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时间:2022-12-06 03:14:00
导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1年,党中央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2002年底,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学习与创新应当成为全社会活动的主题。倡导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这是全党全民族全社会一项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大事,是关系到党的建设、国家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活动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党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解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一定要搞清四个问题: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风是什么?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关于学习的本质。
从哲学上讲,学习的本质就是人对客观世界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过程就是人的学习活动。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就是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人作为主体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对客体加以改造和利用。而人要改造和利用客体,首先要直接认识和把握客体的规律。也就是说,人生活在世界上,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活动,就必须不断对客观世界加以利用,而人要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首先人的主观世界就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所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要积极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的主观世界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是学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积累起来,系统化、理性化了,就是知识。同志说过:“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选集》第三卷,第815-816页)知识还可以分成书本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书本知识最终也是来自实践的。同志还说:“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两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一个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参加实际活动,获得亲身得来的实践知识,或偏于感性或局部的知识,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上升到理性的、全局的高度,得到的是不完全的知识。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实践学习,真正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完整知识的过程。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同志在的时候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选集》第三卷,第815页)提出学习要“有的放矢”。在延安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就是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我们今天的学习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于学风问题。
搞清楚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的目的,学风问题也就提出来。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我们提倡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同志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选集》第三卷,第813页)脱离实际,无的放矢,是一种坏的学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历史上,脱离实际的学习,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不正派的学风,给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和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学风问题决定学习方法,坚持什么样的学风,也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习有两种:一是向书本学习,一种是向实践学习。书本是对实践的高度总结,正确的书本知识是对实践的正确总结。向书本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一定要联系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读书。要好好地读书,好好地思考,好好地研究问题。读书是一种学习,使用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使用中学,在实践中学,向实践学习,一定要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切忌偏于感性和局部。向实践学习,包括总结中国的和外国的实践,也包括总结成功的实践和失败的实践。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从错误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前进。总之,开展学习活动,一定要首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求真务实的、实事求是的、与时俱进的、真正有实效的全党、全社会的学习活动。
第二个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学习科学发展观,把握其理论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在科学发展观上,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是我们当前国家生活中的一项中心任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志指出,确立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治国新理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落实在我们的思想上,扎根在我们的头脑中,最终要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就是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质,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认清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关键词,这不是单纯四个词的问题,而是全面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认识和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苏星同志,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指导的一个博士的论文《低代价经济增长论》,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博士论文。论文认为,经济增长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高代价增长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代价,结果是增长不经济,增长不发展。再一种是低代价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科学的发展模式,也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论文算了两笔成本账:一笔是发展的经济成本账。资金的投入,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发展的经济代价;一笔是发展的非经济成本。卫生问题、教育问题、科技问题、文化问题、文明问题、安全问题、民族问题、民主问题、贫困问题、分配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是影响发展成本的非经济因素。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也同样会大大增加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代价。只举安全问题为例,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要死十几万人,每年安全事故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几千亿人民币,这一定会加大发展的成本。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到我国的发展是不是健康的、合理的、持续的。
为什么发展中会有一系列问题发生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客观原因。在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突出问题。比如说,在缺少蛋糕的时候把蛋糕做大是主要问题,蛋糕做大之后,如何分配蛋糕又成为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之初,解决人的温饱问题是发展的当务之急。温饱解决了,就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出现。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是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第二是体制上的原因。有些问题大家明明知道不能这么做,但还是这么做了,这里面也有一个体制上的制约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第三是领导干部个人思想作风上的原因。有极个别的领导干部在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导致错误的政绩观,在错误的政绩观的指挥棒指挥下,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上项目,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个人的“荣辱升迁”、“名利地位”寄托在所谓的“政绩”上。比如,安徽原副省长王怀忠,当地老百姓叫他“王坏种”,在安徽阜阳当书记的时候大搞所谓“形象工程”,大搞“官员出数字,数字出官员”,在数字上“掺假注水”,给阜阳财政造成了20多个亿的亏空,给老百姓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第四是理论认识上的原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现实的人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从唯物史观出发,在发展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要在发展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为发展的衡量标准。“全面、协调”,强调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什么叫做全面?全面就是什么都有,一个人有两条腿,缺一条就不全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也不太全面。
社会全面发展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一齐发展。什么叫协调?两条腿都有,但一条腿朝前迈,一条腿朝后迈,走不到一起,这叫作不协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定要兼顾方方面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发展要有后劲,社会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主观要符合客观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的。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尊重社会发展应当具有三个方面的可持续资源的客观规律:第一,保持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物质资源一定要有可持续性,不能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也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据有的专家估计,按人均自然财富,中国人均是6600美元,比世界人均水平低多了。一定要保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污染严重、消耗殆尽,可持续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二,保持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是人才、知识、信息、精神、理论等因素,这些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理论、知识、人才资源也要有可持续性,如果人文资源枯竭,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不可能的。第三,保持可持续的政治资源。政治的民主、法治的健全、坚强的领导等政治资源也是影响一个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条件。如果政治混乱,一个国家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四个词,概括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这四个词,就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定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学习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开展全社会的学习与创新活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上一篇: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 下一篇:以科学的程序保证科学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