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提出时间

时间:2022-02-09 06:09:00

导语:三个代表提出时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个代表提出时间

内容提要]纵观人类历史,任何好的思想理论的发展都需要解决“继承”和“创新”这两个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光辉典范。本文着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为指导,对“三个代表”的文本联系及话语环境作些有益的探讨,以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轨迹,这其中主要包含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方面即继承性和创造性的探讨。

[关键词]三个代表文本联系话语环境哲学思考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来修正的。”1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高度,回顾和总结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所走过的六条理论轨迹,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改革、如何认识执政党建设和如何认识当今时代。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轨迹这一视角来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和轨迹,对于深化认识和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本文着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为指导,对“三个代表”的文本联系及话语环境作些有益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轨迹。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好的思想理论的发展都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继承问题,二是创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光辉典范。因此,对“三个代表”的文本联系及话语环境的思考,主要包含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方面即继承性和创造性的探讨。

为什么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就是因为列宁主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很好地解决了继承性和创造性这两个基本问题。与此同理,思想既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列主义的创新;邓小平理论既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创新。不解决继承问题,一种思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合法性就会受到挑战。不解决创新问题,一种思想就会停滞、僵化,甚至故步自封,那么就会失去其对社会大众和现实生活的吸引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之所以是成功的,就是因为它也像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圆满地解决了在理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我们探讨“三个代表”的文本关联问题,说的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问题;而探讨“三个代表”的话语环境问题,说的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问题。

从“三个代表”的文本关联上看,“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概念,而以它冠名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思想的继承。

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述,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行类比性的深刻反思之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就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而中国共产党需要保持住自己的执政党地位,就必须时刻牢记资产阶级在中国被推翻的历史教训:不能作为社会的肯定方面,而要作为社会的否定方面。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然而,作为社会的否定方面,就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只有站在先进的生产力一边,不断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的革命性质和领导地位,从而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领导中国人民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一是其实践的先进性:“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二是其理论的先进性:“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2列宁在《怎么办》中也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这两段话,都说明了先进理论文化对党的重要性。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对先进文化的论述,更是无比丰富,无比精彩。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先正确界定了那个时期先进文化的历史地位,把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新的文化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相提并论,认为“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其次界定了这种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最后,论证了这种先进文化的强大威力:“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5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还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先进文化的巨大力量,他说:“其明效大验,就是和中国旧的封建主义文化相比较可以被艾奇逊们傲视为‘高度文化’的那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被中国人民学会了的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又一名走狗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对于中国红军的阻拦,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第四仗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等一切反动派的统治。”6可见,中国共产党既然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先进文化力量的代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实现“四化”时期也必然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我党所坚信的科学世界观,即共产主义的科学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并没有改变,而且十分重视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图书和雕塑等先进文化的作用。

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述,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党性质和宗旨的理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这一论断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性质和宗旨,无疑起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作用。在《为人民服务》中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邓小平更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3因此,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最新概括。

从“三个代表”提出的话语环境来看,以“三个代表”这个核心概念冠名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

众所周知,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上风云变幻,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崩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反华势力把“和平演变”战略开始从欧洲转向亚洲,矛头直指中国。与此同时,随着我们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的情况。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有私营企业近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3亿人。就当时的情况,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人数上看,私人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正在浮现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中产阶级。虽然当时对它的界定标准和数量估计还不是很统一,但是对它的积极功能作用,各方面的看法都是一致的,都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积极的稳定力量,是未来小康社会的主体公民。另外,由于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在党内也出现了贪污腐败行为,在社会上也出现了消极颓废现象。特别值得引起警惕的是,社会已出现了严重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道德水平也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倒退。

正是在上述这种国内外新的环境条件下,同志于2000年2月视察南方时代表我们党初步提出了“三个代表”这一核心范畴,是年5月他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样的总体命题。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是在新形势、新时期、新条件下,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科学话语。“三个代表”的话语环境决定了“三个代表”的话语形式,表面上它是低调的,实际上它又是高调的。它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忠实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全面创新。正是基于此,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1同志的这段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性质和创新性质上的准确概括。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如果从2000年2月同志提出“三个代表”这一概念算起,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其间只有两年半时间,似乎确实太短了,关键问题是怎么来算出形成的时间?不错,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畴即“三个代表”概念是在2000年2月首次提出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三个代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毕竟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是以“三个代表”来冠名的,但我们却不能以“三个代表”概念的提出时间来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时间。正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那样,它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的,但其核心范畴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的这一历史观点。其实,作为“三个代表”概念的提出者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创者,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早就指出;“13年来的经验,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在报告中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宝贵经验,并进一步将其归为“三个代表”。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也明确指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显然,这里早就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是在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之时,而不是2000年2月首次提出“三个代表”概念之时。这样算来,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其间已经历了13年多的时间,而并非两年半。

由此可见,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畴即“三个代表”概念虽然是在2000年2月首次提出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而只能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部分即“三个代表”是由此形成的。当然,“三个代表”这一概念的形成和任何科学的范畴一样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我们以为“三个代表”这一概念的形成和任何科学范畴一样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我们以为“三个代表”这一核心范畴的形成共分为三个阶段,即提出、形成、学习、反馈阶段,发展、精致、升华、结晶阶段,类比、概括、推广、应用阶段。了解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即“三个代表”范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一阶段:从2000年2月至2001年6月,是“三个代表”的提出、形成、学习、反馈阶段。同志于2000年2月20日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三讲”教育会议上有一个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三个代表”还是个雏形,尚未发育成熟,它包含在“五个始终”之中。他说:“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坚强有力的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1在这里只有两个代表,如果把两个“始终代表”前面的“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也算一个代表的话,那么最初的“三个代表”则是: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2000年5月14日,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使用了“三个代表”这个词汇。在这次讲话中,他开门见山地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底是什么?还只是个命题而缺乏明确叙述。由此可见,它与2月份提出的那个“三个代表”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同志这次讲话的整个基调就是建立在2月份提出的“五个始终”或“三个代表”基础之上的。正如同志所说:“‘三个代表’要求的提出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全国以极大的热情开展学习研究,对这一重要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3

第二阶段:从2001年7月到2002年10月,是发展、精致、升华、结晶阶段。2001年7月1日,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这时的“三个代表”不仅在话语上有了重大变化,而且也已经发展、精致、升华、结晶为党组织的思想和行为。用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

第三阶段:类比、概括、推广、应用阶段。自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它被十六大确定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齐肩的经典意识形态,也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且,这一重要思想被写在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中,获得了制度化的法定意识形态地位。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清楚地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创造。作为一种思想的核心范畴从提出到在党内和国内取得完全的统治地位,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的确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但是,我们必须科学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不足为奇了。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时势造英雄,需要出思想。正是由于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这个大时势,造就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孕育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集体智慧和社会知识资本完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它成为系统的严密的科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也就并非是以其核心范畴的提出为起点,而是正如恩格斯指出那样:“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来修正的。”

作为核心的范畴,“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创新,是由它所解决的问题所决定的。那么,它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解决了党在新形势、新时期、新条件下的历史定位问题。根据国际形势的突然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五十多年的经验,吸取国内外统治阶级兴衰治乱的历史教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定位的方略就是“知荣守辱”战略,从社会的肯定方面退守到社会的否定方面,这就是“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要求提出的基本理由。

第二,它解决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靠力量和群众基础问题。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出现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混合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已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阶级,两个阶层”的简单结构模式,进入了一个主体多元、文化多样、价值多型的网络结构时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党的依靠力量和群众基础,而且形成了党的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空前扩大的统一战线,并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而奋斗。

第三,它解决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问题。“三个代表”的要求明确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了作为社会否定方面就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站在生产力的一边,不断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才能始终保持我们党的革命性质和领导地位,才能始终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第四,它解决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略问题。“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为我们党的提供了一个全面、协调、和谐和可持续的人文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它强调了我们不能为生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产而生产,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只有财富而没有正义、只有物质文明而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态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也是追求建立和谐社会。

总之,“三个代表”核心范畴的提出,为理论创新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个代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现实生活的指南。只有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才能保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才能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头脑,才能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实际领导地位。实践证明,“三个代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解决了这些重大的问题,而且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