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的主题

时间:2022-12-05 06:21:00

导语: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的主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的主题

(一)中国需要发展,中国正在发展,中国努力实现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在百姓眼里是红红火火的生活,是“天天都是好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强”。

“不敢想”,“想不到”,“梦都梦不到”--我们的人民这样诉说着身边的变化;

“不得了”,“了不得”,“东方新神话”--国外的朋友这样评价着我们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发展一路高歌。在一块块富有生机的热土上,创造着发展的奇迹;在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发展的硕果;在一个个重点建设的工地上,书写着发展的辉煌。三峡大坝岿然屹立,青藏铁路蛟龙腾跃,西气东输千里逶迤,南水北调气势磅礴。今天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教文化、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劳动手段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分度尺,而且也是劳动所在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钻木取火照亮从猿到人的历程,铁犁向前开启农耕文明的道路,蒸汽机呼啸奏响大工业时代的号角,计算机键盘敲出信息时代的强音。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文明的进步。

(四)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发展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尽管局部战争硝烟时起,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旋律。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追求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国家走在前面,一些国家落在后头,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现象;而落后的国家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则有可能实现跨越,后来居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加快发展,就会加剧落后;不加快发展,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五)发展是人民的意志。历史的每一步发展,都靠人民力量来推动;人民的富裕、文明和福祉,最终靠社会发展来实现。任何倒退或停滞不前,给人民造成的只能是痛苦和不幸。人民用是否能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来衡量各个集团、政党的先进与落后,检验各种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与错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靠发展来体现。

(六)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基。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个别人物内心激动的结果,也不是工人阶级政党主观意志的产物,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不论其理论还是实践,都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丰富,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过渡到更高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是解开这个矛盾的总钥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基本经验。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变化那变化,发展才能有变化。

(七)总结历史的发展经验,推动了如今发展的历史;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催生了今日发展的时代。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实践的发展拓展着发展的实践,理论的发展系统为发展的理论。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机的统一,统一的基础在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个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深刻揭示发展的本质,科学预测发展的趋势,正确指引发展的方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新的发展观。

第一,发展的地位更加突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执政的目的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围绕着发展,执政的成效用发展检验。发展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相连。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存亡。

第二,发展的中心更加明确。发展的任务千头万绪,但经济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才有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才有更加紧密的团结。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竞争,是经济发展速度的竞争。

第三,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赋予发展更加充实的内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第四,发展的主体更加壮大。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力军。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动员千千万万的民众,组织浩浩荡荡的大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积聚起来的发展力量空前雄壮。

第五,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市场经济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我们初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处于初创阶段的体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不断完善的体制。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六,发展的战略更加具体。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有了一张更加完整而清晰的“进度表”,形成了一个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第二步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七,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上,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既保持较快的速度,又不再走单纯扩展规模、盲目增加产量、忽视增长质量和结构平衡、片面追求速度的老路。竭林而耕、竭泽而渔、竭草而牧不再继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成为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实际行动。第八,发展的条件更加稳固。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无从谈起;没有改革的深化,发展难以持续;没有发展的支撑,改革和稳定也无法实现。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第九,发展的目的更加自觉。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发展,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为每个人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拓日益广阔的空间,不断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八)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首历史,环顾世界,我们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也更加感受到加快发展的艰巨和紧迫。

我们已经实现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目标,是一个深刻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宗旨和执政规律的目标。这个目标吹响了现代化建设新的进军号角。自觉而坚定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以实际行动为实践“三个代表”而奋斗,就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奋斗。

奔向全面小康的20年,是实现第三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20年,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前途和命运的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历史上我们有过丧失机遇延误发展的沉痛教训,也有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在新的战略机遇期面前,责任重如泰山,道路艰难曲折,前景无限美好。

(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就是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我们的发展,更新发展观念,打开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指导发展实践。

(十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发展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创新的力度。加快发展,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以理论创新指明发展的方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以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发展的实践,以理论创新推动各方面的创新。要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发展决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决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以制度创新清除发展的障碍。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拿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以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用先进科技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以文化创新积聚发展的后劲。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以文化创新特别是教育创新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呈现出“鹰隼试翼、乳虎啸谷”的良好局面,使我们的发展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更雄厚的人才根基。

创新就要敢想敢干,但绝不是胡想蛮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上,要特别注意防止“速成论”、“攀比风”的不良倾向,不能急于求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能盲目发展,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寅吃卯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的现象再也不能重演了。

(十二)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加快发展的紧迫课题。

发展是硬道理,也是硬杠杠。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这就决定了今天的改革是一场攻坚的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我们正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大竞争。要以更加积极的开放姿态走向世界,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发展。

如果说我们以前的对外开放是在国际市场的“浅水区”游泳,那么今天的对外开放则到了“深水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要奋力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搏风击浪的本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自信和气度。

要增强世界意识、世界眼光,提高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在观察形势时善于通盘把握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在开展工作时善于充分利用国内有利条件和国际有利条件,在处理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时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努力为我们的发展争取更多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十四)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于加快发展至关紧要。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是推动发展的主力。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要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营造尊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十五)发展是机遇,是挑战,是考验。加快发展,我们就要提高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加强建设者的建设,促进发展者的发展。

小康大业,关键在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全体人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使21世纪的中国处处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十六)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强国富民,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求就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强国富民、复兴中华民族的庄严使命。

“落后就要挨打”???同志强调发展的紧迫,语重心长;“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同志道出发展的重要,掷地有声;“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志阐述发展的意义,透彻精辟。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革命、建设、改革的恢弘史诗,为中国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纪元,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壮丽的前景。

今天,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民心,凝聚党心,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发展的中国,创造着人民的幸福;中国的发展,孕育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必将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奋斗中成为灿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