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执政几个规律性问题探析
时间:2022-12-06 02:49:00
导语:党执政几个规律性问题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今年“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83周年了,执掌全国政权也即将55周年。总结和研究党的执政规律,对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抓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的理论是政党的旗帜和灵魂。党在83年的历程中,历经磨难与胜利的考验而永葆强大活力和生机,与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切实以之规范自己的行动和执政行为密不可分。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执政的一项长期任务。
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成果。它们与马列主义一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成为党巩固政权的行动指南。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教育、灌输,才能被工人阶级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教育方面有宝贵的经验。比如,1929年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纠正,抗战时期的以及前不久的“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不断推动全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党也因此而不断地发展壮大。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是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中诞生、成长、壮大的,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与指导思想,都与民主紧密相联。民主被认定为党跨越“历史周期率”的“新路”。真实而不虚假的民主是共产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让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精辟地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选集》,854页)实践表明,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民主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党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议事和决策。
用铁的纪律保证党的根本制度的执行和党的团结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纪律从来都被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指出:“不允许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选集》,第4卷,1239页)这是保障党的组织统一、巩固党的组织从而保持党的战斗力的基本条件。执政党如果松弛了党纪,必然涣散党心、人心,严重动摇执政地位。越是开放搞活越要严格党的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庸俗作风的蔓延渗透。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必须成为严守党纪尤其是政治纪律的模范,党内不允许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邓小平指出:“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112页)同志指出:“党员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党的纪律,都必须给以应有的处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592页)谁破坏了党的纪律,就坚决地处理谁,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三)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依靠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发挥干部作为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党精心选拔大批干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代表人民利益掌管政权。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党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用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保障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各种限制人尽其才的陈腐体制,选贤任能,保证各级政权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
(五)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风问题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党风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端正党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必须靠教育,靠制度,靠监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加强教育,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内廉政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不断增强治党治政的严肃性。
二、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努力形成党执政的科学机制
(一)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及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既不以党代政、以党代企、以党代事,又要在行政及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作中,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接受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贯彻执行党管干部的原则;依法接受党推荐的重要干部,深化和完善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领导,既要实行政治领导、政策领导,加强社会性管理,又要普遍建立党的组织,帮助和监督这些经济组织实现党的意图。
(二)加强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稳定是执政兴国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在发展生产力中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83年的历史,是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党执政以后,开展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二)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只有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给人民群众增加实惠,才能稳定人心,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四、把坚持为人民服务,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执政的根本宗旨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共产党立党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党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流血牺牲到执政以后以人民利益为核心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取得了积极而重大的成果。党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夺取了政权,也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过程中巩固了政权。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利益,最终要落实到党员和各级干部身上。党要教育自己的党员和各级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党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无不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也就是以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爱护和尊重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维护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把人民的切身利益实现好,把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好,努力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五、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的重要目标
(一)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在建立政权以后,党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文化建设,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障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了人民群众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并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思想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凝聚了全社会的力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坚持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发展先进文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中国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各种流派都有权利在社会主义文艺阵地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的成长状况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取决于人民大众的态度。对于腐朽的有毒害作用的东西,对于旧社会许多丑恶现象的回潮,运用思想的、艺术的乃至行政的武器予以坚决抵制。
六、加强统一战线建设,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和凝聚起来,形成党执政的坚实基础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关系。各派都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同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派是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派不仅是党的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更重要的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促进祖国统一、进行“四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参政党,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人民政协,实现民主协商。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代表性强、包容性广、联系面宽、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优势,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积极协助党和政府,维护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坚持民族团结和平等原则,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基点。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民族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使各民族自觉自愿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党和国家在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极大地调动了各民族的政治热情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努力发展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是党的一贯主张。特别是在近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长期政策,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成为党在广袤的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对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和维护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党和国家坚持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党和国家争取、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扩大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党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打击一切包藏政治图谋、危害社会秩序、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邪教活动。
执政兴国之舟在社会生活的激流上行驶,必然受到社会生活风浪制约。时代在变动中前进,每日每时都有新的现象出现,都有新的变化产生。党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处理新的矛盾,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开启新的动力,开辟新的航道。
- 上一篇: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 下一篇:郑培民的党性修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