么,脱离人民群众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她产生的时候起,就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这种血肉联系也是她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执政党的根本原因。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中国共产党在全体党员中非常重视执政理念的教育,使全体党员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要求党中员和党组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都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中国共产党在执掌政权50多年的历史,领导改革开放也有20多年的历史中。尽管已经从一个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变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特别是面对在20世纪最后的十多年中,世界范围的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安全、发展安全或执政安全危机,苏联、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先后丢失政权的残酷现实,中国共产党根据党自身的实际状况、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及时展的要求,不断调适自己,努力培养和创新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把执政为民这一执政理念的核心贯穿于以人为本理念、经济发展理念、民主法制理念、先进文化理念、从严治党理念、德法并重的理念、制度规则理念、执政安全理念、和谐稳定理念等执政理念之中。在这此新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执政成效更加显著。

二、长期执政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提高执政能力,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的新形势,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要重视和研究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他强调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指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赋予了党的执政理论深刻的时代内涵,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顺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坚实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波澜壮阔的国内形势,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迎接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历经曲折中不断前进,在战胜困难中顽强奋起,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出中央领导集体把提高执政能力提到前所未的的高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主要经验、科学内涵、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

实践证明,长期执政,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提高执政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挫折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三、长期执政必须努力改进执政方式

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问题,是党执政的根本问题。坚持长期执政,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需要有正确有效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我们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直接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这种执政方式是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模式转换时期,继续坚持这一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总结长期执政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执政方式能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检验我们党是否成熟、能否不断取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尺度。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形势新变化,要求党的执政方式必须顺应时展和世界进步潮流。因此,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一是要坚持科学执政。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科学执政,就是要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科学分析和界定党与国家、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与界限,科学分析和界定执政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掌握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科学分析和判断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按照科学规律执政和行政,只有坚持科学执政,充分保证执政的科学性,才能使执政具有更大的能力;就必须彻底摒弃盲从和迷信,求真务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条,不迷信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有力的指导,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要求有科学的领导制度与管理体制作保证,要通过民主与科学决策来实现。

二是要坚持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民主执政,就是充分发扬党内外的民主于执政的全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扬党内外的民主于执政的全过程中,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支持和帮助;才能保证执政过程永远不偏离为民的方向;才能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执政结果。民主执政,执政者就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必须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执政工作的基本标准;就必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真正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密切的血肉关系。通过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是要坚持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依法执政,要求执政方式合乎法律法规的规定,党就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事务,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把共产党执政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把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与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必须彻底摒弃“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思想;就必须认真学法、真正懂法、积极用法。只有依法执政,才能使权力真正成为不侵害广大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的人民的权力;才能使执政方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最优化。只有坚持依法执政,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党、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党群等三个关系。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考验同时摆在我们党面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的政治任务的变化,要长期执政就必须不断调整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就是说,党要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从主要依靠政策领导、权力领导向依法治国转变;从包揽一切、取代各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依靠自身的先进性、社会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有效地实施领导。为此,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

四、长期执政必须加强完善执政体制

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以及其效率如何、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效。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①这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善执政体制的大思路: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十六大精神推动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正沿着这两个方向扎实前进。一方面,扩大党内民主的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推广,如采用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即党的代表大会不仅每年至少要开一次全体代表大会,以履行党的最高权力机构的职能,而且在闭会期间,代表依然履行相应职能,因而党代会的职能就从一次会议扩展到了整届任期,大大拓展了决策的民主性;加强和完善了党委会决策制,推行“票决制”,防止少数人拍板决定,用书记办公会或常委会取代党委会作为党代会闭会期间的日常决策机构;不断扩大了党代会代表的直选范围,等等。另—方面,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等也不断在改革创新,如人大的“专职委员”制,人民代表向选民的述职制,“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等。另外,我们还要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制度,确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得到最大的社会回报,通过此类制度导向让为人民服务真正成为干部们的价值追求。淡化“官本位”意识,防止权力的私有化和特殊化,使公共权力真正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防止权力被滥用和腐败现象,我们党对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重视的,采取了很多措施,也有一定效果,但总的来说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

总之,党的执政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动员全党的智慧进行深入的探索。党的执政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把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如何配置得更科学、如何运作得更有效的问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党的执政效率,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一个目标,也是保持党长期执政的一个条件。

五、长期执政必须更加强化执政效果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践证明,党和政府要做到执政为民,必须强化执政效果。因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喜欢的是那些能够做出实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具有实干精神的干部;他们深恶痛绝的是那些走形式主义,高高在上,只喊口号,对群众耍威风、图虚名,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干部。执政为民就是要用实实在在的行为服务于群众,就是要站在群众利益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把权力转变成服务,让人民群众看到并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执政为民作为党的最高价值选择,是全党的共识。执政效果好不好,就是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利益需求格局。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有保障基本生活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利益,也有满足温饱要求的利益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利益,不同的社会阶层也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利益要求、不同层次的利益要求、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在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真心实意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最通情达理的,他们心中自有一杆秤,哪个领导干部爱老百姓,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为他们办好事,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们不但不会忘记,而且会“心向往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就是有力的证明。反之,哪个领导干部不爱老百姓,不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没有为他们办好事,甚至欺骗、糊弄他们,他们就会将这种人赶下台。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记“两个务必”,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公仆意识,切实关心群众生活,真正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永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从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长期执政,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转变作风。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利益观,充分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巩固。

六、长期执政为民必须遵循执政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执政同样是有规律的,而且执政规律也是随着历史条件发展的。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就不可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也谈不上执好政。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如果长期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这是一个客观真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许多执政多年的老党、大党如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印度尼西亚的专业集团以及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等,在执政几十年之后,纷纷失去执政地位。这些执政党团失去执政地位,无论有多少种原因,但基本的一条是违背了执政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从不执政走向执政、又从执政到丧失政权的鲜明事实,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探索执政规律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所以,执政党执政,不能不研究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不能不研究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也不能不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我们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同志在西柏坡提出了务必要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并多次成功地开展了反官僚主义、反腐败的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这一探索过程,敏锐地意识到执政时期与革命时期的不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如何执政的思想,把共产党执政理论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在全面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大势,认真总结中国和其它各国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以及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执掌政权都必须始终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又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经济基础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提出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巨大的实惠,党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和广泛。正如反复强调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既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最根本要求。

中共十大以来形成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这一届领导集体在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继续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的能力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水平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效果更加显著,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应对各种挑战,更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在执政为民的道路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指导未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将继续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执政地位,我们必须认真吸取历史经验,确保中国共产党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在长期执政中造福中国人民,贡献于全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