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时间:2022-12-06 02:48:00

导语: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统筹兼顾的发展机制、和谐相处的社会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律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和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特别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突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强调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具体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新的飞跃,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在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的同时,也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对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指标,过分突出短期物质成果的片面发展观念的纠正,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后获得的新认识。坚持以人为本,一是明确人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我们在使用GDP考核指标时,还应当辅之以其他指标,如社会成本指标,环境、资源、生态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指标。把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优质、高效地提供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二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三是要把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内在创造性激发出来,创造更多财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与此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并掌握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突出以人为本,既汲取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同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也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党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确保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利。

统筹兼顾的发展机制

我们党主要通过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党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统筹兼顾就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就是统揽、总揽,筹就是筹划、协调,兼顾就是照顾到方方面面,平衡各种关系。总起来说就是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化解方方面面的矛盾。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兼顾确定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一条战略方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党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因而要求党一定要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在总体把握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具体实践上,要坚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稳妥,全面准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条件的新变化更加突出了统筹兼顾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如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成为突出的问题,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针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十六届三中全会及时提出“五个统筹”的根本要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使它们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必须重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包括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求,各项改革措施都必须使人民群众总体受益,使全体社会成员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兼顾,协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遵循规律,全面谋划,因势利导。今天我们党讲统筹兼顾,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搞一平二调,也不是抽肥补瘦,更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既承认差别,突出重点,又使各方面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和实现。统筹兼顾要求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也要崛起。这就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鼓励竞争,反对垄断,使所有的市场主体获得平等的机会,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增强转移支付的能力,高度重视对农民和困难群众的扶持,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在统筹兼顾的执行机制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既要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又要考虑人们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既要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又要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统筹兼顾当中,更要善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积极性,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不能一切事都由中央包办、政府包办、上级包办,要让群众想办法、社会各方面想办法。

和谐相处的社会目标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理性地发展,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条件。

首先,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只有经济社会和谐,才能充分挖掘潜力,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因经济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从而团结全体人民更快地实现既定目标。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的执政目标从自发的探索变为自觉的追求,使所有人尽可能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关注人们个体的差异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执政要不断把社会各阶层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反映到各项政策中,通过政策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党执政富有创意的社会发展目标,注重和谐,尊重创造,鼓励成功。

其次,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既要借鉴其他各国的有益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有着内在的联系。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努力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