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低保和救灾救济工作报告
时间:2022-05-12 10:21:35
导语:城乡低保和救灾救济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安排,我受县政府委托,向主任会议报告全县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请予审议。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城乡低保和救灾救济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初步实现了保障和救助范围覆盖城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操作程序科学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和应救尽救的目标,对于保障改善民生、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数量较大,加之洪灾、旱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几乎每年发生,造成我县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但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政部门措施得力,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全县低保和救灾救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确保了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没有发生饿死人、冻死人等非正常现象。
1、城市低保。2015年2月,我县共评定城市低保对象9664户18718人,同时,根据其家庭贫困状况按A、B、C三类给予救助,对城市“三无人员”、重特大疾病患者、重度残疾者、70岁以上的老人、普通高等教育学生、高中教育学生分别给予30-150元的分类救助。2014年至2015年2月,全县累计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5899.56万元,累计保障人次,累计月人均补差水平222.51元,比2007年的130元增加了88.51元,增长了68%。
2、农村低保。2015年2月,我县共评定农村低保救助对象23946户45753人,2014年至2015年2月,全县累计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6483.98万元,累计保障人次,累计月人均补差水平100.10元。比2007年的20元增加了80.10元,增长了400%。将普查出的长期大病、精神病、重度残疾人100%纳入了低保范围。
3、救灾救济。2014年,发放冬令春荒救助资金190万元,临时救助资金336.52万元,发放105人定救资金6.414万元,发放洪灾倒房重建资金611万元。发放45户遭受火灾农户补助资金13.5万元。慰问困难群众共发放大米1753.18吨、菜油5098桶、棉被4098床、衣服2000多件。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和其他发生临时生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充分发挥了救灾救济资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补短板作用。
二、具体做法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实施好城乡低保政策作为改善民生、保障民权、维护民利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实施办法,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把城乡低保这一惠民政策落实好。
2、坚持程序,规范管理。坚持“户主书面申请、乡镇(街道)组织由村委会协助入户调查、组织村级民主评议、一榜公示;乡镇(街道)审核、二榜公示,县民政局审批、在县电视台和民政局三榜公示,同时在低保对象居住地长期公示。”的审批管理程序。
3、落实资金,直发到户。
4、有访必查,有错必纠。低保政策的实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每年举报低保问题的信访件数量不少,我们坚持
5、加强督查,确保公正。
三、存在的问题
1、救助标准偏低。由于受物价等因素影响,群众日常生活开支大幅提高,目前我县低保标准与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比较相对偏低。
2、城乡低保对象收入难以核算。当前大部份家庭有长期或短期务工人员灵活就业占了就业市场的大部分,工作极不稳定,而且这一部分的劳动合同签订率是最低的,核实居民收入的准确依据少;少数单位、企业不愿提供本职工的真实收入情况,部分人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收入和财产状况,而低保工作者无权强制进行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在低保评定中对该类家庭核定收入仅靠走访附近群众难以准确核定其收入,家庭财产及其隐性收入难以准确核定,存在骗保、错保现象。
3、群众“混”低保的思想较重。由于经济和社会变化,部分群众心理不平衡,思想消极和偏激,认为“四处奔劳,不如坐吃低保”,贪图不劳而获,嫌弃累、脏、差的工作,主动放弃就业机会,有的对低保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要低保。对骗取低保待遇、无理取闹和强行索要低保待遇、干扰低保管理工作秩序的处理力度不够。
4、工作队伍建设需加强。低保涉及面广,参保人数多且分散,加之受自然条件、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低保审核审批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有一定业务素质的工作人员去执行,但全县目前民政局、各乡镇民政所业务人员事务繁多,不能及时高效的对城乡低保工作进行规范管理,致使低保监督、管理不够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制度,加大救助力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二)加大低保对象审核审批督查力度,杜绝违规现象发生,加强动态管理,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即退,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3、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成立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更加准确核定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有效防止骗保和漏保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在工作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及时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出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救助政策,加大救助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做出贡献。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在城市低保实现普遍建立的基础上,2007年,中央作出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重大部署,实现了用制度保障全体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历史性突破。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乡低保对象758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6%,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为加强规范管理,近年来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完善低保对象资格条件、规范审核审批程序、加强对象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及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探索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强化政策落实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平均低保标准城市每人每月311元、农村每人每月159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70.9%和127.1%;人均月补助水平城市238元、农村109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31.1%和179.5%。
一、基本情况
舟曲县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偏远的国扶少数民族贫困县,为全国三大地质灾害区之一,全县总土地面积3010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210个行政村、403个自然村,总人口13.5万人,其中藏族4.6万余人,占34%。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县情的形象写照。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县贫民穷的问题十分突出,经济综合指数排在甘南州末尾、甘肃省倒数第3位。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救灾救济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尤其是2008年发生的“5·12”地震是舟曲县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5亿元,被确定为全国重灾区之一。这次地震使舟曲县从建国至今的固定资产积累绝大部分荡然无存,山区群众几代人经营的家园毁于一旦,全县因震灾新增返贫人口2.88万人,绝对贫困人口由2007年底的1.94万人猛增至3.09万人,低收入人口由3.24万人增至4.97万人。救灾救济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二、救灾救济面临的形势
2007年,舟曲县陆续遭受干旱、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入春以来,降雨稀少,全境遭受了多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尤其是4月上旬降水量为0.7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92%;中旬降水量为1.1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87%;4月1日-20日未出现≥10.0毫米的降水。5月上旬降水量为6.2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61%;中旬降水量为10.2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51%;5月18日至20日,连续出现>32℃的高温天气,尤其5月18日,出现了历年同期罕见的35.3℃的高温天气。严重的旱灾对河川地区冬播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拔节、开花、孕穗造成了极大影响,半高山地区的春耕生产因严重缺墒无法及时下种,而连续干旱引发的蚜虫、小麦锈病遍及全境,夏粮减产已成定局。据初步统计,此次旱灾造成受灾人口9.3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5%),成灾人口7.47万人,2.12万人、800多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7.06万亩,绝收面积2.18万亩,减产粮食678.25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746.08万元。六月下旬以来,舟曲县天气逐渐转为多雨少晴,进入主汛期,据气象资料显示,与历年同期相比降水日数多,降水较大,雨量偏多,白龙江上游15-19日,朗木寺降水量为72.5mm,迭部降水量为55.7mm,立节降水量为22.7mm,21-23日又突发中到大雨,造成舟曲县丰迭乡杜坝村、大川镇梁家坝村等河川地带不同程度受灾,致使杜坝村138亩正在拔节的玉米和梁家坝村180多亩生长喜人的水稻因灾被全部淹没,夏收作物减产已成定局。据初步统计,此次灾情共造成受灾人口2200户1万余人,减产粮食29.7万公斤,农业经济损失56.25万元,急需救济人口3780人,需救济口粮17万公斤,口粮补助款19.38万元。7月13日下午4时许,舟曲县境内突遭长达50多分钟的暴风雨和冰雹强对流天气侵袭,插岗、拱坝、大川、南峪、城关、峰迭和大峪等7乡镇的29个村委会严重受灾。河川地带长势喜人的玉米全部被狂风刮倒平铺在地,地边上的花椒等经济林果树被吹折;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将部份耕地冲毁淹埋。与此同时,高半山地区遭受了冰雹的侵袭,正值拨节开花的蚕豆、玉米和即将收割的小麦等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枝叶被打烂,花被打落,夏粮严重减产。据初步统计,此次灾害造成2753户1.24万人严重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749.8亩,绝收面积665.9亩,减产粮食43.99万公斤;吹折淹埋花椒树1650株,减产花椒4125斤,直接经济损失65.71万元,急需救济人口4965人,需救济口粮22.34万公斤,需口粮补助款44.68万元。
2008年,舟曲县自然灾害频发。1至3月份,受全国大范围降雪天气的影响,舟曲境内普降大雪,气温急剧下降,造成半山区积雪厚度达5-10cm,半高山、高山区积雪厚度达25-30cm,形成多年罕见的低温冷冻天气,导致全县大面积冬播小麦、洋芋籽种、大棚蔬菜等农作物及牛、羊、鸡等牲畜和家禽被冻死冻伤,经济损失达823.77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683.6万元。3月7日,插岗乡嘎里村突发火灾,致使全村13户61人群众严重受灾,共烧毁房屋168间,粮食3.8万公斤,打麦机13台,烧死牲畜:牛3头、马1匹、猪1头,以及电视、卫星接收机、木材、衣物等,为切断火源,紧急拆除周围民房9户46间,经济损失达106万元。
5月12日,省汶川县发生的强烈地震波及舟曲县,导致全县房屋建筑、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部分人员伤亡,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困难。全县19个乡镇3.26万户13.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震灾死亡15人,重伤59人,轻伤310人。农村住房倒塌28.755万平方米,严重损毁230.4万平方米,一般性损坏13.5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倒塌252平方米,严重损毁34304平方米,一般性损坏18.99万平方米。经国家防灾减灾中心组织专家对舟曲县地震灾情进行评估鉴定,舟曲县震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56亿元,其中房屋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2.06亿元。
三、救灾救济工作措施
近年来,舟曲县连续遭受了以干旱、洪涝灾害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舟曲县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奋斗,抗灾救灾,圆满实现了“四有一不”的救灾工作目标。在组织救灾救济工作中,舟曲县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切实加强对救灾救济工作的领导。为了切实做好救灾工作,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县上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带领民政、农牧、水电等部门的同志深入灾区,帮助灾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同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救灾工作,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把救灾救济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维护群众切实利益出发,研究制定并落实好各项救灾措施。县民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认真落实救灾工作责任制,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查灾、核灾、报灾、救灾工作落到实处。
2、深入灾区,逐户核查灾区群众生活情况,摸清救济对象底数。灾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抽调人员,按照《自然灾害统计制度》要求,深入灾区调查核实灾情,逐户了解灾区群众经济损失和生产生活情况,并对困难户进行分类排队,登记造册。在确定救济对象时,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民评议,村委上报,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备案的程序进行,并建档立卡,实行台帐管理,确保救济对象准确合理。
3、加强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在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方面,舟曲县各级严格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救灾款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规范特大自然灾害救灾补助费分配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原则,重点下拨重灾区,赈济重灾户。在救灾款物发放过程中,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的程序,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将救灾款物的发放和落实情况纳入政务、村务公开范围,切实做到“三公开”(即公开对象、公开标准、公开金额及数量),主动接受审计、监察部门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近年尚未发现有截留、挪用和平均分配、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现象。
4、搞好救灾捐赠,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为了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减轻政府救灾工作压力,舟曲县每年都组织开展向灾区群众捐赠款物、献爱心送温暖的捐赠月活动。并及时将接受的捐赠款物送往灾区,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
5、大力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互济活动。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是舟曲县救灾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工作中,主要是组织、动员灾区群众外出务工,搞好劳务输出。舟曲县县、乡都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设立务工信息专栏,为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同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组织指导群众开展邻里相帮,亲友互济活动,解决灾区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近几年来,舟曲县虽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政救灾部门措施得力,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全县救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确保了灾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没有发生因灾饿死、冻死和外流乞讨等非正常现象,有力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灾区群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良好,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肯定全县救灾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舟曲县救灾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县级财政困难,用于解决灾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资金明显偏少,不能有效满足灾区群众的基本需求。如县级财政每年列入救灾预算仅10万元左右,十余年来没有变化,有时也不能保证全额拨付。对此省州对舟曲县多次提出批评(有时是通报批评),也影响了省州对舟曲县的救灾支持力度。建议县政府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适当增加救灾预算,以此表明舟曲县对救灾工作的努力程度。
2、基层救灾工作的主管部门--乡镇民政所人员少,任务重,待遇低,变动快。农村费税改革后,乡(镇)民政所有的2人,有的3人,还有少数民政所只有1人,明显偏少;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困难救助的范围愈来愈大,各项制度愈来俞规范,乡(镇)民政工作任务愈来愈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人员与其实际担负的工作任务明显不相适应;且大部分乡(镇)干部多为兼职,严重影响了民政工作(含救灾工作)的正常开展;还有的乡镇经常对干部进行调整,导致基层民政队伍(主要是民政所负责人员)不稳定,而民政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特点又要求从事此项工作人员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责任感。频繁的人员调整明显不利于各项政策和工作的落实。建议对乡镇民政机构的设置要与实际工作相适应,机构、人员隶属于县民政局,由县民政部门直接指导开展工作。
3、救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滞后,应急反映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新的《自然灾害统计制度》要求,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查、核、报要突出一个“快”字,规定县民政部门在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要尽快到达灾区现场,在3个小时内基本查清灾情并上报,并实行零报告制度。舟曲县救灾工作信息硬件设备不足,如计算机落后老化、录像、摄像及交通工具数量少,功能差,具体从事救灾工作人员掌握信息网络化装备的能力不适应等问题普遍存在,如遇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难以应付。建议州、县财政拨出专项经费,更新救灾装备,同时,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救灾工作队伍,培训救灾工作人员,提高救灾工作的整体水平。
4、舟曲县救灾工作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少,任务重,工作经费不足。目前,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情况,将原归救灾司、救灾处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分设出去,分别成立了低保司、低保处。全州已有七个县(市)成立了低保科或低保中心。而舟曲县救灾和低保(含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救助、城乡特困医疗救助、经常性社会救济等)工作机构没有分开,上述工作仍由县民政局统盘具体负责。县民政局现有编制8人,每个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经常加班加点也难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按时完成。同时,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不得不挪用其它经费以弥补工作开支。省拨舟曲县一辆救灾车,因燃修费无着落难以正常使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舟曲县救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工作质量。建议县委、县政府重视救灾(低保)工作机构、人员、经费问题,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妥善解决,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各项政策,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自然灾害救助机制不断健全,灾民安置及时稳妥。近年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为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国务院加快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公布施行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多部相关法律法规,省、地、县三级政府全部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了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相衔接的灾害救助制度,完善了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实现了日常减灾和应急救灾的有效结合。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建立,目前共设立18个中央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各省和绝大部分市(地)、县(市)也都设立了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基本可以保障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第一批物资救助。2011年,共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86.4亿元,调拨7万顶帐篷、83万床(件)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939.4万人次,帮助灾区重建住房99.4万间。此外,国务院还将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全社会营造了防灾减灾氛围,提高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二、当前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总体进展较快,取得突出成效,但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面临着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虽已基本完备,但与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一部社会救助基本法律,难以对社会救助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和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于1999年公布施行,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工作发展的需要;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工作目前主要依据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不同程度存在着效力层次偏低、适用范围较窄、实施机制薄弱等问题。在核批社会救助对象时,由于《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有限制条件,民政部门无法及时查询救助申请家庭财产等经济状况信息,再加上资格条件不够完备、审核审批程序不够严密、个别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一些地区出现社会救助对象认定不准确以及“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
(二)制度发展不够平衡。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虽已初步建立,但仍有一些困难群众和特殊情况难以纳入救助范围,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一些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而生活必需性支出较大的“支出型”贫困家庭难以获得救助;户籍不在本地的常住人口偶遇困难,也面临着在居住地难以享受救助的问题。临时救助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条例》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城市救灾需要努力推进。就救助水平和服务能力而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三)救助供给仍然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前的救助水平、救助内容和救助方式等与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与困难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相当数量的地区没有实现农村五保“按标施保”,中央财政税费改革补助资金中的五保补助资金在有些地区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一些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困境儿童的保障政策尚未落实;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重病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迫切需要的日常照料、心理咨询、护理康复等方面的服务还比较欠缺;因安置供养机构不足,一些查找不到户籍或监护人的流浪乞讨智障人员、精神病患者长期滞留在救助管理机构,挤占了有限的救助资源。
(四)制度衔接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出台的政策比较多,涉及养老、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扶贫等多个方面。虽然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扶贫办等部门出台了一些制度衔接政策,但从总体上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形成衔接配套、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整体推进的民生保障格局。同时,在制度执行中,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程度不高,协作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
(五)基层能力较为薄弱。近年来,社会救助对象不断增加,救助内容不断拓展,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的建立,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主要依靠县及县以下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但当前基层普遍存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经费短缺、工作条件落后、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了社会救助工作健康发展。
三、下步工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社会诉求复杂多样,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社会政策公平公正实施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迫切要求政府通过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加大对社会救助的投入,确保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迫切要求相关部门通过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改进对象认定和审核审批程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制度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共同维护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国务院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大事来抓,2012年7月25日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的具体措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做好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下步,社会救助工作将按照《意见》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题,以强化责任为主线,坚持保基本、可持续、重公正、求实效的方针,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规范管理,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构建标准科学、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继续推动社会救助法制建设。全国人大对社会救助立法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将《社会救助法》列入立法工作计划。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研究有关社会救助的立法问题。同时,根据社会救助工作实际需要和成熟程度,适时制定、修改社会救助法规和规章,加快健全社会救助法制体系。
(二)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继续做好社会救助制度顶层设计,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配套、针对性强、操作规范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为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向低收入家庭拓展提供支撑。尽快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使遭遇突发性事件和意外事故的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政府救助;推动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制定针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救助政策;加快发展面向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服务。积极开展城市救灾工作,着力提高救灾应急能力,不断提升自然灾害救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三)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事业均衡发展。认真落实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办法,指导地方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救助事业均衡发展。进一步理顺资金投入机制,支持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权益。逐步加大社会救助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新增财力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使困难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社会救助事业的扶持力度。
(四)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按照国务院部署,建立由民政部牵头的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住房等其他社会救助政策以及促进就业政策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同时,要求地方政府相应建立社会救助协调工作机制。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健全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充实加强基层工作力量,保障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培训,增强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能力;改善管理手段,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五)着力强化社会救助监督管理。把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救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协调发展。将低保等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地方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和政府绩效考核,逐级落实责任。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操作流程,实行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村(居)干部近亲属享受救助备案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措施,全面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注重实效,使社会救助工作步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轨道。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强化管理责任,防止各种违法违规现象发生。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和投诉举报核查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对因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发生重大问题、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必将有力推进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我们将认真研究和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努力推动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上一篇:高中体育探究式教学论文
- 下一篇:高中英语探究式教学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