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控股审计研究

时间:2022-02-20 05:09:00

导语:公司控股审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司控股审计研究

组建控股公司是一项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改革工作,不仅涉及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而且涉及到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职能重新划分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不仅国资管理部门和体改部门在积极探索,对于审计部门来说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就国有控股公司及其审计的有关问题作初步分析和探讨,以促进国有控股公司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基本认识l

(一)国有控股公司的概念、地位、特点、职能、类型和运作方式。

国有控股公司是国家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设立的,主要从事控股经营活动的特殊的企业法人,是国有产权的人格化代表,是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行使出资者权利的产权运营机构。

组建国有控股公司是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体制的重要环节,《决定》确立了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与此相适应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的组织机构模式,对于理顺产权关系,促进政企分开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在这个改革模式中,国有控股公司填补了由于主管部门进行机构改革所出现的产权管理真空,又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设立了一个隔离带,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法人地位。世界银行专家在对世界各国的国有控股公司分析比较后发表的报告认为:"在公有制企业和政府专业部门之间建立控股公司可能是分离政界与商界的一个有效办法。"

有资料反映,世界前50强企业中一半以上为控股公司。因此,我国组建控股公司是实施大集团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国有控股公司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国家投资设立。都是由政府所有权代表部门组建或依法建立的全部或大部分政府持股公司,产权关系明晰。(2)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巨额资金,无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o(3)以产权关系为依托,通过参股、控股方式来进行产权经营和管理,母子公司之间完全靠产权纽带联系,国有控股公司的资产形态主要表现为证券投资,特别是股份形态的长期投资。(4)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较大经营自主权。政府鼓励企业致力于市场竞争,不采取补贴、垄断价格等任何保护政策。(5)运作规范化。公司从设立到运作都要遵循有关法律,公司内部订有章程,对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力及决策程序作出明确规范。(6)特殊企业法人。一方面表现在经营的资本为国家授权,要接受政府指导,并对国家产权代表机构负责,另一方面国家一般要制订特别法律来规范政府与国有控股公司之间,国有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

国有控股公司的职能主要是资本经营,包括资产的收购、转让、投资、重组,而不是以国有资产的实物形态为管理对象,对国有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更多的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事。国有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全资、控股、参股三种不同的产权关系,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的权力,通过资本金运营,对国有资产实行价值化、证券化方式的管理,实行跨部门、地区、行业的资本经营,打破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

国有控股公司类型可分为投资控股公司和经营控股公司两种基本类型。投资控股公司只从事产权的运作与管理,通过参股、控股去控制企业,通过买卖股权来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本身不直接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又叫纯粹控股公司。经营控股公司除了通过持有股权控制一定数量的子公司以外,本身也经营一定数量的实物资产。我国现有的国有控股公司主要有以下四种具体类型:

政府有关部门为管理运作国有资产产权而新建组建的国有控股公司;

通过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变集团的核心企业为控股公司;

对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改造而使其成为国有控股公司;

行业性总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

国有控股公司内部各企业的联结纽带主要是产权纽带,组成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的金字塔式结构。

国有控股公司的运作方式应实行董事会制,控股公司主要凭借所拥有的股权,向控股、参股企业委派产权代表,参与收益分配,并通过其表决权来决定或影响子公司的经营政策。通过股权转让,收购或增量投入等方式,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二)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是强化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审计监督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性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国有控股公司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处于中间层次的特殊法人地位。政府与国有控股公司之间是出资人与其投资企业的关系,不是授权经营关系,也不是委托关系。通过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可以规范其经济行为,监督国家资财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检查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促进这些措施落到实处,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是完全必要的。

其次,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审计作为综合的经济监督部门,在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总体状况是:既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又有存量资产流动性差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产权交易行为不规范。国有控股公司适应了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的要求,国有控股公司对营运的资本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费依法自主支配,其营运国有资本的目的是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和带动全社会经济发展。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不向企业提出除保值增值以外的其他目标,同时也不承担企业的亏损补贴和优惠贷款,促进公司以效益为中心,在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国有控股公司掌握和管理着庞大的国有资产,少则三五亿元,多则上百亿元,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不能清楚地加以反映,就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审计部门应当建立起预防国有控股公司财务状况过度恶化的保证制度,促进国有控股公司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是完全必要的。

再次,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是增强公司竞争能力,搞活国有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体系,发达国家有名的大公司纷纷抢滩中国,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份额,就是凭借大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推动其对外竞争的动力。审计的最低目标在于确定财务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而提高资产质量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是审计监督的高层次目标。国有控股公司的资产形态主要表现为证券投资特别是股份形态的长期投资。提高我国国有控股公司的经济实力,增强竞争能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进而带动全社会经济力量,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是国有资本营运部门的职责,也是审计部门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新课题。因此,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是完全必要的。

2、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可行性

首先,从审计范围来看,国有控股公司属于审计监督的范围。1997年10月21日由李鹏总理签发的《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下列企业,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一)国有资本占企业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业;(二)国有资本占企业资本总额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五十,但是国有资产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企业。国有控股公司是由国家独资设立的,政府作为出资人,产权关系明晰,因此,对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审计,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其次,从审计的主客体条件看,国有控股公司审计具备了必要的条件。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或专业人员根据有关法规和审计依据进行的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探索,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能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综合性审计的队伍,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审计规范体系,具备较先进的审计手段,因此,从审计主体讲,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从审计客体来看,国有控股公司从设立到运作都是遵循有关法规进行的。同时,国有控股公司内部运作也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对于审计部门来说,对被审计事项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有了客观的根据,因此,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具有可行性。

再次,从审计手段来看,现代信息网络为国有控股公司审计提供了新的手段c国有控股公司以产权为依托,通过参股,控股方式来进行产权经营和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量十分庞大,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其工作量之大不难想象。随着电子计算机、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文件记录和系统操作都必须标准化,这就使审计工作者有必要确定这种标准是否存在,客户是否执行这种标准。目前,会计软件的设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方向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未来网络化会计信息的和传递,信息使用者可通过联机的方式,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对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审计,运用新的审计手段更具有可行性。

(三)国有控股公司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确定。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三者应均为审计主体,由于地位与职能上的区别,因此,这三者在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时,其所体现出来的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应是各有侧重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反映出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

国家审计是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国家审计依法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其审计目标就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检查督促国有控股公司在组织国有资产运营中,是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结构的调整,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和效益;是否通过资本金形态的不断转换,实现扩大再生产,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国家审计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范围,重点应放在对国有控股母公司的审计监控上,包括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重要资源的分布配置、资本经营的模式效益、市场机制的职能作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属于比较宏观的监控要点。当然,由于国有控股母公司与其以资产为纽带的下属全资、控股、参股等子公司、孙公司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经济责任关系,因此,国家审计还应根据审计需要,适当地对部分子公司甚至孙公司作延伸审计,使审计结果更加客观真实、正确、完整,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社会价值。

社会审计是接受社会各方面委托,承办有关查帐验证和咨询业务的带有公证性质的审计。社会审计的特定社会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它的主要职能应该是评价与鉴证。社会审计参与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时的法定业务是财务报表年鉴,也可以接受控股公司委托从事其他专项审计,其审计目标就是依据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委托方的需求,正确界定审计对象的资产存量,评价其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当社会审计,由国家审计授权或委托时,则其审计活动应在国家审计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并且,当授权审计时,国家审计是审计主体;而当委托审计时,则社会审计才是审计主体。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约束监督机制,在董事会或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对本企业及下属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及经营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与评价,并接受国家审计的指导与监督。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其职能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所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只能是监督与评价。基于内部审计特有的职能属性,因此,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就是根据企业的宗旨、决策与发展规划,通过检查、测试、评价等,间接地参与企业资产运作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并为企业领导层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方针、对策与内部控制制度能得到贯彻落实,保证国有控股公司规模大、层次多的管理有序高效,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确保保值增值。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范围,应重点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与孙公司,尤其是与母公司产权关系密切的全资或控股的子、孙公司o审计内容包括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企业的经济效益、公司决策的执行状况、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企业改革进程中需及时反馈的经济信息等重要方面。国有控股公司内审机构也可接受国家审计的委托,在委托范围内按国家审计要求实施审计,审计结果经国家审计验证认可。但这类审计的审计主体应该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应力求审计报告的真实可靠,以供外部审计借用,降低外部审计成本。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它们各具特征,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这种特点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中可以得到最好的体现。

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国家审计应占主导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国家审计对控股公司的审计是法定的,全方位的审计,审计报告具有强制力;二是国家审计依法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工作;三是国家审计可以授权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实施对控股公司的专项审计,这两者均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独立地开展审计工作。处理好三者关系的重点一是既要避免重复审计,又要防止出现审计真空;二是审计资源、经济信息的共享,这是降低审计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有效措施o

二、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控股公司内控制度评审

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审查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国有控股公司内部各层次、各环节上的各项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及其有机联系的程度、效果等进行系统完整地评价审查。其评审目标是:评审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针对薄弱环节与存在问题,督促不断完善内部制约机制o

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要点主要有:

1、机构控制。主要评审控股公司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董事会、监事会和行政机构形成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职责权限及运作状况;公司章程、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会计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职责和效率,母子公司间的集权与分权,母公司设置的规划、控制、激励等管理职能的效果与效率。

2、投资控制。主要评审控股公司投资活动运作程序、控制形式和实际效果,具体测试所有权、控制权、任命权及投票权运用与控制。

3、资产控制。包括对资产运作、处置、收益分配的管理控制,重点是资产经营的具体模式、实现途径及效果效益的控制;资产总量及结构调整的控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控制;对商誉、工业产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控制。

4、业务控制。国有控股公司各项供、产、销、人、财、物等业务程序及环节衔接的管理与控制;工业产权和集约化程度的控制;商业市场占有率与经营特色的控制。

5、信息控制。包括国有控股公司会计、统计、业务核算等所有信息记录在内的全部核算工作的真实、正确、完整、有效,以及相互联系、制约的程度与效果的管理控制。

6、计划控制。包括国家计划在内的国有控股公司各项生产、销售、财务、基建、劳资、外汇等计划的编制、调整、贯彻和实现的控制。

7、职责控制。国有控股公司权力机构、内部职能机构的职责分工、目标管理及内部牵制的控制;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目标及授权控制;关键点岗位控制;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分离与制约的制度;帐、钱、物分管与牵制制度。

8、人事控制。重点评审母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素质控制;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控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控制o

针对上述评审要点,评审方法一般可以采用: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有效性(实质性)测试、综合性评价、流程图法、趋势分析法等。

用流程图法评审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可通过流程图表的形式,简洁、直观地了解大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分布存在及有机联系,分析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及严格有效性,以及执行的可操作性。而趋势分析法则是适合于集团审计,基于现状、着眼发展、预测可能结果的评审方法。

对控股公司内控评审,一要根据集团结构层次多、管理幅度大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整体,以母公司为重点、以子公司为基础,注重内控效果;二要抓住主要环节与关键控制点,抓重点、审弱点、防风险、讲效率;三要把评审和立足点放在能够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方面,要能够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更要善于解决问题,达到审计的目的c也就提高了审计的社会价值。

(二)控股公司合并报表审计控股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是反映控股公司这一经济主体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反映控股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以其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对于控股公司资产经营的决策、运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控股公司合并报表审计要点主要有:

1、审查合并报表范围的完整、正确性。通过查核控股公司资本、子公司企业目录和联营、合资、合作协议等资料,对投资、控制等方面按规定应予合并的企业是否已纳入合并范围,按规定不应合并的企业是否也已纳入合并范围。

2、审查合并报表基础的合理、有效性。

(1)工作底稿的完整、清晰;

(2)控股公司内部交易业务资料的可靠、完整、准确;

(3)合并的母子公司每个法的财务报表已取得有效的审计鉴证;

(4)利用计算机合并报表的软件可靠;

(5)从事合并报表的会计人员资格认定。

3、审查应抵销项目的真实、合规性,如母公司长期投资与子公司权益,内部债权债务,未实现的内部产品销售利润和固定资产销售利润,内部销售收入,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内部应收帐款与未分配利润等。

4、审查外币折算的合规、准确性;

(1)子公司以外币表示的报表折算汇率方法的合理性、一致性;

(2)结算日的市场汇率或报表期的平均汇率选择的正确性、一致性。

(3)外币报表折算差额计算、处理和披露的准确性、合规性。

(三)控股公司资产增殖审计

国有控股集团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殖。控股公司资本的保值增殖状况也集中反映了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审查控股公司资产保值增殖,可以反映国有集团落实国家政策、实现经济效益的结果,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多元投资分布、资本运作效率的情况,也可反映控股公司资产经营的决策效果、实现途径,现有规模。

2、相关审计指标:(略)

3、相关因素审查

(1)控股公司利用国家资产获取利益是否及时足额纳入国家收益;

(2)国家红利或国有土地转让收入是否及时体现了国家权益;

(3)控股公司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

(4)控股公司在会计年度受到的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

(5)控股公司获利能力、清偿能力、投资回报能力的变化分析;

(6)集团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或行业增长率情况;

(7)集团资产负债比率,财务杠杆的变化程度和速度;

(8)集团营业活动、融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中的现金净流入与流出的变化、趋势分析;

(9)集团履行的社会责任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上述企业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主要及相关指标构成情况进行审计,不仅反映国有控股公司母公司的经营情况,同时也延伸反映其所投资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

4、审计方法

(1)依据有关规定,运用审计的一般方法对企业实有资产、负债、损益等方面进行核实,审查其是否有帐实不符,乱提乱摊企业成本、利润分配不合规等等情况,以此确认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真实、合法、准确。

(2)结合企业有关经济指标,用"因素分析法"等方法对企业利润构成等情况进行剖析,分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有效性。

(3)结合企业接受国家投资情况,对企业实有资本增减情况进行审计。用"权益法"将现有的企业国有资产抵减国家投入资金,以其抵减差额来评定企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业绩;用考核期末国有资抵减考核期初国有资产,以确定经营者的一个会计期间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

5、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对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产实施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时不可忽略下列因素:

(1)因国家对企业的各种投资及政策优惠而增加的国家资本金;

(2)因国家专项拨款、各项建设基金增加的资本公积金;

(3)因国家对企业实行先征后收返回办法增加的资本金或资本公积金;

(4)按国家规定进行资产重估、评估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金;

(5)按国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增加或减少的所有者权益;

(6)因企业按受捐赠的资本公积金;

(7)企业无偿划转转入增加或减少的国家资本公积金;

(8)住房周转金转入增加国家资本金。

上述因素在一定的经营期内促使国家权益提高,但在评价国有控股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国有控股公司完成国家指标时仍应考虑予以揭示,以此能对国有控股公司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四)控股公司兼并(收购)审计

兼并(收购)是控股公司最主要的资本经营形式,也是公司外部成长的主要途径,股市收购是兼并最高级的形式。近年来,控股公司通过"买壳"上市已屡见不鲜,至于一般性购并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益,推动技术进步和淘汰管理落后的企业,购并审计已成为控股公司审计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

国有控股公司的兼并审计的审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审查、评价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端正公司的购并动机,规范公司的购并行为,引导企业讲究购并策略,促使国有控股公司减少竞争对手,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经济。

1、购并目标的评审

(1)控股公司的购并目标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是购并目标评审的中心环节,是评价其购并合理性、科学性的主要依据。此项评审的标准是控股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国内外的经济条件等的评审。购并行为在产权交易市场中是项高风险经济活动,能够以适当的价格进行收购的收购对象为数并不多,对购并目标进行评审就特别重要。

(2)购并业务期望实现的生产目标、财务目标、规模目标及社会目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可接受性。评审购并能否有效降低成本,给公司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实现预期目标。

(3)购并业务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收购标准包括一些行业参数,如预计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盈利能力,规模大小和资本结构等。通过对比、分析、评价制定的收购标准是否合理。

(4)购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对现金购买方式,主要运用贴现现金流量技术,审查现金流量,充分估计追加流动资本投资的变动。注意评审收购的最低可接受报酬率,含有与当前收益率相当的无风险报酬率和为承担风险而得到的补偿率。

2、购并方式的审查

(1)被收购合并或吸收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的清晰度、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注意无形资产、或有负债、帐外资产的情况。

(2)成功的杠杆购并可使购并公司、被购并公司和贷款银行都能获得利益,反之失败的杠杆购并会对公司产生致命伤害,因此关键在于要充分评审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施杠杆购并。注意评审公司的经营计划是否周全、合理,有利于被购并公司顺利纳入公司的运营轨道。审查公司自身的负债是否较低,防止购并后负债率急升,同时评估公司的现金流量,以防止变卖固定资产还债影响公司的资产结构。

(3)利用连环套购并的基础条件评审。对连环购并企业资产抵押的法定性、信用贷款的可靠程度、合同书的有效性进行审查。要注意抵押贷款购入公司后资产负债率是否太高,防止发生信用危机,公司是否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一旦连环套中某一环节出现漏洞,可随时补救,否则连锁反应将不可收拾。

(4)利用以股换股的购并评审。公司可不用现金购买实现资产流动和转移,实现资产所有者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对以股换股的购并审计要注意评审股票的市价与其内在价值的差异,以便考虑换股的可行性o评审购并前后的股息和盈利变化以及合并前后的业务范围,行业优势,防止投资公司控制权的稀释以及反收购的可能性。

3、购并程序的评审

(1)评审购并是否经董事会、股东代表大会的审议,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

(2)被购并企业在依法获准转让产权后,是否到产权交易市场登记挂牌。

(3)产权交易实质性谈判的资料、有关法规条款是否完备明晰和合理。

(4)是否以资产评估的结果作为产权交易的底价,有否存在异常的交易价格。

(5)检查购并的授权审批以及是否办妥产权变更登记和法人变更登记手续o

(6)审查产权交接的清册、会计资料、有关法律文件的完整,查明债权、债务是否按协议进行清理,并据此调整帐户。

4、购并效果的评审

主要评价审查财务效果、规模效果、社会效果、控股公司的整体协力优势和发展战略是否日益显现。总之,能否体现1+1>2。

5、审计方法

兼并审计不局限于单纯常规的会计查帐方法,其既要使用审计的一般方法,又要运用审计的技术方法,针对不同的评审内容,选择与此相适应的审计方法。

对购并目标的评审,可采用行业分析的方法、参数比较的方法,贴现现金流量计算的方法。

对购并方式的评审可采用调查核实的方法。财务杠杆计算的方法、偿债能力测算的方法。

对购并程序的评审,主要采用检查的方法,对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核实产权交易合同的合理性,核实会计帐户的真实性。

对购并效果的评审,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购并的有效性。

(五)控股公司决策审计

控股公司经营包括资产经营和产品(劳务)经营的所有业务活动o控股公司经营决策具有层次高、影响大、反映慢的特点,实施控股公司决策审计,可事前或事后对控股公司决策、营销、科技、经贸和投资进行审查评估。

1、经营决策审查通过审查,评价控股公司经营业务活动,引导控股公司端正经营思想,实现经营目标,优化经营决策,利用规模经济策略、多角化经营策略和研究与发展策略,有效参股控股,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经营途径。

(1)评审经营思想。重点是审查评价控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经营观念、协作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开拓观念等是否确立;发展外向型经济,反对垄断,重视社会效益等经营方针是否贯彻o

(2)评审经营目标。事前审计可审查评价控股公司经营目标计划的可行性和激励性;事中审计可审查评价控股公司经营目标实行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事后审计可审查鉴定控股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经营成果,对社会的贡献目标、市场目标、发展目标和利益目标的实现程度。

(3)评审经营决策。主要审查评价控股公司的总体发展和重要经营活动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要注意审查控股公司经营决策程序是否合规,决策方法是否科学,决策选择是否合理。要审查发展、开辟、维持和淘汰的产业产品、经营服务的经营决策是否合理可行、科学有效。要审查控股公司的经营利润策略、多角经营策略、市场组合策略、产品价格策略、股份技资策略、科研发展策略等是否合理、有效。

2、经营方向审查

控股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国内外市场竞争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效益审计时应当重视评审控股公司是否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优势为基本,以纵横多角为方向,以有效技资为途径,以开拓创新为发展。

3、控股公司营销审查

(1)营销环境分析。利用市场调查和销售预测资料,分析研究产业、产品的经济政策、市场需求状况、产品国内外市场和政治、经济、法律、风俗、文化等,以明确营销环境。

(2)市场目标评价。根据控股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细分化目标市场,选择外地、外国新的目标市场,确定营销目标。

(3)产品结构评审。首先,根据市场需要的产品结构,控股公司现生产销售的产品结构及其收益结构三者差异,设计调整产品结构的方案。第二,评审产品生命周期及其阶段策略。第三,评审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第四,评审商标与包装的设计与使用。

(4)价格策略评审。要审查定价规定的执行,定价基础的正确,定价方法的合理,评审价格组合结构的价格竞争策略,评价薄利多销、平价平销、保本倾销、地理价格、季节差价等价格策略的合理、有效。

(5)销售渠道结构评审。审查控股公司贸易公司、供销机构的效率、效果和效益,销售网的信息情报传输反馈的及时和正确。开设外地、外国的经销、代销、部门机构。

(6)促销策略评审。主要是评审企业集团的广告宣传、营业推广、组织推销、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应用的合理、有效。

4、科技发展审查

(1)调查控股公司所属科研机构现有科研力量、科研费用和科研成果及其应用情况。

(2)评审科研机构研制实用产品、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的效果,实现国产化、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效率o

(3)审查科研机构与控股公司及其成员单位的科研与生产结合形式和程度,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效益。

(4)评审控股公司在战略研究和公司发展方面的目标实现情况,技术进步产品产值与全部产品的比例,能源和材料的节约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企业管理升级,技术改造、资产增值,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等情况。

科技发展审查,重点要突出评价控股公司贯彻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措施和效果,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情况。

5、对外经贸审查

(1)评审控股公司的外贸出口、实现外汇的效果,建议扩大出口途径、措施和方法。

(2)评审控股公司引进技术、利用外资的效果,建议充分利用引进技术、充分利用引进设备、提高外资的利用效果的途径o

(3)评审控股公司在国外、境外企业的经济效益,支持组建跨国公司,到国外开办合资、独资、合作企业,向国外企业投资参股,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以灵活的贸易保护,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6、投资审查

审计人员在效益审计中不仅要考虑如何最优化地使用现有资源,而且注意如何最优化地投入新资源。投资经营关系到控股公司的未来效益和发展速度,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的失误,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因此,应当注重控股公司投资决策审查。

(1)控股公司内部投资决策的审查主要有:

公司对成员单位股权参与的投资审查;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投资审查;

技术改造、改建、更新的投资审查;

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投资审查;

对三废治理和劳动保护设施的投资审查;

(2)控股公司对外投资决策的审查主要有:

对松散型企业的投资审查;

对局外企业、横向联营企业的投资审查;

对国外、境外企业的投资审查。

(六)控股公司管理审计

公司管理是控股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要素和必要机制,关系到公司生产力的推进度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度。

控股公司管理审计主要是对控股公司的经济管理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所作的经济评价活动。

公司管理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查委托经营责任的合理性和履行经营责任的有效性。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可根据实际,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

公司管理审计可以是事前审计,即对控股公司作了企业分析,审查战略管理模式;也可以是事中事后审计,即对特定时期的公司管理活动进行审查与评价。

开展控股公司管理审计有利于实现控股公司宗旨;有利于揭示控股公司管理失控、揭露经营失责;有利于控股公司解放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促进提高效率与效益。

公司管理审计的审计要点:

1、战略管理审查;

战略分析方面:评价公司的宗旨、目标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均衡性;

战略决策方面:评价可选方案的多样性、战略评估的科学性、选择方案的可行性、决策程序的合规性、战略计划的合理性等;

战略实施方面:评价公司的组织机构、企业文化、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科技管理的合理性,测试信息系统、质管系统和内控系统的有效性。

2、资产经营审查;

审查资产管理的合规、合理和有效性;评价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与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是否有利于增强竞争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社会服务。

审查收购与兼并、出售与托管、资产重组或合资经营、项目投资与出售、公司上市或发行债券、国际租赁或国际债务融资、抵押融资或基金融资等资产经营业务的合法性、有效性。

审查产权登记、股权变动、投资收益,权益分配等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的合规性、真实性。

3、财务管理审查;

审查公司财务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合规性,评价母子公司之间的收益与分配,担保与抵押、融资与投资的合规性、有效性;

审查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合规性、合理性;评价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基础的可靠性,评价其会计政策的一致性和会计指标的可比性;评价公司债务融资的财务风险;

评价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

4、管理系统审查;

评审公司管理机构的设立、管理职能的到位、职责权利的明确、内部配合的协力;

评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评价企业文化的水平,团队精神和价值观的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评审公司正常的工作程序、经济秩序和业务管理程序,评价公司管理工作质量。

三、完善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审计的几点思考

当前,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正处于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时期,处于变动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国有控股集团公司的审计主体、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监控体系等要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一)当前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局限性

当前对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审计,其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界定尚未统一关于国有控股公司的性质,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准政府,另一种认为是特殊企业法人,还有一种认为是一般法人。它是属于〈公司法〉调整,还是属〈企业法〉调整,这些问题,尚无统一的说法。但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持控股公司是特殊法人的观点,本文站在国有控股公司是特殊的企业法人基础上加以阐述的。

控股公司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受特别法调整,不完全适用于〈公司法〉。国外控股公司一般适用于议会制定的特别法,如奥地利工业控股股份公司受1986年4月国民议会颁布的〈国有化工业法〉调整;意大利议会对该国三家国家控股公司逐个立法。但也有例外,新加坡政府对控股公司没有专门立法,政府控股公司依据〈公司法〉成立并运作。

我国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认为,我国产权管理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政府层次、中间层次和企业层次,公司法调整的国有独资公司属于第三层次,而国有控股公司则属于第二层次。〈企业法〉包括〈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是调整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有企业的法律,这种国有企业虽然是国家独资的,但也属于第三层次。因此,国有控股公司既不属于〈公司法〉调整的范围,也不属于〈企业法〉调整的范围,它应该由国家制定的〈国有资产法〉

予以调整,相应地对于国有控股公司在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也需要作出一些特殊的规定。

在〈国有资产法〉尚未出台之前,在有关法律、法规尚未对国有控股公司在财务会计、审计作出特殊规定之前,国有控股公司的审计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局限性。

其二,国有控股公司自身尚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如前所述,由于国有控股公司界定不清,法规不明,以及浓厚的政府色彩和过多的政府行为,导致国有控股公司在运行中不够规范。据上海市审计局对部分控股公司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进行专题审计调查中发现,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主要有国有权益基数不清,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国家股红利、土地置换收入均未纳入考核基数,有各控股公司共同的难点,控股公司自身在预算经费逐年减股公司领导关心的问题;改革的举措在执行中''''变样",有的企业搞职工持股会,募集到资金未按章程规定投入企业运作,有的企业在实施年薪制时,考核基数不实,使年末申报完成利润数大于实际数一倍;有的控股公司监事会成员迟迟不到位,监事会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元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力量单薄且隶属关系不明,有的控股公司将内部审计归于财务部,导致财务会计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合为一体。上述种种不规范现象表明,在国有控股公司运作机制尚未健全之时,对其进行审计,审计者履行审计责任的难度大大增加,审计质量的提高很难尽如人意。

(二)改变审计观念,提高审计主体的整体素质审计主体的整体素质包括:审计工作者的学历、专业、年龄结构,审计工作者的组织、教育、训练;遵循审计规范的有序性、有效性;内部激励机制、制约机制的有效性;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经验、综合审计观念的水准等等。其中,审计观念是能动的、经常直接起作用的。

国有控股公司审计观念的改变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当前改变审计观念的关键是充分认识审计客体环境的变化,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跳出过去对一家一户企业审计的框框,站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去审视控股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要从评价企业产品经营的传统审计思想,转变到评价控股公司资产经营的审计思想上来。

我们审计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对企业产品经营的审计已驾轻就熟,而对企业资产经营却知之甚少,对宏观层面分析评价控股公司的经营管理,评价法规制度的适用性、完整性,并从体制、机制、法制等宏观角度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尚很不够,因而迫切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完善审计法规体系,是当前完善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必要条件

完善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法规体系,首先要完善国有资产的审计、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法规等,国有控股公司审计的法规应明确出资人对审计的授权,审计报告必须具备的内容,审计必须披露的事项范围,审计保留意见表述特定内涵的规定;应明确审计报告的发送范围、时限,接收审计报告单位必须作出的各种回复形式、时限,应明确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审计分工,相互关系,质量监控。

完善国有控股公司审计法规体系的另一个重点是,大力推进社会审计机构的行业自律,建立完善审计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明确社会审计机构的法律责任。

完善国有控股公司审计法规体系还要注意把握好审计与现行经济法规的关系。现存的经济法规是审计的准绳,要依法审计。随着我国现代企业产权所有制改革的深化,出资制度和法人财产权制的完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必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在依法审计的同时要重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为补充、修改现行经济法规,建立新的经济法规提供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四)改进审计方法,完善对国有控股公司经营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

国有控股公司接受国家出资人的授权委托对国有资产组织经营活动,它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计-划管理,也不同于下属企事业的法人财产经营,它的工作重心是按产业方向组织资本经营,凭产权关系对子公司的控股权取得表决权、凭契约合同获得协调监督权。作为财务管理观念中的投资决策中心,国有控股公司将对投资决策、控股方式、盘活存量、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集团内资产兼并、托管、破产的管理等全新运营内容、形式开展资本经营活动。它的资本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资本的流向、流量、结构组合。因此,改进审计方法,采用新的审计技术,以适应资本经营、资金流动的特点,是审计工作者的新课题。

国有控股集团公司经营状况评价的指标现行的有

〈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八项财务指标和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十项,对国有控股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评价,光这些财务指标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认为:根据我国国有控股公司的特点,应增加资本扩张率、市场占有率、产品科技含量、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以及人力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指标等。

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正在沿着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轨道加速自身的完善,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深化。我们这个课题是在现阶段对国有控股公司审计作略有前瞻性的探讨,由于我们认识和实践的局限性,课题研究的局限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我们希望它能在某些方面对规范这项工作给审计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