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察报告

时间:2022-05-26 04:29:00

导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察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察报告

为全面掌握基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市于4月1日至4月15日,集中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为保证调研工作取得实效,市委组织部专门起草下发了调研工作方案,召开会议进行了动员部署。从全市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成员单位抽调3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与有关人员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昌黎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开展调研。期间,重点对3个县的3个乡镇87个村进行详细调查,共召开县委领导座谈会3个,乡镇党委书记座谈会3个,村干部群众座谈会25个,走访农户近百户,下发调查问卷1915份,其中乡镇干部调查问卷290份,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调查问卷1625份。从调研情况看,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中心谋党建,着眼发展促党建,突出重点抓党建,使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的积极作用,为农村的小康建设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市辖4县3区75个乡镇2286个村,总人口268.19万,耕地面积195329公顷,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57元。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党支部(总支)2286个,农民党员71573人,占党员总数的39.8%。调查结果显示,随着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党组织的认识明显提高,指导思想逐步明确,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新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主要表现在:(一)夯实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了新提高。几年来,全市始终把提高乡村两级党组织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取得可喜效果。一方面,大力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六个好”的目标要求,切实把那些政治坚定、事业心强、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选进乡镇领导班子。全市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年龄在45岁以下的123人,占总数的82%。加强对乡镇工作的指导,改进工作方法,县委在工作中具体帮助和指导,县级领导干部定期到分包乡镇现场办公,不断提高乡镇干部在各种情况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和推动工作的能力。同时建章立制,认真改进工作作风。各乡镇普遍建立了民主生活会、廉洁自律、民主评议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等一系列制度,乡镇党委书记切实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多数乡镇干部能按照县委的要求,走村入户蹲点调研,摸实情,察民意,办实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作的开展。青龙满族自治县马圈子镇要求机关干部走出大院,深入田间地头、矿山企业,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仅去年就解决民事纠纷150起,有效劝止12起集体上访。目前,全市“六个好”乡镇党委达到28个,占乡镇总数的37.3%。另一方面,不断加大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力度,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2000年开始,我们大力推行了“两推一选”选拔农村干部方式。目前,全市党支部换届或届中调整采取“两推一选”方式的村达到95%以上,使一大批有能力且党员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走上了村级领导班子岗位,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对村两委日常工作的管理,基本上达到了“五规范”,即记录规范化、制度建设规范化、党员组织生活规范化、村干部办公规范化、村级干部档案管理规范化。“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基本得到落实,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农村两委关系进一步改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20*年底,全市实现“五个好”的村618个,占总数的27%。(二)提高素质,农村干部党员队伍呈现新面貌。近几年来,县乡党委通过深入实施素质工程,突出抓了任职资格培训、专业素质培训和不同形式的正规化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民主法律意识、科技示范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仅20*年3个县就采取集中培训、外出考察、电视函授等形式培训农村干部5000多人次。截至20*年底全市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7名,占总数的78%。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774名,占总数的39%。通过培训,使全市乡村干部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思想作风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主要表现在:1、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这次调研的所到之村,普遍结合本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地谋划了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新路子。昌黎县新集镇吴家坨村党支部书记马驰,带头在村内搞起大棚油桃,并积极向农民提供技术、物资扶持,带动全村90%以上村民从事温室大棚种植业,20*年设施农业实现产值1600万元。2、农村干部的政策水平提高了。农村干部中简单、粗暴施政的现象日益减少,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昌黎县靖安镇曾各庄等村的村干部为了推进依法治村进程,从律师事务所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在农业税收缴纳、农贷发放、农村各业承包合同签定等各项工作中由法律顾问提供法律知识并监督村干部依法施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农村党组织的形象好了。在1625份调查问卷中,认为村党支部工作好的13*份,占总数的80%,认为较差的6份,仅占0.37%。由此可见,村党支部的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三)巩固学教成果,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出现新变化。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结束后,各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学教活动表彰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了学教活动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学教活动成果,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践,紧紧围绕“使干部经常受教育,让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扩大和巩固“学教”活动成果。卢龙县针对群众普遍反映酒葡萄卖难的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在木井、七百户、万庄等村筹建了3个酒葡萄批发市场,同时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新上年可加工1万吨酒葡萄榨汁项目,深受群众欢迎。北戴河区朱庄、苏庄村针对村民普遍反映的行路难问题,积极从有关部门筹措资金,仅用20天时间,就修建了一条从两村通往北戴河火车站的长1500米、宽5米的混凝土公路,解决了两村行路难、卖菜难的问题。昌黎县农业局转变服务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围绕市场搞服务,帮助农民找销路,成功地将昌黎马坊营旱黄瓜打入了北京市场。抚宁县水务局针对北部贫困山区群众用水难的问题,组织机关干部职工11次深入贫困村找水源、修水利、搞服务,成功地解决了1.3万人的吃水问题。各学教单位帮助修建村级道路1637.4公里,架桥177座,打井3487眼,帮扶困难户8673户,协调解决生产资金2356.1万元。诸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围绕中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各县在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始终注重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来展开,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昌黎县乡(镇)村两级党组织按照“五带兴昌、七业立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出点子、想法子,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调整结构、增加收入,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高效种植业、浅海养殖业、畜禽养殖业、粮油食品加工业等和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立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了马芳营、刘李庄、吴家坨等一批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化格局,较好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4.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1元。调查问卷显示,有88.6%的乡镇干部认为乡(镇)党委抓乡村工作的侧重点是“经济、党建‘两手抓’”。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坚持夯实基础、巩固成果、探索新路、全面提高的原则,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创新活动载体,强化基层组织功能,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一)坚持党要管党,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齐抓共管合力近年来,各县始终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健全并落实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充分发挥县委“关键作用”和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的作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1、县委立足“关键”带头抓。三个县都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和完善了工作例会制度、现场办公制度、县级领导包片联系村制度、蹲点调研制度等。青龙满族自治县在具体运作中,坚持做到“五个一”,即每季度研究一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每人每月到片点指导工作一天以上,每人年内完成一个基层党建课题,抓好一个党建工作典型。县委每年召开一次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这些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有力地强化了县委的“关键”意识,促进了“关键”作用的发挥。几年来,各县委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两推一选”方式选任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实施方案》、《农村两委“一制三化”规范化管理(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的意见》、《实施三级联创意见》、《农村干部管理办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40余个,明确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较好地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健康开展。同时各县委还将基层组织建设列入对乡镇党委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党委也能够充分发挥“主角作用”,成立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完善了“一把手”抓党建责任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2、县级领导履行职责主动抓。3个县的县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始终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亲自包村,亲自调研,亲自谋划和指导,带动和影响其他县级领导。其他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也都分包一个乡镇,抓一个先进典型,联系一个后进支部,经常深入基层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指导工作,为县委指导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充分发挥县委的宏观指导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昌黎县县委书记张士邦带头包难村,帮助村谋划经济发展思路,改造村内贫瘠的沙地,协调包村单位投资40多万元为村内新修3公里柏油路。青龙县委副书记、县长柳春青20*年先后5次率领有关部门到分包的石城子村现场办公,驻村21天,帮助该村谋划经济发展思路,千方百计解难题办实事。争取资金52.3万元,打深井、建村部、修路桥。责成畜牧局、林业局、果蚕局多次上门搞好技术、信息等服务,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全村牛饲养量达到40头,羊1200只,完成退耕还林210亩,栽植板栗2.3万株。全村集体收入1.38万元,结束了集体收入为零的历史。3、典型引路引导抓。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各县普遍加大了调研工作力度,认真谋划工作思路,并积极培树典型,带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面推进。青龙满族自治县树立了以祖山镇为代表的学教活动典型、以青龙镇为代表的民主评议党员典型、以马圈子、王子店等村为代表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以牛心山村为代表的“一制三化”典型、以土门子乡为代表的党员教育管理典型、以娄丈子乡为代表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典型、以肖营子镇为代表的组织发展典型等,通过推广这些乡(镇)、村的成功经验,有效带动了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深入开展。昌黎县提出“农村实践‘三个代表’示范工程”,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在全县建成50个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物质生活富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位、精神文明建设较好、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概貌的先进示范村,带动全县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二)坚持紧扣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始终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上,并以此来检验农村党建工作的成效。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既抓班子整顿,又抓理清经济发展路子;既抓有人办事,又抓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既帮助村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又帮助增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1、加强指导促观念转变。青龙满族自治县出台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农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工程实施方案》,选准发展村级经济的切入点和带头人,强化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宏观指导。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多方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两年来,共引进各类开发资金3000多万元,引进生产项目100多个。为进一步开阔农村干部的视野,各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参观学习。昌黎县大蒲河村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30多人到唐山市沙流河村、三河市养牛基地及抚宁县潘官营村实地考察学习。抚宁县李官营村、黑山窑后村以及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董丈子、马圈子等一些村组织种养大户到市内先进村、企业参观学习了种养技术。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增强了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2、调整结构促经济发展。卢龙县八间房村全村推广种菜,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并注册了春甘蓝商标,将产品出口到俄罗斯、新加坡。昌黎县垂柳庄村鼓励村民发展大棚,每建一个大棚村里补助2000元。海港区小高庄村利用近郊优势,加大投入,积极建设100多亩的“百果园”项目。北戴河区草场村加快建设渤海农业示范园步伐,种植苗木达200亩。山海关区回马寨村已将韭菜注册商标,着力打造品牌,更新品种,同时发展种植大樱桃600亩。3、多措并举壮大集体经济。各县普遍重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村班子的“有钱办事”能力。青龙满族自治县马圈子村党支部一班人结合村情实际,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开发资源,积极引入承包制、股份合作制,走出了一条“地矿开发、果林种植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路子。先后引入资金4*万元,新建了8个黄金开采坑口,5个铁选厂,集体收入35万元,集体积累500万元。昌黎县何家庄村村党支部班子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谋划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地生财,筑巢引凤。截至20*年底,来该村投资的客商达78家,其中超3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共引进外来资金近亿元,项目涉及干红酒产业、商贸、饮食、服务、医疗、汽车维修等几大行业,使村集体增收近500多万元。目前全市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的1326个,占58%;5万元以上的792个,占34.7%;10万元以上的381个,占16.7%;20万元以上171个,占7.5%;50万元以上的68个,占2.9%;100万元以上的28个,占1.2%。(三)坚持以点带面,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推进几年来,三个县结合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实际,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突出抓好农村干部素质工程、建立“一制三化”工作机制、推行“两推一选”以及发展党员等重点工作,带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推进。1、大力实施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县、乡、村三级书记素质工程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扎实开展了农村党支部书记任职资格培训、乡村干部岗位素质和专业素质培训和大中专学历教育。全市共对1740名农村支部书记进行了任职资格培训;对村主任普遍进行了岗位素质培训;对4000多名乡村干部进行了专业素质培训;组织4名县委书记、5名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了研究生学历教育,19名乡镇党委书记、128名村支部书记参加了大专学历教育,663名村支部书记参加了中专学历教育。市委组织部先后举办了5期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培训班和1期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分别就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学习培训,并组织他们到江苏无锡等先进地区参观考察。20*年,市委组织部组织150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四批到苏州市委党校进行培训。同时在市委党校举办了全市47个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组织学员到邢台前南峪村,邯郸红街村、东巷村,三河市燕郊镇开发区、西柳河村,唐山丰润区沙流河镇沙流河村等省内6个先进村镇进行学习参观,起到了开阔视野、增强本领、鼓舞干劲、推动工作的良好效果。昌黎县制定并印发了《乡(镇)村两级书记“素质工程”实施方案》。1999年以来,全县共有270名农村干部参加了县委党校和县农广校大中专班的正规化学历教育。县委先后4次举办了农村党支部书记任职资格培训班,对符合规定的310名村书记,进行半军事化、全封闭的集中培训,使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注重提高农村两委干部和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通过采取本人自学、乡镇辅导、县委集中培训考核的方法从政治理论、领导艺术、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强化村干部的培训。20*年,全县就培训两委干部2218人次,培训党员2万余人次。2、全面落实“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各县借鉴武安市经验,积极推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农村“两委”关系,规范村务管理。目前,“一制三化”机制在全市得到普遍推行,对改善农村“两委”关系、推动村务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卢龙县制定了《农村两委“一制三化”管理办法(试行)》,对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地位、职责、议事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并注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剖析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后进典型开展警示教育,通过正反典型对比,引导教育两委成员处理好关系。青龙满族自治县马圈子镇在推行“一制三化”工作中,建立并狠抓了四项制度,即“两委”联席会议制度、“三审”财务制度、村委会重大事项向村党支部请求报告制度、民主评议村委干部制度,使各项村务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仅20*年,就公开处理各类承包、招商引资中征山占地纠纷36起。3、广泛推行“两推一选”选拔任用机制。从2000年开始,大力推行了“两推一选”选拔农村干部方式。目前,全市党支部换届或届中调整采取“两推一选”方式的村达到95%以上,使一大批有能力且党员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走上了村级领导班子岗位,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青龙满族自治县在农村支部换届或届中调整中,普遍采用了“两推一选”的办法,严格用人标准,规范操作程度,全县396个村已有381个村实行了“两推一选”,达到了96%。三十六磙子村崔玉国通过“两推一选”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通过积极运作,当年建成一个投资500万元的铁选厂,到20*年底把一个外债累累的穷村变成年收入21万元的先进村。头道河子村书记原是镇经联社副主任,经“两推一选”上任后,大胆招商引资,2001年村收入达8万元,20*年达37万元。4、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青龙满族自治县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和标准,推行“六制”,即公示制、票决制、备案制、考试制、组织员列席会议制、责任追究制,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在发展对象上推行“三为主、三倾斜”,发展党员年龄35岁以下为主、文化程度高中以上为主,以村民代表和致富能手为主,并且向村委会成员倾斜、向妇女倾斜、向多年不发展党员村和党员年龄偏大的村倾斜,将一大批优秀农村青年吸收到组织中来,全县发展党员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轨道。20*年全县新发展农村党员184名,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87名,占总数的47.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9名,占总数的43%。(四)坚持创新思维,营造具有*特色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体系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三年集中整顿的基础上,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又有新的提高。1、昌黎县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解决落后村、难点村“无人管事”的问题。针对当前部分村两委班子瘫痪,无合适人选,支部难选、班子难建的现象,昌黎县委坚持从县直和乡镇机关中选派基本素质好、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到后进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优先配齐、配强村党支部班子。在选派程序上实行个人自荐、单位推荐、县委严格审查把关相结合的方法,由组织部门对下派人选进行严格考核,保证每名下派人选的质量。在选派视野上坚持县乡两级双管齐下,逐步增大从乡镇机关选派人员的比例,并打破地域界限,实行异地任职。在派驻范围上突出“四个重点”:把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村作为重点;把矛盾突出、派性严重的村作为重点;把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作为重点;把科技意识淡化、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村作为重点。几年来,全县共从县、乡镇机关中选派了120名干部到村任职,其中从县直机关选派42名,17名任支部书记,从乡镇机关选派78名。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部分村存在的“无人管事”、“无章理事”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据统计,下派干部协助乡镇党委整顿瘫痪半瘫痪支部12个,帮助105个村规范建立了村务管理制度,帮助78个村谋划出了新的经济发展路子,帮助引进技术270项,协调解决资金50多万元,解决各种问题600余件。目前,已有31个村进入优秀党支部行列,占下派村总数的25.8%。两山乡梁各庄村是一个全县有名的落后村,村两委班子瘫痪,宗族派性严重,村民上访告状不断,村务工作无法开展。县委选派县房地产公司干部刘志宏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后,在深入农村农户倾听呼声,摸准矛盾焦点的基础上,他首先健全了村两委班子,增强了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进而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化解农村矛盾、排除纷争、凝聚民心,使梁各庄村一年就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跨越,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2、青龙开展“三定一评促双带,千星引路奔小康”活动,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先进意识。为发挥农村广大党员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青龙满族自治县委建立了以“定目标、定职责、定任务、民主评议”为内容的“三定一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收到明显成效。一是定目标。县委明确提出农村广大党员要做党在农村政策法规的明白人,做实现群众利益的贴心人,做发展市场经济的引路人,做公民道德建设的文明人。围绕这一目标,县委制定了农村党员五年培训规划,实施了“党员素质工程”。两年来,围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内容,全县共举办长、短期培训班237期,党员电教播放2500多场次,下发培训材料6.9万份,培训农民党员6.3万人次。二是定职责。县委要求各党委、各支部根据党员的年龄、能力、居住地点等情况定岗定责。对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党员,要求他们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宣传农村政策法规、调解民间纠纷等方面发挥余热;对广大妇女党员,要求她们在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对有技术专长和致富能力的党员,要求他们每人联系一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资帮助,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作用。两年来,全县党员共为群众化解矛盾1500余次,帮扶困难户900余户。三是定任务。县委要求每名联系户党员做到“五个一”,即扶持一个贫困户,为贫困户提供一条发展经济的建议,引进一项致富信息,上一个致富项目,让贫困户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确保所联系的贫困户在三年内脱贫致富。两年来,全县农村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2357个,帮助上致富项目1154个,帮助协调资金400多万元,提供致富信息2600多条。四是民主评议。县委每年都把发展经济、计划生育、遵纪守法、带领群众致富、参加组织活动、缴纳党费、调解纠纷等情况作为党员民主评议的主要内容。年初制定活动计划和目标,年底集中采取自评、互评的方法,组织广大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县委根据民主评议的结果,对表现好的党员进行表彰;对表现一般的党员,要求他们改进工作方法,调整工作思路,制定改进措施;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进行组织处理。为了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切实发挥“双带”作用,县里专门拿出1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开展“双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两年来,县委先后评出了200个先进个人,在县电视台大力宣传了他们的事迹,先后涌现出1000余名“致富能手”和“文明标兵”。3、抚宁县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一是夯实基础。在全县开展了“走百村、看变化、农村党建大竞赛”活动,利用三年时间,以竞赛的形式对全县619个行政村进行拉网式检查验收。首批检查验收104个村,发现总结问题共六大类100多个。县委已经要求各乡镇挂帐督导,跟踪解决,保证排查一批,提高一批,巩固一批。同时选树县级“五个好”示范村10个,乡镇级“五个好”示范村18个,并把示范村的先进事迹辑印成《抚宁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锋颂》一书,在全县农村进行大力宣传,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全县确定181个强村,分别联系与本村相邻、基础状况和工作特点接近的3个村,实行“一带三”,认真搞好帮带活动,共谋思路,共求发展。二是典型引路。20*年县委评选出“十佳富民书记”、“十佳脱贫致富带头人”,对这20名“双带”作用发挥突出的农村干部进行大力表彰。同时在县电视台开设了《先锋谱》、《基层党建巡礼》、《“三个代表”在基层》等专栏,不断宣传报道典型的先进经验和感人事迹。通过“三级联创”活动的扎实开展,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康发展,各项基础工作明显加强。有40%的乡镇党委达到“六个好”的标准,30%的农村党支部达到了“五个好”的目标。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全县高标准“两室”达300余个,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281个,人均集体纯收入百元以上村达361个。抚宁县委已先后4次被省委命名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三、存在问题1、乡镇党委责任意识有待增强。一是个别乡镇党委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存有认识不够到位,指导力度不够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经过三年整顿,不少后进村班子已得到转化,可以松口气了,存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有的乡镇领导干部自以为对农村工作熟悉,不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势和情况若明若暗,工作缺少针对性。二是有的乡镇党委的工作摆布不当,存有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问题不及时,致使一些问题拖难拖大,人为地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有的乡镇党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主动性不够,存有消极畏难情绪,对苗头性问题解决不及时,造成矛盾激化,引发村民上访。三是诸多现实困难,严重制约了乡镇党委“龙头”作用的发挥。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的调控功能明显减弱,可用财力严重不足。同时难题积淀过多,工作负荷超重,经常使乡镇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变动频繁,出现工作“短期行为”,追求“快出政绩”,导致出现了许多遗留问题。沉重的财政压力和棘手的积淀难题使乡镇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忧虑重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四是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不少乡镇党委仍然停留在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上。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农民不好管、农村工作不好做,怨上级只下任务,不给办法,“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而不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到群众中涉取营养、获取智慧。因而在解决一些新问题上办法不多,力不从心,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削弱了党委和村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一是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村级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据统计,全市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大专以上的122名,仅占总数的5.3%,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1268名,占55.5%,50岁以上的798名,占34.9%,35岁以下的126名,占5.5%。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乡村干部普遍缺乏紧迫感和压力感。二是村级后备干部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松散,经常使班子配备面临“两难”境地。目前,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青年人要么升学,要么参军,要么外出务工经商,真正综合素质高、能力强、有致富本领留在农村的相对较少。同时受传统思想、宗族观念和既得利益影响,在职班子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变得被动和消极。加之工作指导上的缺陷,导致农村后备干部选拔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后备干部不足,使有些班子经常出现“不调整不行、调整无合适人选”的问题。三是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变得日益迫切。部分乡村干部在对待老办法、新办法的态度上,更加倾向、留恋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命令”的老办法,认为“简单、实用、省劲、无风险”,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新办法,认为“复杂、乏力、费时、不讨好”。当前群众对基层干部不满的问题和起因,除少数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外,绝大多数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妥引起并激化的。“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让用、新办法不会用”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借口,“主动转变”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3、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依旧突出。中央、省委近年来非常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我市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一定成效果,但从全市农村情况看,依然存在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绝大多数村没有集体企业,个别村即使有集体企业也因经营不善而负债过重。集体收入来源单一,税费改革后多数村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集体收入主要靠收取土地承包费及农业税附加,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不宽。目前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960个,占总数的42%,其中集体经济空白村284个,占总数的12.4%。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导致部分村陷入“无钱办事”或“办事实力不强”的境地,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村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4、村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尚未根治。在乡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参加座谈的党委书记都提出了村两委班子关系难以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集体经济实力弱,农民增收难,两委关系相对较差;村党支部战斗力不强,领导核心作用难发挥的,两委关系相对较差;村委会换届不顺利的村,两委关系相对较差。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村党支部不敢领导,村委会不接受领导。少数村党支部书记不敢对村委会理直气壮地领导,部分村委会主任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无需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二是党支部不会领导,村委会不愿被领导。部分村党支部成员认为“村党支部是村里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有权对村里一切事情作出决定”,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容易出现党支部包办一切的错误做法,少数民选的村委会主任素质不高,自由主义严重,只要权力,不要监督,不愿意接受党的领导。三是党支部软散,发挥不了领导作用。极个别村党支部自身软弱涣散,基本不发挥作用,自身问题解决不了,很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导核心作用。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目前,我市884个村达到高标准“两室”,占总数的38.6%,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两室”建设落后状况还很明显。有的村“两室”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已无法正常使用;有的村“两室”空空如也,缺乏必要的设施,难以发挥作用。破落的“两室”与村里整齐的民居形成强烈反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一是不能建,村经济基础薄弱,村干部工资勉强发放,根本无暇顾及“两室”建设;二是不想建,一些村尽管经济条件很好,但认为建“两室”是面子工程,只要把村里的经济抓好了,“两室”能过得去就行;三是缺乏管理,有的村“省”字当头,对“两室”长期疏于管护,没有专人负责,更缺乏必要的投入。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1、抓责任落实,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要按照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建设、“六个好”乡镇党委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关键是抓好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增强县、乡镇党委的管党意识,提高管党水平。要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联系点及驻村蹲点工作,形成抓农村党建的良好工作机制。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体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在求实效上下功夫,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断上台阶。乡镇党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担负着重要的、直接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必须在认识上到位,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一是明确工作职责。乡镇党委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乡镇党委最基本的职责。必须树立起抓好是称职,抓不好是失职的思想,认真扎实地履行好这一职责。二是明确工作任务,乡镇党委是本乡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正确理解和处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各项具体工作的关系,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领导农村工作,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根本措施来抓。三是明确工作标准。衡量乡镇党委工作的基本标准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基本职责是否履行到位;另一方面看是否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政绩是否突出,两者不可偏废。2、抓典型带动,培育一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先进群体在认真做好后进支部“转后”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通过培树一大批先进典型,带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制定规划。各县区、乡镇要层层制定创建规划,确定创建目标,开展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市、县、乡三个层次、不同侧面的先进典型群体。二是要严格标准。典型培树要注意“数量服从于质量”,严格选择标准,典型乡、村既要有各自特色,又要做到各项工作总体平衡。市县两级要加强对典型乡、村的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不足,坚持精益求精,使典型“干得实、立得住、站得牢”。三是要发挥作用。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典型乡、村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3、抓示范区建设,实施“示范引路工程”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特色,实施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引路”工程,即以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为内容,以培育“党建工作特色示范区”为目标,在全面推进各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作用、推行“一制三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后进支部整顿转化、“两室”建设等方面内容,在各县区分别建立示范区试点,通过深入研究、探索实践,抓出特色、创出经验,逐步建成全市的党建工作学习示范区。对经验成熟的,以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形式,组织县区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在全市进行推广,推动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层次、上水平。4、抓阵地建设,切实改革农村“两室”落后面貌。农村“两室”是农村干部党员群众进行工作、学习和活动的阵地,不仅是村里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一个村形象和精神状态的代表。实践证明,凡是“两室”建设好的村,村务工作就比较规范,村里的文化活动开展得就好。为此要把村“两室”建设作为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阵地,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要对村“两室”建设现状进行摸底,根据每个村的情况,因村制宜,逐镇逐村确定解决办法和完成期限。另一方面,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两室”建设标准,对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要求他们建设高标准“两室”;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要求他们按照省提出的软硬件要求进行建设;对于集体经济薄弱,无能力建设“两室”的村,要采取“市里补一点、县里出一点、村里拿一点”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农村“两室”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5、抓深层次问题,攻克制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难点一是拓宽思路,因村制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没有一定的集体经济实力,村集体就不能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和运用科技等提供必要的服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选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或盘活现有的固定资产,实现增值;或为群众实行有偿服务;或发展特色农业;或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形成专业基地,进行一体化服务;或根据当地实际,量力而行,上一些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要搞一个成一个,避免盲目性。同时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农村合作经济,要充分发挥强村富村的带动辐射作用,达到以强促弱、共同发展的目的。二是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每村至少培养1名村级后备干部的目标要求,大力在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管理技术骨干、种养大户、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培养储备后备干部,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素质,将发展生产力与发展党员、发现人才与增强党的活力有机结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切实解决好农村干部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和改进村民自治条件下党的领导。进一步理顺村级领导体制。在村级事务决策上,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凡是重要问题,要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作落实上,建立党支部向党员、村委会向党支部、村委会向村民代表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要把村民自治与加强党的领导统一起来,把自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贯穿于实施“四个民主”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在民主选举中反映民意、在民主决策中集中民智、在民主管理中实现民愿、在民主监督中凝聚民心。通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支部的意图变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全部实行“两推一选”,进一步提高农村党支部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加强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组织协调能力、领导水平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议上级依据《组织法》对村委会成员的罢免、辞职和补选,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加强对部分素质不高的村委会成员不规范行为的监督和约束,确保其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