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

时间:2022-12-06 04:38:00

导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同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重庆的实际出发,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正确处理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各种重要关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认真落实既快又好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只有在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前,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关键阶段。要实现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意图,办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早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既快又好地推动经济增长,努力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期,不断增强综合实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相统一。有效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的有机统一。重庆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其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调整优化结构,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当前,重庆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和高新技术四大重点产业,积极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力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集团、大公司;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相统一。发展经济,既需要高速度,更需要高质量。片面强调速度而不讲质量,通过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和资金等生产要素来实现经济增长,是“没有质量的速度”,也是“没有发展的增长”。目前,重庆经济增长的方式总体上还比较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的问题较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快推动科技进步,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传统装备工业,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换代;尽快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加大优良种养业品种推广和先进适用技术运用的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信息化步伐,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低消耗、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是检验经济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重庆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益还不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坚持向科技要效益,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力求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坚持向改革要效益,积极深化企业改革,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创造企业高效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条件。

二、认真落实全面发展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把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作为推进全面发展的基本任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体现着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重庆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大,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相当落后。我们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推动科技进步;全面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能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通过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

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推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保证人民群众有效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并创造形成了以“真正让群众当家,真心为群众造福”为内涵的“麻柳经验”,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促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魅力重庆”活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心系新重庆、热爱新重庆、建设新重庆”的巨大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认真落实协调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对内对外开放的关系

所谓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搞好统筹兼顾。针对重庆城乡发展悬殊、区域发展失衡、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的状况,我们要不断提高协调发展的能力,就必须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外之间的关系,驾驭发展全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实现发展与开放的良性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重庆来说,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大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关键在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连接城乡的“纽带”;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制机制,形成空间连接畅通、产业梯度连续、经济文化融合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区域发展失衡,既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又影响社会政治稳定。重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比较滞后,严重阻碍了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统筹区域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使各区域各展所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促进“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要发挥主城区的原有优势,着力增强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继续保持其领先发展的态势;大力强化渝西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后发优势,强化产业支撑,努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果不能抓住这个特点,不能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就无法加快自身的发展。为此,我们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主动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加快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步伐。如我们加强与港澳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合作,深入实施渝港“9+1”、渝澳“8+1”合作协议和川渝“1+6”、渝黔“1+16”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合与协作,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投资环境好、竞争能力强、发展活力足的开放型城市。

四、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实践表明,如果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分索取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基础上,只能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最终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只有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会有坚实可靠的基础。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条件。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人口增长过快、规模过大,超出了现实的承载能力,不仅难以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反而可能因不堪重负而引发多方面的危机。重庆人口基数高、潜在生育压力大、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不高等情况比较严重,就业、稳定、资源供给等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种种措施,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并重转变;从以惩罚手段为主,向惩罚和奖励并重转变;从片面强调管理,向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从偏重缓解人口压力,向缓解人口压力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并重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的土地、矿产和水资源需求越来越大,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资源管理,把保护资源放在突出位置,重点保护好矿产、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真正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最急需的地方;积极推广和普及各种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努力为可持续发展打牢坚实的生态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重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尤其是三峡成库后,水环境污染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压力更大。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扎实推进主城区“山水园林城市工程”和“蓝天行动”,促进和推动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扎实推进三峡库区“青山绿水工程”和“碧水行动”,确保库区生态安全;扎实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工程”和“生态文明行动”,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五、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富民安民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改革发展,必须以“为民”为宗旨。为民,是工人阶级政党根本性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谋划发展时,我们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推动发展时,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在推进各项改革时,要切实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切身利益;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时,要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推进改革发展,必须以“富民”为根本。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到2005年重庆城乡人民过上基本的小康生活,到2010年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到2020年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围绕这一奋斗目标,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改革促“富民”;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拓宽城乡人民就业增收的渠道,以开放促“富民”;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打牢城乡居民增收的基础,以发展促“富民”。

推进改革发展,必须以“安民”为基础。安民,是确保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基础。在富民兴渝的进程中,我们既要“促一方发展”,又要“保一方平安”。一方面,积极创造“安民”的良好条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加大农村扶贫开发的力度,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等等。另一方面,大力营造“安民”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区县,建设平安重庆”活动,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解决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高度重视并抓紧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