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考察报告
时间:2022-11-22 10:06:00
导语:农田水利建设考察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豫西边陲,位于伏牛山南麓。全县总面积为3454平方公里,全县辖9乡8镇,299个行政村,42万人;共有耕地29.3万亩,人均耕地0.77亩,个典型人多地少的山区县份。加之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肩负着繁重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农建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农村生态条件的基本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目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农建新路子和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下农建新机制,理出了围绕发展、创新机制、激活主体、注重效益”农建思路,探索出了多元化融资、规模化治理、机械化施工、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农建模式,从而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业主主体、市场运作、规范经营”农建路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开展农建的积极性,既有效破解了两工”取消后农建工作“组织难、筹资难、施工难”难题,同时又提高了农建工程后期综合效益,为农建注入了活力,实现了农建工作的良性发展。几年来,全县共治理小流域76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解决饮水困难2.5万人;植树造林15.2万亩,发展经济林25万亩;完成“村村通”32公里,修复乡村公路255公里;加固堤防76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9座;建成小水电站6座,新增装机容量5389千瓦。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连续四年夺取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七年获得市“兴水杯”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建工作,创新机制,不断注入农建活力。荒山荒坡面积大、可利用水资源蕴藏量大、低效益的水利工程数量大,这一基本县情决定了面临着繁重的农建任务。而同时,和其他地方一样又面临着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两工”的新情况,如何创新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农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经过认真探索,我们从改革找出路,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开展农建的新路子。主要实施了两项改革:一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老化失修、管理不善的塘、堰、库、坝等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拍卖、承包、租赁,放活经营权,调动业主的投资积极性。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建设小水电,既开发了水能,又扩大了下游灌溉面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目前,全县已对206处塘堰库坝、67座小水电进行了拍卖、承包、租赁,引资建成小水电9座。通过改制,业主投入经营建设资金2360多万元,回笼资金再投农建860多万元。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县委、县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把其中装机容量3200千瓦,年可发电3686万千瓦时我县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推向市场,进行了拍卖。运用拍卖资金6500万元,投资3500万元修建了双向长度4.5公里的灌河防洪堤防工程,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三级橡胶坝工程和大石门水库专用防汛公路。二是积极推进荒山荒坡经营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收益”的原则和经营权一定50年不变的政策,面向社会各界包括当地群众、县外客商、工商业主、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对荒山荒坡进行拍卖、租赁、承包。同时,政府对承包业主实施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全县共拍卖荒山荒坡15万亩,各类业主投入农建资金1.4亿多元,治理小流域62平方公里,配套水利工程540处,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基地10万多亩、中药材基地5万亩,催生了一批庄园主。通过改革,创新了农建融资机制,业主投资占农建总投资的比列达到70%以上,成为农建投资的主体,实现了农建投资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由以农民政策性投工为主向业主经营性投入为主转变、由单一渠道投入向多元化投入转变,走出了“两工”取消后农建资金短缺的困境,为新时期农建工作注入了活力。
二、加大科技含量,积极推行机械化施工模式,注重效益,不断提高农建质量。作为一个山区县,小流域治理是农建的骨干工程,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过去依靠人海战术施工存在周期长、工效低、质量差、规模小的弊端,既增加施工组织难度,又不利于治理后经济林规模发展。近几年,我县在小流域治理中一律采取机械化的施工形式。一台机械工作8个小时算一个台班,治理面积4亩,治理费用2400元。一个台班相当于2000人一天的工作量,成本仅相当于人工的一半。机械治理费用主要由承包业主承担,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组织专业队统一施工。采用机械化施工的形式,虽然过去那种轰轰烈烈、红旗招展的施工场面不见了,但工程质量提高了,工期缩短了,规模扩大了,成本降低了。去年乡4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积,仅用了5天时间就高标准完成了任务。近三年,全县农建工程每年投入大型施工机械都在15台以上,完成台班200个以上,有长治工程治理任务的田关、回车、五里桥、重阳等乡镇每年的小流域治理面积都在3.5平方公里以上。通过机械规模治理,为后期建设高标准的经济林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田关乡孙沟村从2001年开始,连续五年采取机械化施工形式,对15道岭30条沟进行连片治理,发展经济林1.2万亩,全村人均15.8亩,人均收入由原来的360元增长到现在林果经济收入32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专业村。
三、提高商品意识,用市场经济理念推动农建,注重管理,提高农建效益。对农建,我们既抓工程治理,又抓后期管理;既注重生态效益,更注重经济效益,使农建效果真正体现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来,让农民真正从农建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激发他们的农建热情。在小流域治理工程管理上,一方面对荒山荒坡实行先承包后治理,落实经营管理主体,防止因产权不清、主体缺位而导致后续管理不到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把农建与特色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培育结合起来,按照“市场导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配套适生、速生、高效的林果业,确保治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示范带动一片,使每处农建工程都建设成群众致富的“绿色企业”、“绿色银行”。目前全县农建工程生物配套率达到100%,水利配套率达到90%。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上,一方面通过改制明确工程经营管理主体,运用商业经营的方式,变水资源为水商品,保证工程维护投资和业主收益,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围绕水利工程引导灌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水灌溉到哪里特色产业发展到哪里,提高用水量,降低供水成本,使农民群众与供水业主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互动互促、实现“双赢”。全县280多处小型水利工程改制后,工程维护率和赢利率均提高了50个百分点,受益群众提高了30%。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00亩,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
四、注重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农建发展环境,强化管理,运用管理新机制巩固治理成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担负着保护生态、确保出境水质的重任。在实施农建工程中,我们一手抓“治”,一手抓“管”,巩固治理成果。近几年来,我们在农建工作开展的同时,不仅注意运用好的融资机制和组织方式,推动农建工作的整体推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抓好农建工程的后期管理,在治理的区域内和交付使用的水利工程,运用责任承包的方式,明确责、权、利关系,明晰产权的权属,提高农民承包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了工程管理,较好的解决了前治后损的不良现象。达到了新治理不断,老基地成果巩固的目的。县委和政府在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动承包人和经营人的积极性,一是放开开发建设权。在承包的工程区域内,承包商有开发建设的权利,可以根据市场动向调剂种植结构,自主建设和经营。二是自主扩大租赁的范围。承包人可以在自己承包的范围内自主的扩大承包人范围,就是可以自己做主用扩股进行小范围的种植项目产品的转向。三是有权进行自己承包工程或荒坡进行自主转让和租赁经营。四是创优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民营水利发展的思想观念,废除束缚民营水利发展的条条框框,改革影响民营水利发展的体制弊端,坚持民营化发展的取向不动摇,真正确立起民营水利在农建中的主体地位,着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良好环境,使民营带动战略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得以顺利实施。五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勤指导,多服务,不干预,放宽民营资本在农建中的准入领域。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条件的民营企业和工商大户都要鼓励支持他们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发建设工作发挥一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为民营水利在农建领域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六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造势,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工商大户投资搞农建的共识。充分发挥民间协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沟通协商,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互补,共同营造民营办农建的良好环境,从而以优越的发展环境促进农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回顾农建工作,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必须采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办法,调动各类业主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农建投资的主体,有效解决"两工"取消后的农建融资问题,确保农建持续开展。二是山区荒山荒坡面积大,治理难度大,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经济林的潜力也大,只有采取机械化的施工形式,才能加快治理步伐,为经济林规模发展创造好条件。三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注重农建工程后期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农建工程的应有效益,促进农建的良性发展。近年来,农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人民的期望比还有很大差距。仍需努力工作,把的农建工作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