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与实践价值
时间:2022-12-06 03:46:00
导语: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与实践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要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价值与实践价值。
1、科学发展观基于唯物史观与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发展是对社会变化的一种指向清晰的描述,是一种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的进步过程,是人类实践的一种结果。发展观则是对这种变化、进步过程的基本认识,是对实践结果的一种评价尺度,要回答人们如何认识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发展观是历史观的一种延伸。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哲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所指出的,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正是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就是物质生产资料、物质的生产力。同时,又不能仅仅把经济、物质、生产力归结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要讲自然、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制约作用。即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强调,能够“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的,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卷,234页)这体现着对客观规律与人的主体性的双重尊重。恩格斯则更为明确地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这种“同一些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与全面生产理论,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基础和理论基础。
2、科学发展观更进一步体现
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从理论到实践上一系列重要的进步与变化,标志着发展的着眼点从强国富民到以人为本,从比较注重物质增长到追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更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与满足能力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人不能够被淹没在自然、物质与社会中,人本身的主体性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必须关注的中心问题。因而,以人为本的提出,不仅仅是确立发展的主体与目标,更重要的是借此从理念与实践上把我们的所有努力统一进来,完成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科学发展观符合世界潮流与
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基于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在把握时代主题、世界潮流的基础上做出的。在吸纳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又增加了更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理论认识,已不仅限于发展理论,从而体现了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也体现了强烈的指导力。
从单纯地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到把发展与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连结起来;从提出可持续的发展观,到探索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学者以及各方面的人们在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获得了一系列宝贵的认识与成果。一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等等看到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从《寂静的春天》到《只有一个地球》,从《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到《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从《新发展观》到《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系列文献中提出的思想引起整个世界的深刻思考。在政治家中是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首先使用这个概念。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可以说,这样的思想成果与实践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启发、丰富了我们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这样的成果也是全人类的共识与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近代史证明,无视世界发展潮流,必然会落伍。
这样的发展认识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内在发展要求与利益诉求。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与成果拥有者。从整体上说,他们长远与眼前的利益需求都汇集到科学发展观所昭示的发展模式与理念。
4、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
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
回顾历史,过去,我们党执政理念所体现的执政能力主要是硬力量,主要为发现力、组织力、控制力。
所谓发现力,即发现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各阶层力量,发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道路,发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时代的要求等等,从而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宗旨与目标,确立自己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从而真正成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所谓组织力,即通过动员、组织等等,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与目标,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农村包围城市等创造性措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人民群众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下,体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与支持能力,从而能够把革命和建设事业持续推向前进。
所谓控制力,是通过组织、纪律,通过一整套措施体系,体现出对自己的组织与社会的强大控制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新执政理念的提出,标志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已经升华。这些新执政理念包括以更宽广的眼光看世界的新国际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权力观,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基于新发展观的新政绩观,基于把人才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的新人才观,等等。这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本身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产物。因此,在原有基础上,执政力更体现出拥有新的特点、新的构成,即主要是软力量,执政力中加入了感召力、凝聚力、领导力等更具有时代感的组成部分。
通过更加务实地判断历史阶段,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与目标,通过对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兼顾,通过对人民群众多元需求满足能力的不断增强,作为执政党,其感召力、凝聚力与领导力越来越强,从而使各阶层群众、海内外同胞、社会主义建设者与一切爱国人士更加聚集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而新执政理念的形成与完善,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会为国内外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从而形成更大范围人们共同的理念和精神财富。
- 上一篇:关键时期,关键在党
- 下一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 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