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时间:2022-03-23 02:53:00

导语: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近日,由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同志带队,组织各市分管市长、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赴山东考察农业产业化工作。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农业标准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就令人鼓舞和震撼。

一、基本情况

**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经历了80年代中期的探索起步、90年代的全面推进、新世纪以来的深化提高三个阶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把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政府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已成为该省农业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00多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超过60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整个工业销售收入的15%;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134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已达67%。农业产业化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概括为“四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化、农业标准化、农业国际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一)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化相结合,以规模化促进产业化

**打破区域界限,狠抓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市场方面上规模、上档次,形成规模优势。为此,他们提出了"四个一批"的工作目标: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在国际上叫得响、过得硬、打得开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形成了粮油、畜牧、水产、园艺、瓜果等区域明显、特色鲜明的八大高效产业带;形成了一大批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720多处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业部定点市场46处;形成了以鲁花、金锣等为代表的在全国知名的一批大企业、大品牌,全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已有1200多家,过10亿元的70多家,过50亿元的4家,过100亿元的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5家。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以标准化提升产业化

重点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上下功夫。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生产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二是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并按照国际规范标准加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企业的标准质量认证,努力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全方位接轨。全省已有1099家企业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904家企业通过HACCP体系认证。三是企业建立质检机构,全省已有5151家龙头企业建立了质检机构。

(三)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国际化相结合,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

一是坚持积极“走出去”,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组织实施了“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努力扩大山东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影响,不断提高山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已形成了农产品市场份额省内、省外、国外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二是坚持大胆“引进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宽松招商环境,增强招商引力,积极引导和依托企业创新招商模式,大规模地吸引国外资本和国内巨头,一大批国际、境外和国内著名企业纷纷落户山东,有力地吸收了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山东农业产业化快速腾飞。

(四)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相结合,以城市化引领产业化

随着一大批龙头企业的快速扩张,这些企业在膨胀城镇规模、带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使龙头企业获得了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整合效应,从而形成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互促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态势主要呈现为三个“集中”:一是农民向企业集中,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企业和二三产业的转移;二是企业向园区集中,在政府的主导下,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园区;三是园区向城市集中,按照科学定位、产业聚集的原则,山东许多市县在城市周围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使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

三、几点启示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政府必须持续推动大力扶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委、省政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解决“三农”问题工作中,始终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主旋律,政府一届一届地坚持推动,使农业产业化成为全省经济工作中的强项和亮点。他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龙头企业、鼓励招商引资、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在项目审批、资金投放、用地用电、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2002一2005年,省里安排了5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重点装备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省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捆绑滚动使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去年增加到了7000万元,今年将增加到1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贪资金的安排使用,也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从多种经营资金中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直接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省农业银行每年两次召开银企联席会议,并以信贷总规模的10—15%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各市也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全省市一级每年用于扶持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达2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二)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山东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引导下,外来资本和本省资金纷纷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一大批强势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快速崛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正是这些强势龙头企业,带动了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外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多元化市场的形成;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了经营理念的变化,促进了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创新永无止境,是发展的永恒动力。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上,从一开始的“龙头企业+农户”,发展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再发展到“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国外市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逐步形成了“企业跟着市场跑,结构围绕企业调,项目依托基地建,农民照着订单干"的产业化格局。在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方式上,由松散型联结逐渐向产权式的紧密型联结转变。农户由最初的卖出农产品获得一次性收益,逐步发展到与龙头企业共同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不少地方已经实现从订单、合同契约关系发展到合作制按利润返还、股份制按股分红、反租倒包、兼并联合等关系。这种由简单买卖到产权联结的演进,使得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成为现实。

(四)必须实施科技带动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山东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动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点突破,努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强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改良品种,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大力培养科技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目前,全省龙头企业拥有研发机构1937个,专职研发人员2万多名。

(五)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基地和市场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企业原料保障和产品质量保证的根本,是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450万亩,国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23个、绿色食品766个、有机食品200个。市场是产品销售的终端,是企业接受消费者检验的标杆。山东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对国外市场的开拓和对国内市场的依托,大力加强国内外市场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农贸市场8700多处,各类龙头企业和营销组织已在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农副产品“一条街”、“专卖店”、“批发中心”和“展销中心”,通过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多种形式拓展市场。

(六)必须统筹规划着眼长远。农业产业化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着力抓好五大体系建没。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区和经济隆起带。二是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三是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保险、科技等部门参与产业化经营,吸引农民、合作组织以土地经营权、产品、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参股龙头企业,形成以产权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四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规划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的批发交易中心,发展期货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五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杜为载体,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对接问题;以遍布城乡的营销网络为载体,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以信用合作社为载体,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