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12-05 04:47:00
导语: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按照中央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大胆实践,扎实工作,如期基本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这对于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全面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确定为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明确提出在调整和改组中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个积极的方针。“进”和“有所为”是发展,“退”和“有所不为”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与退、为与不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全面理解,准确把握。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针对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几十年来,由于国有企业只“生”不“死”,积累了一大批早已失去竞争能力的企业。建立和健全企业退出通道,使这些企业退出市场,是近几年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并且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要继续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对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实施破产关闭。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厂小矿。与此同时,竞争性领域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收多方投资加快发展;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要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根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减持国有股等方式,使国有资产从某些行业或企业部分或全部主动退出,以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素质,或用于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国有经济的“退”比“进”在某种意义上难度更大,更需要稳步有序地进行。确实该退出的,也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程度,注意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规范操作,平稳推进,做到退而有序。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起来的,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经济要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在新世纪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业化的新任务,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特别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大企业的作用。在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过程中,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挥这些企业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国有经济要真正做到进而有为,必须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持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经济,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国有经济布局有进有退的调整,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独立法人,与其它所有制企业一样,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
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只讲进不讲退,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的比重越高越好,是片面的;只讲退不讲进,把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理解为国有经济比重越低越好,也是不正确的。国有经济的进和退,需要从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各个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不能刮风,不能搞“一刀切”。退与不退,主要根据企业的市场竞争状况,由市场来决定,不能从概念出发,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搞行政命令。有些地方一些同志把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性调整,简单化地演绎为“国退民进”,提出“国有企业要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有的甚至下指标,提任务,定时限,要求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这些言论和做法不符合中央的方针,也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干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甚至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贯彻中央的方针,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要活,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进行股份制改革要保证出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做到产权清晰。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有利于明晰产权关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对股份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大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对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要支持和鼓励,并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持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用上述形式实行股份制。近年来,按照中央的方针,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激发了企业的活力,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各地在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实验。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探索,逐步规范,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股份制改革所涉及的产权变动,必须由所有者作出决策并监督实施。为此要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制,在改制过程中使企业出资人到位,落实产权责任。企业改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复杂工作,一定要在出资人到位的前提下,规范操作,确保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保护出资人、债权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是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涉及产权结构变动的改革中,首先要落实产权责任,保护好出资人和债权人权益。要合理评估和界定国有资产的数量,公正、合法、合理地进行产权的变动,妥善处理银行贷款、借款、应付货款等各种债务。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是国家,保护出资人权益就是保护国家的利益。近年来,许多地方在这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改革中,在出资人不到位的情况下,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变成了半卖半送或明卖实送,甚至无偿量化给个人。在实际操作中,采取资产缩水、夸大亏损、隐瞒利润等手段,人为地降低国有资产的价值,逃废债务,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银行债权大量悬空,使国家出资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同时,引发大量经济纠纷,导致社会信用紊乱,加大了金融风险。一些地方将国有企业新增资产界定为集体资产,量化给个人,这不仅违反了我国的法律法规,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通行的“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规则。
把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的种种不规范做法,往往是与实行全员持股相联系的。全员持股虽然可以改变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搞全员持股,容易形成新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需要慎重对待。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对劳动力进行不断优化重组和再选择。全员持股容易造成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固化,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看,员工持股也只限于一些高科技企业,而且员工持有的也不全是实际的股票,不少是股票期权。应当指出,不加区别地实行全员持股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把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更是错误的。
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涉及所有者权益、职工安置、债务处理等一系列敏感问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规范操作。国有大中型企业具备条件的,尽可能通过在境内外上市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中小企业要通过多种改革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都要保证出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主张把国有资产卖光送光,完全违背中央的一贯方针,是极其错误的。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不少国有企业在出售等改制中,大量债务被悬空,出资人权益得不到保证,职工安置推给当地政府,国家还要拿出大笔资金安置职工,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损害广大职工的利益,甚至引发群体事件。事实说明,国有企业不能“一卖了之”,“一送了之”。这种卖,只能“卖”出新问题;这种送,只能“送”出新难题。
(三)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和期权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企业经营者和科技骨干对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从利益分配上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对于搞好国有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对经营者和科技骨干激励不足的问题,他们的收入水平偏低。这是造成国有企业经营人才和科技骨干流失的重要原因。为充分调动经营者和科技骨干的积极性,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行董事会、经理层等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办法。对于少数企业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可以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但不要刮风。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
经营者和科技骨干是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本,是一种宝贵资源。他们不同于一般劳动者,其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按马克思的观点,复杂劳动等于简单劳动的倍加。对经营者和科技骨干的分配,必须建立在承认其劳动特殊性的基础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向现代公司制发展的过程中,为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制衡关系,对经营者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采取了年薪制、持股分红、股票期权等形式。他们的实践证明,这是建立经营者和科技骨干激励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但这种分配方式的改革是需要有一定前提和条件的:要形成比较完备的经营者和科技人员人才市场;要有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出资人一定要到位;经营者的薪酬必须由出资人或出资人代表来决定,不能由经营者自己决定。在我国目前这些基本前提和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只能按照中央的要求,先进行试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就在国有企业中大面积推行经营者收入分配年薪制和期权制。一些企业试行年薪制缺少科学的核定,经营者自己给自己定工资,与职工收入差距过大。有的企业经营亏损,发不出职工工资,经营者照拿高薪。一些企业在进行经营者持有股权分配方式的试点时,经营者持股高达数千万股。经营者持股的股金,有的违规采取由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以股权抵押向银行贷款和向企业借款等方式筹资购股。这种“空手道”购股方式,风险完全由企业或银行承担。企业搞得好,经营者自己可以分得高额红利;企业搞得不好,经营者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还有的企业采取“送、配、奖”等方式,使国有资产被经营者无偿占有。如果这些做法竞相刮风仿效,必将带来严重后果。
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要积极探索,又要稳步推进。鉴于目前不少经营者还不是来自于市场竞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规范,目前激励的办法只能是过渡性的。年薪制必须建立在对经营者经营业绩的科学核定和严格考评基础上,坚持先考核,后兑现,使经营者切实承担起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维护企业和所有者权益。实行年薪制只能选择部分企业进行试点,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加以规范。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办法。各地要待办法出台后才能扩大试点,逐步推广。股权、期权制更要建立在企业产权制度比较完善、市场运作比较规范的基础上,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建立期权制的许多问题,如期权如何按市值进行估算,如何与经营者的业绩挂钩,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等等,都还没有解决,何况期权制既有利也有弊。在这种情况下,期权制的试点需要特别慎重,目前只能在上市公司特别是海外上市公司进行,其它企业不能盲目效仿,更不能刮风。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要建立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机制,使他们的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与社会地位。要加快改革步伐,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使出资人到位,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培育经理人才市场。要强化外部和内部监督,规范经营者的收入渠道,约束职位消费,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实行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不称职、渎职的经营者要有相应的制裁措施。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又要清醒地看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避免急于求成,违规操作,减少改革进程中可能产生的混乱和损失。要全面正确领会和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将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上来,使国有企业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