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新发展
时间:2022-12-06 04:47:00
导语: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新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意见》把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穿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两条主线,体现了充分发挥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和加强参政党建设这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在认真总结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
概括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政治准则。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和各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些重要政治准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派在长期团结合作中形成的政治共识,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派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体两面,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必须认真坚持和遵循这些政治原则。
提出了发展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
完善了对我国派性质的表述。派的性质是多党合作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多党合作发展进程中的成功与挫折,都与对派性质的认识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它们的知识分子的阶级联盟。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继续坚持这样一种认识,就导致了“反右”以至“”的十年动乱。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派性质明确表述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中发[1989]14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各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2000年12月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各派作为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一直具有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新的社会阶层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纳入统一战线内部构成,政协章程也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写入派性质的表述中。根据这些精神,《意见》将新世纪新阶段派的性质进一步完整表述为三句话: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这一表述,体现了派在进步性基础上的广泛的包容性,有利于更加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共同奋斗。
进一步明确了无党派人士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作为没有党派组织的党派单位,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无党派民主人士”称谓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这些新的变化,《意见》把“无党派民主人士”改称为“无党派人士”。指出: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自身优势,鼓励和支持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积极稳妥地培养、选拔和安排新一代无党派代表人士,推进新老交替。
提出了衡量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标准。在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政党制度千差万别,不同的国家政党制度有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政党兴衰成败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研究和认识政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但是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并没有一个普世皆宜的标本和样板,在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意见》提出衡量政治制度和政党最根本的是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衡量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标准是:以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以此认识和判断政党制度的利弊得失和是非曲直,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关键所在。
进一步强调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政协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载体,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意见》提出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努力促进参加政协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协商,团结合作。要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为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挥作用。
《意见》除了这些理论方面的重大发展外,还在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充分发挥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充分发挥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支持派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领导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的政策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展必然也要依靠制度、程序、规范的保障,以贯彻《意见》的理论观点和精神。一个国家的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的党,对国家政治发展特别是国家政党制度的变迁具有主导的地位,在政党制度发展方面的智慧和是否守为有度,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人们期待着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新成果
- 下一篇: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