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时间:2022-01-03 10:48:41
导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人文品种多样,十八大召开以来,县文体局紧紧围绕打造中部绿色崛起试验示范区和建设全县各族人民美丽幸福家园这一总体工作目标,以服务传承和保护文化为宗旨,为提升群众文化品味,促进历史人文的深入挖掘不断努力。根据县人大的调研需求,我局认真围绕近年来,我县文化传承保护与挖掘深入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我县被列入非遗传承项目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申报成功10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是《黎族民歌》;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的有9项,分别为《咚铃伽》(舞蹈类)、《王妚大的民歌》(音乐类)、《黎族婚俗》(礼俗类)、《苗族三月三》(岁时节令)、《苗族蜡染刺绣》(民间技艺)、《黎母神话》(民间文学类)、《黎族骨伤疗法》(民间医药类)。2011年,又积极开展第四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苗族民歌》。
(二)确认了10个非遗项目的县级传承人105人。其中《黎族民歌》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36人。《黎族婚俗》省级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1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28人,《苗族蜡染剌绣技艺》传承人13人,《咚铃伽》传承人2人,《黎族骨伤疗法》传承人1个,《苗族民歌》传承人13人,《黎母山神话》传承1个,黎族苗族民间舞蹈传承人7人。2007年我县黎族歌后王妚大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杰出民间艺人”,2009年王妚大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成为名符其实的黎族歌后。
(三)开展文化遗产书籍的整理编纂工作。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文化书籍的出版,《黎母山神韵》已经正式出版发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汇编》、《县民间故事集》和《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图文集》初稿完成,正在进入审核阶段。我县还录制了一批DVD光碟包括《醉美》主题晚会,《民歌精选》,《县第三届民间文艺展演》,另外《王妚大晚年专辑》完成录制。
(四)实现原民族歌舞团整体划转工作。我县原民族歌舞团承担着全县歌舞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为完成国家文化部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2012年我县原民族歌舞团整体划转到文化馆,更名为民歌展演团,工作内容以保护和传承民歌为主,兼传承展演其它非遗项目和黎族苗族民间歌舞。
(五)确认93处不可移动历史文物点。近年来,我县根据国务院总体工作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全县文物普查。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全县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登记,确认了93处不可移动历史文物点,并建立了三普数据系统,为保护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大量近现代重要历史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点。
(六)命名8处文物遗产保护单位示范点。今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通过,首批启动对8个文物点进行挂牌保护,具体名单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示范点正在挂牌命名当中。
二、我县民族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一)民族传统节日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我县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多样化于民间,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我县三月三期间都举行盛大的活动,通过歌舞表演、文艺体育竞赛、文化旅游展、文化传承展、投资洽谈会等内容,展示我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和推介良好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三月三”传统节日已成为传承和弘扬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旅游交流发展、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正逐步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知晓的民族文化品牌。
(二)全县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每年一届的全县传统体育趣味运动会和全县少数民族农民文艺示范村文艺队汇演也是我县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展示传统体育竞技发展和文化艺术成就的重要平台。每年“三月三”的文艺体育竞赛活动为我县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而运动会和文艺汇演则对文艺队伍和运动员队伍进行检阅和选拔,集中培养优秀人才,荟萃少数民族题材文体艺术精品,推动文体活动蓬勃发展,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
(三)参加全国大型赛事成绩显著。2011年,我省参加在贵州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县运动员代表省参加了射弩、押加、板鞋竞速等3个竞技项目的比赛。在比赛期间,我县运动员们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勇创佳绩,获得板鞋竞速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四)文艺精品不断呈现。2012年省首届艺术节在海口举行,我县参赛的大型舞蹈诗《奔格内·待内典》获得广泛好评,并荣获艺术节优秀服装奖、优秀道具奖等项奖。同年我县代表全省赴央视参加“庆祝十八大召开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通过参加全省及全国的大型比赛荣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我县少数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我县赢得了荣誉。
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一)大力推进民族体育培训基地建设。从2012年起,我县积极投入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础设施,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运动员和教练员,为省少数民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截止目前,各类场馆设施有:游泳馆1座、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门球训练比赛场地2个、板鞋训练比赛场地1个、射弩训练场地1个。近年我县不断加快民族体育场地的建设,但仍然无法满足各项民族体育运动的需要,严重制约我县民族体育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我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县所有的乡镇都设有综合文化站,覆盖率为100%;52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室,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县行政村文化室的覆盖率将达90%以上。在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县民歌展演团2012年完成改制后,继续承担我县民族文化传承展示活动,每年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推动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尽管我县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是我县文化基础设施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县文化馆、图书馆仍然没有独立的场馆,场地设施严重制约各项活动的开展,场地设施严重滞后于全省各市县的场地发展。
四、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技艺的传习和培训活动。采取因地制宜、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针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方法,多点多面多层次的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在学校,民歌民舞民服等“三进校园”已进入小学、中学教育课程;我县什运乡与省民族技工学校合办“黎锦技艺培训班”,在全乡尝试推广,通过设立黎锦纺织技术专业班,培养专业黎锦人才队伍;在什运、红毛等乡镇,县文化馆积极筹建民族技艺传习所和培训基地,开展黎锦、苗绣、器乐等传习活动,培养传承人,促进农村就业;鼓励民间创作和民间传唱,开展黎族苗族传唱及舞蹈创作培训班,举办了县、乡两级培训班13期,为高品质、具有原创力的文艺创作的产生、传播搭建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建设,培养了一批懂技艺、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建设国际旅游岛大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黎族苗族传统技艺特色产业的发展。
五、文化旅游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我县黎族苗族文化在特色村寨、旅游手工艺品和纪念品、民族传统节日、演艺等方面的旅游开发力度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我县在保护原有历史、艺术、技艺真实性和生产劳动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风情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什寒村等一系列民族风情旅游景区,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探密寻幽、民情民俗等条件于一体,成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齐全的综合性度假休闲胜地;我县织贝黎锦技艺公司还研发了一大批黎锦、苗绣等民族特色旅游产品。这是旅游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共赢发展的成功典范,成为乡村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切实带动了当地百姓就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交流互通促进文化融合发展
文化的发展、传承已受到越来越多中外学者、专家的关注,通过官方交流、民间往来、商业演出、邀请比赛等形式,不断推动我县文化对外交流,提升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国内国际影响力。2011年,我县苗族舞蹈《招龙舞》代表我省参加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表演;2013年,县民歌展演团参加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办的两点文化交流演出;同年10月参加台湾长老会民族文化访问团交流演出。随着我县民族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县文化交流应不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通过促进文化交流与展示,提高我县文化文化影响力,实现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上一篇: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个人剖析材料
- 下一篇:文广局火灾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