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误区考察
时间:2022-04-11 05:45:00
导语:高考加分误区考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考加分在人们的眼中曾经颇为神圣,似乎只有成绩特别好或在某方面具卓越才华的学生才能获此殊荣。但近年来,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高考加分背后的猫腻逐渐浮出水面。由此,人们才发现,本意为弥补高考制度弊端的高考加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堕落为“特权俱乐部”,正在造成更多的不公平。
高考加分何去何从,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丑闻集中爆发下的歧路彷徨
今年高考前夕,有媒体披露航模高考加分成为有权有势人家的特权,某学校今年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请的19名考生中,13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师子弟。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强烈质疑。
在教育考试院采用两级公示、省级测试等方法后,该省2009年申请高考加分的4998名考生中,有483人未获得加分资格。其中,两级公示淘汰144人,339人没有通过省级测试环节。重庆也传出高考加分丑闻。当地有31名高考考生被查出违规变更民族成分,其中涉及官员子女。在舆论的不断关注下,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其中包括当地文科高考状元,还有15名涉案官员被查处。
今年4月份,省组织了一次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最后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参加测试的有984人(另外还有145人报名却未到场),经测试不合格人数为163人,占参加测试人数的16.57%。“个别考生的表现看上去根本不像接受过正规训练。”一位参加测试工作的体育老师摇头叹息。
种种现象表明,在被视为公平、公正的高考面前,加分制度已成为一条隐蔽于僻静处的特权小径。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副处长刘若群向记者解释说,比如体育特长生,他们每天要进行体育训练,肯定会耽误正常的课堂学习。考虑到他们很辛苦,练好后参加大赛还为学校和地方赢得了不少荣誉,因此觉得应该对他们有所补偿。但是,高考利益巨大,现在的加分政策确实已变成了一些人徇私舞弊的手段,孕育出种种“幕后交易”。
加分衍生“四宗罪”
我国的高考加分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顾性加分,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另一种是奖励性加分,对象主要是某些方面有特长的考生。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高考加分政策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一是区域间的不公平。
目前,教育部有全国性的高考加分指导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各地实际,又有各地具体的加分政策,而最终发挥作用的又以地方为主。由于各地加分项目不一致,同一项目的加分标准也不一样,导致了区域间的加分差异。这一差异,不仅造成了不公平,而且给逐利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多年来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问题,既与各地录取分数线划定有关,也与这种地区间的加分政策差异有关。
二是出身不同导致的不公平。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曾淡出人们记忆的话,又卷土重来了。在高考加分上,有民族成分加分,烈士、归侨、华侨子女加分,农村独生子女、纯女户加分等。多年从事高考招生工作的甘肃联合大学研究员席明认为,这些涉及学生家庭的照顾政策,应该更多地在国家的其他扶持性政策中去体现,而不应在高考这样一个事关孩子前途的重要选拔考试中落实,否则会造成不公平竞争。
三是项目设置不合理导致城乡差距拉大。
尽管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城乡之间,受二元体制长期影响,仍然存在较大的教育条件的差异。这一实际情况,使得一些加分项目更多地为城市考生所享受,农村考生机会很少。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就是奥赛成绩加分和体育特长加分。如作为西北有名的高考大县,近几年来,会宁县很少有考生获得这些方面的加分。
会宁县第二中学教师赵洪淘认为,城乡教育条件有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城乡差距,本身已造成城乡学生面对同一张试卷时的不平等,不能再因加分,进一步扩大这种不平等。
四是加分导致“权力寻租”。
教育部出台的2009年高考加分政策,分为“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三种加分形式,其中享受“增加20分投档”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考生包括高中阶段品德突出受到省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者;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等等。此外,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及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以及烈士子女高考可享受高考“增加10分投档”待遇。
记者从教育考试部门了解到,每年的高考加分政策总体由教育部确定,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最终决定权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而这就留下了“弹性”空间。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的加分规定引发大量争议,被指明显有违教育公平,彰显“权力寻租”,成为少数人的游戏。多部门利益博弈致加分项目庞杂不堪
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各地各类高考加分约有190多项。而在这个庞大数字背后的,是多部门的利益博弈。
“曾经有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个学校一个班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了大多数。你说在汉族占大多数的省某普通中学,这可能吗?但就因为少数民族可以享受高考加分待遇,很多人就想法子给子女改民族成分,这种情况学校根本就管不了。”省某重点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对记者说。
这位负责人为学校总背这种黑锅感到无奈,他说,高考加分政策虽然是由教育部门来制定,但是加分项目却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等多个部门和单位。那么多部门都可以控制某项加分,在实际操作中,又缺乏严格的定量标准和外部监督,很容易受到人为操纵。
以今年省高考加分政策为例,其中有一项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可加10分。按照规定,考生要到当地计生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携带相关材料和证件,分别到乡、县、市人口计生部门办理高考加分手续办公室进行登记核实,各县(市、区)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加分人员将分别到市人口计生委奖扶办办理审定手续。这种加分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就相当多,控制颇为不易。
省教育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坦言,如果不查资料,连他本人一时都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加分项。他认为,加分项多,涉及的部门也多,一些部门愿意介入,其实正是看上了高考加分利益巨大,有关联的部门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获得便利,自己手中的权力也有了寻租的可能。说到底,加分幅度多大、加分项目多少,就是各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一旦掺杂进了这种利益的博弈,加分的公平性就很难保证。
由于加分渠道多、诱惑力大,在湖北一所中学任教的教师梁毅告诉记者,如今家长、考生通常是“高考未动,加分先行”,很多工夫都做在高考之前。近年来全国各地申报获得加分的考生越来越多,有的班级里“二级运动员”比比皆是,“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使得那些无法加上分、平时刻苦学习的学生深感不公,对高考的公平、公正性产生了很大怀疑。
高考加分何去何从
随着社会舆论监督力度的空前加大,以及广大考生、家长对公平高考的呼唤,近年来不少省份已对加分政策进行了调整。比如北京市规定今后本市认定的高考持有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的测试项目,将被限定为15项,航海模型、航空航天模型、汽车模型等部分项目体育特长生的认定资格将被逐步取消。上海市则规定文艺特长生加分分值减少,一些竞赛项目加分分值也由20分减为10分。重庆市2009年规定,取消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高考加分。不过,由于高考加分政策的弊端不断被披露,目前社会上要求更大程度改革甚至取消加分的呼声越来越高。
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罗国安说,目前高考加分政策已经越来越背离了本义,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比如民族成分加分,对加大少数民族考生的选拔力度、培养特殊专长人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化,因为我们通过这些政策培养出来的学生,并没有体现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上,而往往是远走高飞。更何况,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子弟已经在大城市一流的高中就读,同样的老师授课、大家用同样的课本,这种情况下,加分的意义已经不大。
他认为,即便要保留民族成分加分,那也应该重视考生所处的教育资源位置和地区差别,或者只把这个加分条件限制在较少人口的民族上。此外,他还建议以定向培养和定向使用来代替民族成分加分,因为那些真正需要照顾的少数民族考生,不是加5分到20分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干生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于取消高考加分政策的呼吁,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认为:“在高考没有根本改革的前提下,给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好的考生以一定的加分优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过他也认为,有些加分项目可操作性较差,监管难度大,政策调整势在必行。刘教民透露,省教育部门正在考虑举行高考加分听证会,把所有加分项目和政策摆到桌面上,邀请学生、家长、学者、媒体等广泛参与论证,如果有“民怨”过多的加分项目,可以考虑调整甚至取消。
- 上一篇:缓解财政不均匀与构建平等转移支付
- 下一篇:坚定不移不断推进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