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规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2-03-07 11:42:00
导语:工业规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方城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已经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比20*年增长20.3%,实现利税2.9亿元,同比增长40%。进入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由20*年的59家发展增加到63家,20*年11月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当月增长幅度位居全市第二位,比上年同期增长17.8%,累计增幅位居第九位。实现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54%。
目前,全县工业尽管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占全部工业总量的比重偏低,规模以下工业总量所占比重过大。从20*年的全部工业发展情况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1.4%)近10个百分点。随着全省工业统计方法的不断改革,规模以下工业比重偏大,将严重制约着方城工业的发展速度。因为,全省规模以上的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增速严格控制在35%以内,规模以下工业增长速度严格控制在11%以下。根据方城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新的核算办法,工业发展速度要想大幅度地增长,困难非常大。
2、骨干龙头企业偏少。也就是说大中型企业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无论是个数和经济发展总量所占比重都偏低。在数量上,全县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宛北水泥、华丰公司和县电业局3家,11底累计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4%。在经济发展的总量上,全县10亿元以上的工业没有,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寥寥几家。这与其他兄弟县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所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差距较大。方城大中型工业个数所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比重仅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3%)2个百分点,与比重15%的最高的西峡县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这就充分说明了大中型所占比例偏低是导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速度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所在。
3、工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增值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传统工业占主流,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少,先进制造业、电子、生物工程等还是空白;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品种不多,涉及行业也不多,以农产品加工居多。企业设备陈旧落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对工业原料的加工大都停留在粗加工上,终端高值产品少,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能力弱;大部分企业只注重主业的经营而忽略相关行业如物流业、包装业、连锁商业等辅业的发展;主业的链条延伸发展较慢。
4、工业企业资金缺乏。方城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制约着工业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支持不够,企业不注意与金融单位协调关系,主动争取信贷资金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缺乏诚信,金融单位不敢提供信贷支持。二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三是工业企业原始积累少;四是企业招商难度大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业经济发展中,建议:
1、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要树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希望在工业的思想,切实增强发展工业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事关大局的重要工作来做,真正营造一个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发展营造优美的硬件环境。三是加快软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治安环境、执法环境和服务环境方面的建设。
2、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企业规模,增加经济总量。一是积极采取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和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打造企业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企业,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三是要加快企业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的力度,淘汰陈旧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调整,要使全县的企业不断壮大,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使三次产业的比例更加合理。
3、尽快培育和催生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诞生,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县委、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流量,通过考察论证,有目的、有重点地解决那些市场潜力大、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一批规模以上的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变。
4、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工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一是要加强企业的诚信教育,强化企业主的诚信观念,优化企业融资的环境。二是加强企业和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增强互信,争取信贷支持。三是加大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四是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支持企业的产业升级。五是要走出去,通过招商引资,搞好企业之间的联合,争取外资的支持。
- 上一篇:县发改委思路和措施
- 下一篇:市工业经济发展对比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