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区第十期青干班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3
时间:2022-10-30 11:33:00
导语:青白江区第十期青干班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3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人从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出发,提出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有的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变"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状况,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现象较为突出,"三农"问题成为困扰经济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笔者认为,用推进城乡一体化主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因此,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认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相联系."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其与解决"三农"问题相联,就是要通过减少农民,改造农业,改变农村这一系列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举措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减少农民,就是变农民为市民,城市化将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和现代化问题.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减少农民不等同于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告别乡间搬进楼房,而是要改变传统意识,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商品意识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队伍.改造农业,就是要解决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对接的问题.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舞台,将农村经济彻底融入城市经济的浪潮.改变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形成合理的城乡分布格局,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安康,社会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准确把握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城市与农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有的学者提出了"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公式,其涵义在于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的现代化,还涵盖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建设新农村,要求城市和农村共同实现现代化.所以,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两者统一起来,使其起到相辅相承的作用.
二,对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集中力量抓好我区工业园区建设.首先要切实解决好空间布局问题,包括解决城镇布局的分散问题,工业园区布局的分散问题,以及村落布局的分散问题,避免低集聚度格局.其次,创新工业园区发展模式,防止产业集中的低层次,同构化倾向,构建利益激励机制,保护乡镇积极性,强化产业集中度,注重特色产业聚集,强化产业外部扩散.
(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抓好一批具有强大吸引力与示范作用的中心镇和中心村.结合我区实际,领先发展一批中心镇与中心村,通过改造旧村,治理环境等形式,以点带面,从而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带动发展以此为聚核的一般城镇,中心村,然后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以人为本,注重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加速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城乡一体化,说到底最重要的或者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一体化.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与城市,最明显的差异则是人口的素质不高.因此,要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文明程度,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教育这个"传送带",将科技成果,科技知识源源不断地向农村传送,才能为郊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总之,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实现城乡劳动者素质的一体化.
(四),依托社区力量,推动乡村社区向城市社会的转化,推动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化.城乡一体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现农村社区结构向城市社区结构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农村人到城市人转化滞后,势必影响到社区环境,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要充分发挥社区优势,通过加强乡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扭转农民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与城市人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化.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的衔接,建立与城镇社会相类似,相协调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延伸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使新迁移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在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出台新的居民失业救济制度,使新迁移居民在工作无着的情况下得到生活保障.
(六),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为加速城市化注入新的动力.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城镇资本经营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土地级差效益,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招标的市场化运作,即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拍卖转让,实现土地增值和滚动开发.三是动员大公司,大企业共同组建城镇开发公司,提高城镇开发建设的筹集能力和开发水平.四是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参与郊区建设,特别是要将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或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区水务局张松
此次苏州之行让我感受颇多,用自己的双眼真切应证了我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让我们思想与灵魂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淋浴.苏州经济为什么发展如此迅猛秘诀在哪里
一是苏州人大胆解放思想,善于抢抓机遇求发展
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善于发现机遇,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大胆解放思想抓住了两次重大发展机遇:
一为抓住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末,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企业生产什么就能卖什么.在其他地方还在等待观望中,苏州人率先抓住这一商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景象.
二为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苏州人敏锐地洞察到这是发展苏州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提出"拿到指标,批文是硬道理",派出专人到省上,中央要指标,拿批文,不拿到批文誓死不归;到1993年全市创建了5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为苏州利用外资,吸引民间资金创造了舞台.苏州人以园区为载体,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和利用了外资,鼓励企业增加出口,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使苏州的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中,快速提高了苏州经济质量.2004年全年涉外税收208亿元,占苏州税收42.3%.
二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苏州人思想解放,敢想敢做敢闯,走在了全国前列.苏州太仓市璜泾镇北靠长江,交通闭塞,处于苏州经济落后发展区,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者.为了促进璜泾镇经济发展,他们提出"三不靠"一不靠老外,二不靠外来投资,三不靠国家扶持,走一条自己的路.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双带"活动,要求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签订合同,规定45岁以下的党员,干部必须自己办企业,否则退出领导干部岗位;提出党员干部要"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不能带领导群众致富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自己不能富的干部也不是好干部",要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办企业带动了全镇了民营经济发展,如今璜泾镇已成为中国化纤加弹第一镇,占全国市场18%.2004年璜泾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2.2万元.
三是栽好梧桐,引来凤凰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用一流的管理服务,吸引外来投资者,推动了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开发园区多,规模大,档次高,环境优,产业规划布局科学.园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尤其是IT产业占苏州产业60%的份额,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世界的1/3.新加坡工业园区傍湖而建,占地70余平方公里,绿化率达到42%,吸引了9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经过十余年的运作,湖水依然清澈,环境怡人.
四是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是政府的主要职能,通过软硬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整合,让环境产生倍增效应,吸引了更多人才和资金的聚集.环境代表着形象,体现着实力,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苏州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将营造环境从"物"提升到"人"的层面,创造引得来,留得住,有奔头的投资环境,建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让投资者无顾虑来投资,有心情来发展.
五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
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苏州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农村消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收入,跳出农业调整农业,农村发展农村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财政出资,农村老年每月发放80元养老补助金,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对中青年农民政府鼓励参加养老保险,给予40-60%的补贴.2004年苏州张家港市农民参保率达到95.5%,使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改变了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农村养老体制,促进了城乡和谐发展.
通过8天的学习考察,让我感到不虚此行,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看到了差距.学习苏州,就是要学他们的精神,思路,胆略.在差距面前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丧失斗志,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增强信心,建设好自己的家园――青白江.
1,要大胆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
实践证明"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要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大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忧患,危机意识,敢于创造性执行上级政策,敢为"天下之先",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要有所为,才有所发展,要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用先进的理念,创造一流的业绩,推动青白江经济飞速发展.
2,高标准,大手笔建设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
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对其进行高标准,大手笔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来投资,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投资"洼地"的作用;让有实力,有魅力的企业来此安家落户,提升青白江区经济质量.加强选资力度,选配适合我区经济发展的企业,带动和辐射全区经济发展.
3,优化我区投资软环境.
进一步加大力度,将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公布招商引资政策,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千方百计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本和外资.
针对我区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成青快速线建设,打通我区至蜀龙路通道,多道路全方位对接成都,主动接受大都市的辐射,将城市的人,财,物吸引到我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让更多人愿意我区安居,投资兴业.
2,做好生态区规划,加快实施,消除人们对我区固有的认识,让"工业化并不等于破坏污染生态环境"这一理念,在我区得到全新应证,建立青白江人信心,恢复青白江人自信.
3,引水入城.清城河的建设美化了新河片城市环境,带动了两岸高档房地产的发展,提升了整个青白江建设档次.建议在规划新城区内高标准建设一条生态型人工河流,为钢城青白江增添几分妩媚.
4,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力争引进一所大学,拉动青白江的消费,提升我区文化品味.
突出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招商
外经局温晓红
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感受颇深,震动很大,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更加坚定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我们走出去的学习考察,不仅听到而且目睹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大手笔招商引资,城市化建设的经验,一片片开发区建设.作为自己也是做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外经贸局的工作人员深深地感到:要发展首先就要大胆解放思想,冲破一切计划经济观念束缚,要树立敢于负责,敢于创新,敢于争先的雄心壮志.把抓经济发展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抓工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线,把抓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结合本地区特点和实际,敢于大胆创新,坚持高规划,实施大手笔,上规模,建设上档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一片片宏大的工业园区,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一,所参观考察工业园区的突出特点
此次参观考察日程安排紧凑,但大家深感时间太短,要学习的太多.虽然听取了各地领导向我们作深动的介绍,但大家还意犹未尽,希望能多接受他们先进的观念和理念,多接受"洗脑".好将东部地区先进的理念带回去,指导自己的工作.
第一,规划起点高,超前意识强.所参观考察地都有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因临近长江,即采取沿江开发,如太仓市以"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发展思路和定位.并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民营经济,提出:不靠老外投资靠老乡;不靠外地人投资靠本地人;不靠国家投资靠党员干部和老百姓.立足自己,走自己的路.并且定下了四个三的目标:领导干部在三年内要有自己的企业或股份;50岁以上的党员干部自己在企业的股份要平均达到30万元;党政领导干部三年内要有自己的小汽车;农民人均年收入要达到3千美金.所以太仓市由于立足自己,与其它城市错位发展,开创了一条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从而创出了四高:一是向国家上缴的税收高;二是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快和利润高;三是企业的利润高;四是老百姓的收入高.同时出现了三个推动:一是推动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推动了党员干部作用的全面发挥.
第二,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备.如江苏省的有2500年历史的东方水城苏州市拥有四大名片: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风景旅游城市;三是江南古镇,是全国重要的丝绸基地和淡水鱼基地;四是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整个苏州市办了五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上致力于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力求以完备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客商前来投资发展.全市经济发展区发挥的五大作用是1,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2,对外开放的窗口;3,科技进步的基地;4,新体制,新机制的试范区;5,开发区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载体.苏州经济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政治原因,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27年来把潜在的生产力解放出来;2,地理位置原因,交通发达,交通是地方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水,陆,空都发达,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自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曾是世界十大城市,45%左右的钢材,水泥,木材等都靠水运,而且陆地距国际大都市―上海市仅一个小时,杭州市仅需80分钟,无锡市仅需30分钟的车程,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快,而且农村处在大中城市包围之中,接受各种城市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快;3,文化原因,苏州文化:不是海洋文化―开放;也不是内陆文化―保守;而是苏州独特的水文化:勤劳,精细,包容(海纳百川),灵活(机智).
第三,紧抓机遇,成效显著.早在92年4月苏州市委,政府就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契机,对苏州的发展战略做了调整,率全国之先提出在全苏州市县两级都要办开发区,并做好攻坚的准备,提出"办开发区拿到批件就是硬道理,"通过各级齐心协力16个开发区除新加坡工业园区是94年拿到的批文而外,全部在92年这年拿到批文,从而为苏州赢得了十几年的主动.4,人和原因,全市从上到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未动摇,实实在在,兢兢业业的搞开发区建设.并要求各级部门领导懂得本地经济的运行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懂得经济的优势,劣势,做到心中有底;懂得经济的发展思路,做到心中有谱,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才使苏州不断出现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等新举措,成为发展的领跑者.
二,启示和建议
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深深体会到,工业园区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栽体,其发展的速度,膨胀的规模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的总体实力,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
回顾我区近年来的招商引资工作,我区作为成都市的老工业区,要构建成都工业高地,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困难就在招商引资,希望也在招商引资.虽然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通过宣传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广大群众普遍树立起了"人人都是招商引资主体,处处都是招商引资环境,事事都关招商引资大局"的观念,营造出了尊商,亲商,富商,重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滞后,对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影响很大.经常是我们千方百计努力把投资商邀请到青白江来考察,而投资商考察工业区看到我们的投资硬环境就直摇头,青白江缺乏的是看点,亮点.来了很多也走了很多,(特别是立邦漆公司,是我区第一个得到信息,上门拜访并邀请来考察的,虽经过长期跟踪联系,但最终因为其选择了在国家级开发区的龙泉驿区境内办厂)究其原因是我区投资软硬环境亟待改善,正如孙书记在会上提出的应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青白江发展的生命线来抓".
(一),紧抓机遇,借项目年东风,始终将开拓创新贯穿于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全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敢于冲破一切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昆山市招商引资的密决:一是靠感情投入,提出了"关系就是资源"的理念,强调文化的融合,着力于招商引资的长期性与后发优势;二要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带头招,机关干部一起招,人民群众齐动员"的大招商格局.三是视野宽,他们关注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跟踪的是世界最前沿的发展动向,瞄准的是国际一流的水准,而且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大潮中,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而我们作为西部老工业区,应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为契机,深入调查,研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特点,找准与我区合作的结合点,我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工业经济特色,具备了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因此,从我区的产业基础和潜力来看,完全具有承接东部地区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方面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我们应以工业园区为招商平台,明确以化工,冶金,建材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链招商为依托,瞄准几大支柱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实施以企招商,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还要梳理出各产业的优势企业,摸清企业的投资意向,深入重点城市,有针对性地拜访与我区产业发展相符合的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群,积极搭建平台,寻找合作商机.
(二),应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我区自1960年建区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工业经济特色,具备了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我区构建成都工业高地进程,我区将原有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重新进行了布局调整,形成"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根据成都市对我区工业重点发展冶金,化工,建材三大行业发展的定位,我区又将发展区相对独立地划分为冶金,化工,建材三大板块:以攀成钢为中心向南辐射重点发展冶金;以川化集团为中心向东辐射重点发展化工;以台玻,巨石为中心重点发展建材.并依托大弯火车站和成都集装箱集散地建成都重要的物流基地.
(三),要围绕产业编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资.要实现我区工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目标,承载构建成都工业高地的重任,产业的支撑及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聚集成为了我区招商引资的必然选择.我们应瞄准带动性强,产业链长的优势重点企业,深入研究企业的产业链及供货商,客户,合作伙伴的投资动向,依托我区产业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以工业园区为招商平台,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着重发展化工,冶金,建材,物流等支柱产业.如:目前已实施的亚鑫矿渣水泥项目即利用攀成钢公司的矿渣;米高化肥硝酸钾项目即利用川化的硝氨;目前在谈的科勒洁具项目即需要巨石集团的玻璃纤维;攀成伊红石油钢管项目即是对攀成钢公司无缝钢管的深加工.通过产业链的连接,在各个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大循环圈.通过重大产业化项目入驻,由此带动一大批"下游"企业纷纷抢滩,一个个"唇齿相依"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四),加强联络,实施以企招商.积极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实施以企招商.通过攀成钢,我们引进了亚鑫矿渣水泥项目;通过虹波股份公司,我们与厦门钨业将进行新项目投资的会谈;通过三洲核能公司,我们将引入奥地利安德里茨公司建不锈钢铸造厂;通过台玻公司,我们建引进一批玻璃深加工企业.这样以现有区内企业为载体,实施以企招商,达到招商引资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奇效.
(五),充分利用省,市驻外办事处的招商引资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努力构建青白江区在北京地区,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招商引资的平台.努力摄取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相关资源.确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工作思路.既突出区位优势,做到与其它区,市,县的错位发展,如针对锦江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区打造高科技产业园,金堂县着重建设食品基地,房地产等,确定自己的定位:即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物流为主的工业基地,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依靠办事处,与当地商会,协会,企业进行深入地接触,特别是成都籍在外地经商办企业的企业老总加强联络,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及时为他们想办法,建立起好的人脉网络.密切我区与驻川的浙江商会,福建商会,昆山台商协会,广州台商协会等的联系,依托商会沟通和争取招商引资项目;还要充分发挥台玻,巨石的示范效应,加大对台资,浙江企业的招商力度,逐步建立在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以及昆山,桐乡,东莞等经济圈重点城市招商引资工作平台.以西部大开发政策背景,向企业介绍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在四川,四川的重点在成都,成都的重点在青白江.面对企业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考虑企业的整体战略和资源分布情况,"投其所好,有的放矢",以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为出发点,强调抢占西部制高点必须要走内地扩张之路.设立招商联络处,就是要为企业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用内地优势吸引其到内地,到青白江发展.创造一种"双赢,多赢"的态势,从而提高我区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六),积极实施四大战略:1,科教兴区战略;2,经济国际化战略;3,可持续发展战略;4,城市化战略;
(七),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新思路:1,高度重视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区域性规划,农田保护规划等);2,定位.坚持用自己的优势来定位(现代冶金制造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建材基地,现代化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等);3,加快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类型调整,产业结构调整);4,加强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好全方位多角度的环境.因为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一是努力营造好公开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重点是诚信的环境);二是信息化环境(优越的交通,通信环境);三是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四是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实现"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建设北部新城,构筑成都生态工业高地"的奋斗目标.
关于解决城中村和乡镇中小企业发展相关问题的
建议方案
红阳街道办事处曾青松
经过这次异地考察,在学习别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的现实情况和本人在基层的多年工作实际,现就如何解决我区城中村和乡镇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城市规划限制,引发的诸多矛盾提出如下建议方案.
一,如何破解城中村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求,现在,相当部份的农村与社区进行了资源整合.形成了新形势下的新型社区.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个人认为,这种新形势下的社区整合,实际上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问题.现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矛盾.其一,城市规划建设束缚了城中村经济的发展:从我现在工作的红阳街办玉带村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玉带村是一个拥有较大集体固定资产的村,全村土地总面积约900亩.1200余人农业人口(耕地640亩,人均耕地占有量0.53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全村人就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现在由于城市建设规划,在玉带村境内规划了绿化隔离带占用玉带村1,5,7,8组土地面积约400亩.而全年每亩的租金为800元/亩,人均每人每年只有260元,日均收益仅0.7元.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收入还在发生相应的降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专门的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月均收入不足300元,目前不少的农村家庭的生活都面临困难.
由于城市规划建设,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由于受城市规划的限制,村民不能改造现有的居住条件,玉带村的村民住的仍然是自然形成的农家院落,吃的仍然是没有通过净化的地下水,米菜仍然是不能自给自足,进出的通道仍然是乡间小道.虽然整合后形成了新型的玉带社区,但村民就其生活习惯和基础设施条件而言,仍然是典型的小农生活.
结合玉带村的现实情况,我认为要妥善解决规划区内城中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两个途径.
途径一:结合新居工程,整合城中村现有的土地资源.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就我街道玉带村而言,将其自然院落和绿化隔离带的全部土地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划分为居住区和开发区.(1)开发区集餐饮,娱乐,文化,商住于一体,建议采用集体土地着价入股,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实施,其收益可分为三个部份.政府,村集体,个人,实现国家,集体,个人都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开发区选址建议在沿绿化隔离带两则和即将形成的文体广场沿线.利用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建成一条青白江老城区的餐饮,娱乐,文化长廊.同时由于采取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可获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开发区就业资格.从而尽可能增加农民的收入.(2)居住区建议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采用川西民居风格模式,统一由政府配套基础设施,由村民承担其建设的部份费用,从而达到统一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从生活方式和意识习惯上逐步由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
途径二:将城中村居民按现行拆迁安置政策,统一进行异地安置.将城中村现有的土地,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将城中村现余土地整合,统一进行开发,政府收益.
二,如何破解乡镇中小企业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
回首我区近年的经济发展,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划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于近年来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大项目大投资不断落户青白江,极大的提高了地方的经济实力,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政策上忽视了对本地乡镇,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首先,从我区的工业园区规划而言,其定位就没有考虑到本地的一些中小企业.例如在我工作所在的红阳片区,除永红村外,基本上都规划为商贸居住区.现辖区范围内的大部份本土中小企业都面临被拆迁.而这些企业,极少一部份拥有国有土地,而相当一部份都是租赁的集体土地,由于投资额度和生产规模的限制,不能够进入工业园区.而在园区外要继续从事生产经营,又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只能解体.而这些企业由于规模小,生产方式粗放,对工人的从业素质要求较低,可以解决相当一部份的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压力.所以如何保持和发展现有的乡镇中小企业的问题,就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结合我个人的工作实际和现行的规划要求,建议规划一片专门的中小企业工业园区,专门用于解决这类受资金和规模限制不能进入现工业园区的企业的发展问题.建议方案一:(1)建议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由公司先期投入,在园区内企业的税利中分批收回并受益.(2)选址建议在永红村境内,理由有三:其一永红村紧邻华明公司,攀成钢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村民生产生活受到这些企业的工业污染,其粉尘,噪音,振动经相关部门鉴定,均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村民集体上访连续不断,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其二辖区内的中小企业大多依托华明,攀成钢等国有大型企业建立,在永红村内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其三永红村紧临新都区龙虎镇,有利于将龙虎工业园区的资源优势变为我区的资源.(3)按现行的拆迁安置政策,将永红村现有的村民进行异地安置,将全部土地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成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建议方案二:按新村工程土地整理模式,将永红村现有村民集体外迁,异地安置.园区的土地由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其收益按比例由政府,村集体,个人受益.
以上是我个人参加区第十期青干班学习考察的体会,以及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了一点青白江区的现状和建议,有不成熟,不妥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苏州考察总结
城厢镇卫生院康辉
苏州过去在我眼中仅仅是一个地肥水美的水乡,园林风景秀丽,才子佳人众多的地方.这次有幸作为第十期青干班的一员,到苏州培训考察8天,开扩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有了几点感受,吸取了一点经验,有了几个问题,总的来说是不虚此行.
结合苏州的考察,我认为苏州的各级干部在苏州的经济腾飞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我对他们的认识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胆识,有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苏州我相信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堂课,应该说给大家都是一种震撼,让大家从无头绪的思维中一下就安静下来.王文其主任给我们讲的是苏州太仓市磺泾镇的民营经济发展.磺泾镇2001年仅300万的生产总值(经济基础差),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全镇仅一条通向外面的公路,多次招商引资失败,这样的条件下,磺泾镇的领导干部开始带领大家发展民营经济,提出党员干部带头办企业,50岁以下的党员干部必须有自己的企业,首先要自己富,然后带领群众致富.就这样磺泾镇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2004年全年总产值20多亿,全年上税1.8亿元.在磺泾镇的发展过程中,众多新闻媒体部先后做了报道;包括《人民日报》,也惊动了中央,应该说当时整个苏州到磺泾镇这条线的各级干部都存在着巨大压力,最终磺泾镇的发展成绩说明了一切.王主任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回味:①上面的精神同自己的情况结合起来,只要目标一样.②实践已经突破了理论还未跟上.这也看出磺泾镇的干部不仅有胆,还有识.总书记近期指出:我们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就此11月24日的《南方周末》有篇评论:"攻坚―推动改革涉过深水区",谈到在此关键时期唯有以大勇气,大智慧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要当断则断,敢于必要时壮士断腕,决不反受其乱.磺泾镇的事例正如孟主任所讲,反应出苏州干部身上的时代精神.
第二:思维活跃,观念转变快,有激情,对政策的解读能力强,有创新能力.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棒,红塔集团有句理念:"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仅仅这句话就能感受到这个集团公司职工的自信,决心,干劲,素质,奋斗精神.而这句话用在苏州各级干部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在苏州,我们听孟主任给我们讲了当年建开发区的事,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苏州马上提出了大开放,大开发的战略,市委对下面各级领导提出了到北京拿到批文才是硬道理的精神,从而在1992年苏州就办了五个国家级开发区,并赢得了十几年的收益.苏州农村干部学院也是在面临解体的情况下,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由一个地级市的农村干部学院,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各地干部的培训基地.百强县第一名昆山市工业管委会副主任,黄主任对昆山市1984―2000年经济腾飞的原因做了两句总结:①醒得早,抢了机遇.②成功在于理论观念的突破;并指出各级政府制度创新的问题,才是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需改革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中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王文其主任也说过,上面的精神同自己的情况结合起来,只要目标一样.一件件成功的典范,一句句充满实战经验,充满激情,充满挑战的语句,给我们展现了不断学习,努力创新,富有思想,有活力,有实干的干部群体.
第三:苏州各级干部的基本功扎实.到了苏州听了几堂课,几位老师(也就是几位干部)有四个共同点:1,讲话全部用普通话.2,全部不用讲稿.3,思路清晰.4,讲课内容详实.而且基本上都是实战与理论相结合的经验总结,印象特别深.我认为这些都是做为一名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而他们的基本功显得特别扎实.一个地方有一群这样的干部,那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有了必然因素.
但这些认识又让我产生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他们的干部就有那么大的胆子,就敢突破制度,理论的瓶颈,并创造了值得总结的经验
2,难道他们就不怕丢官帽吗
3,促使他们这样干的动力和压力是什么
4,为什么他们就屡屡能在政策变化的时候抓住机遇呢
5,为什么他们的干部身上就能体现出那种对工作的激情(主动性,创造性)
6,那影响我们青年干部的激情是哪些因素呢
7,是环境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创造了环境
8,他们的种种做法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吗
9,这难道真的就是内地和苏州文化的差别吗
我相信答案是多方面的,因为时间短,这些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就带回了青白江,希望在同学,老师,同事,领导那儿得到答案,并从中吸取经验,并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我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才是区委,组织部安排我们青干班去考察学习的目的.
这次学习对他们宣传工作印象也特别深,从一下飞机到上车就接受他们对苏州的宣传,到学校,实地考察,都在接受他们对苏州的宣传,而且很详细,很具体,而且各个地方都有他们的宣传手册.这时我明白了做宣传的人他们的资料都来源于这些小册子,因此我想我们为什么不也多做点手册呢1,可以详细地介绍我们青白江的发展概况;2,风土人情;3,发展规划;4,企业介绍;而且对各单位人员要求都必须掌握,而且今后的青白江动态,也可以以手册的形式发放,这样也可以弥补青白江报刊停版的不足,这样青白江就会人人都成为一张名片,大家都来宣传和关心青白江,让大家对青白江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
赴苏州,上海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红阳街道办事处王学芬
11月22日至30日,区第10期青年干部培训班赴苏州,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先后到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江阴市海澜集团,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各地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异军突起,集群经济以及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异地学习培训,使我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收获非常大.
一,主要体会和基本经验
这次学习考察的城市,都是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城市.所到地方的党委,政府各地都把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作为争创区位新的优势,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走出了一条高速,协调,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基地和窗口
园区是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基地和窗口,最富有吸引力的招商载体.苏州中新合作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区,都十分重视园区建设,规划早,定位准,投入力度大,是当地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IT产业的重要基地,台商投资密集区,欧美客商投资重镇,开发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区域环境.先后投入70多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开发区视项目开发为生命线,昆山开发区先后创办了出口加工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国际商务区,作为招商引资的新载体.来开发区投资合作的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引进项目呈规模大,独资多,层次高,技术新的特点.进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050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70个,高新技术项目占总数的40%.世界500强有18家在开发区兴办项目.
(二)民营经济有特色
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的璜泾镇,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富裕的突破口.璜泾镇主要实行"经济社会,高位运行",采取以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和"全民创业,实体创业,科技创业"的"三创"机制,提高"三靠三不靠"(即:不靠老外,靠老乡;不靠外地人,靠本地人;不靠国家投资,靠党员干部投资).目前,璜泾村民营资本超30亿元,50%的农户成了股东老板,年销售千万以上规模企业达150家.化纤加弹是璜泾镇主导产业.
(三)注重教育,文化氛围浓厚
"经济是形,文化是神".苏州经济发展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底子厚.并以"水文化"体现苏州文化特点.2004年全市初中升高中率达到96.4%,普通高中毕业录取率达91%,18―22周岁上大学率达50%.璜泾镇在发展中明确提出:"今天发展靠投入,明天发展靠技术,后天发展靠教育"的教育理念,并要求领导干部重新学习以此来提高领导水平,要求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讲话,学会写字,学会走路,学会洗身).江阴市海澜集团在发展实业,做好产业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其内涵涉及思想政治,管理,品牌,人文和建筑等方面,海澜集团被誉为中国最具文化魅力的企业之一.
(四)观念超前,思维创新
我们考察学习的城市之所以发展快的最主要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层超前的思维和敢于人先的魄力.比如苏州市委市政府切实抓住了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影响力深远的机遇,在当时就向中央审批了今后20年的土地用地指标,用于开发区的建设.并善于审时度势,提出了在宏观环境有利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宏观环境紧张时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确保发展增长,以赢得今后几年的发展机遇.再如璜泾镇党委政府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提出"听话要听党的话,讲话要讲自己的话;走路方向跟党走,走路要走自己的路."由于认识的提前和创新的思维,使当地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五)重视城市形象打造,服务意识强
考察学习的各个城市,都注重从软硬两方面提升城市形象.在改善硬环境方面,张家港围绕"工作在现代化的园区,生活在花园式的城区"的目标,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围绕建设最适宜人居,创业,发展的现代化港城,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全市公路总长度达到1244公里,公路密度1.7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42.2%.在软环境方面,昆山强调规范服务,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成立了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了陆路口岸通关点,构筑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璜泾镇致力着力打造"商务成本盆地,政府服务高地,外商投资福地",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软环境,竭力推行"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切"的服务宗旨,努力构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商务平台.
二,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快我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重点发展壮大骨干和民营企业
1,抓好园区载体建设.工业集中开发区建设要突出载体招商,本着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增强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学习和借鉴外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打造新型工业园区和绿色居住环境.除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雨污水管)要加大力度外,还应加大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增强园区的集聚功能,孵化功能和辐射功能,建成具有独特优势的工业园,使之成为引领青白江区经济新发展的排头兵.
2,大力招商引资.立足我区实际,紧紧依托辖区大中型企业,确定招商引资的具体项目,"以企招商";提高招商项目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进企业,建立起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与重点招商对象的密切联系,多渠道获取招商引资的信息和门路,重视招商引资的高效性和延续性;引导现有优势企业进行高位"嫁接","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努力搭建政企服务平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鼓励以多种形式创办民营企业,采取最低税收政策.理顺产权关系,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壮大民营科技企业队伍,提高民营企业负责人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如举办民营企业家培训班,区工商联开展民营企业经验交流等活动.目前,我区的民营企业同外地相比,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科技技术含量不高,应鼓励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二次创业",朝高新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迈进
(二)城市规划大手笔,提升城市形象
青白江作为北部新城,在规划中需要大手笔投入,以构建成都生态工业高地为目标,注重规划的前瞻性,聘请国内外专家为我区量身打造,把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有机结合.注重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修建高档的休闲娱乐场所,打造出有青白江特色的"城市名片".同时,建立一个强调多样性的文化氛围,提倡信息共享,注重学习和交流,合作和团队精神,鼓励参与,宽容失败,奖励成功等的文化环境.
(三)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服务体系
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力倡导"政府有限,服务无限",提高服务效率,建立新型政企关系.从根本上改变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对立"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生力军.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配套改革,为我区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提供体制保障.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驾驭工作的能力
这次考察学习,使我们学习到了外地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创新我们的思维方式,激发我们的工作潜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开拓型,创造型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采取"走出去"学习的方式,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干部的素质和接受现代管理理念.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班,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干部驾驭工作的能力.
三,对乡镇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征地拆迁工作
近年来,征地拆迁工作由于政策,赔付标准,审批手续的繁复,拆迁安置不能及时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使征地拆迁工作面临的困难比较大.
建议:征地拆迁工作在执行政策上,适当考虑前后政策的衔接性;在进行住房安置时能否适当调整相应政策,对安置房修建的时间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能否简化审批程序,保证按协议时间兑付,维护诚信政府形象.
(二)信访工作
目前,引起信访工作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近年来征地拆迁政策及社保政策变化快,使村民在对政策的理解上意见较大,以致出现一直缠访的现象;二是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群访,缠访比较突出,如我街道永红村,同井村部分村民对攀成钢所产生的噪声,粉尘,污染反映比较突出;三是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失去生活来源,易引发群体性上访;四是失地农民安置房方面的问题.
建议:第一在接待上访群众时,对于缠访户应统一解释口径,避免引起歧意;第二对待要求过高的上访户,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第三对失地农民增加就业渠道.能有效解决失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以有效缓解目前的上访压力.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
随着我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相应增加,就业形式十分严峻,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目前,红阳街道共有失地农民1800余人,通过采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11期,培训1025人次,解决了部分人员就业,目前还有600余人未就业.从组织情况和培训效果来看,一方面组织工作难度大(主要是村民的认识和文化基础较差,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就业情况不好(主要原因是村民觉得报酬太低,不愿意去);第三方面是企业对村民要求太高,多数村民达不到要求.
建议:一是做好村民的思想动员工作,增强村民主动接受培训的意识;二是了解分析市场需求和村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针对性的组织村民分层次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三是主动联系企业争取用工岗位,对村民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合格的进企业就业;四是做好全程服务工作,掌握村民就业动态,解决全心全意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青白江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区农牧局袁学全
(一),苏州市经济高速增长及协调发展的经验
1,苏州人独特的文化内涵,像水一样灵活地思考问题,认真领会并及时贯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经济环境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苏州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1),苏州市从上到下统一了认识,形成合力,不管东西南北风,始终坚持咬住经济发展不放松.各级党政干部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位为经济建设,运行服好务.明确政府的职能就是要整顿市场秩序,维护市场运行.具体就是第一要求每个干部要懂得本地经济的运行情况,平均每半个月就要开一次全市经济发展分析会.第二要求每个干部要懂得本地经济的优势和劣势.第三要求每个干部要懂得本地经济的发展思路.
(2),加快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多种形式的改革,全面发展多成份,多层次,多形式经济,走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的道路.
(3),逐步把乡镇工业培养成全市经济的生力军,农村经济的支柱.这样就跳出了农业,支持了农业,繁荣,安定,致富了农村,改造了农民.
2,苏州市辖区内各个县级市各有特色的发展区域经济,有力地确保全市经济增长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1),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主要借鉴新加坡多年来建设管理国家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一是规划和建设现代化城镇并为之招商;二是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理城镇的经济和社会;三是廉政,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2),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重抓招商引资工作,是全国引进利用外资最为成功的地方之一,号称"每走一千米,能见一台企".他们的总结是:利用外资,发展民资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数字的差距,实际上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是经济发展后劲的差距,也是综合实力的差距.最主要作法是更新观念,把招商外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招商队伍.在最近5年,他们先后分十多批选送500多名青年干部到上海外贸学院进行脱产培训,专攻英语会话和招商技能.每年选派50名青年干部到新加坡,美国进行培训.
(3),张家港市大力弘扬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做到了三个优化:一是不断优化总体规划,围绕"一城四片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对市,镇,村三级实施统一规划,统筹协调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关系,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的内涵;二是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围绕建设最适宜人居,创业,发展的现代化港城,突出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工作在现代化的园区,生活在花园式的城市"的目标.城市森林覆盖率达42.2%,成为全国首家卫生镇创建满堂红的县市;三是不断优化人口素质,全市户籍人口已连续9年实现零自然增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实现了老百姓收入和对国家的贡献两个较大的增长: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30元,上缴国家各类税收168亿元,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第一.
(4),太仓市走的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主要作法是三不靠三靠:不靠老外靠老乡投资;不靠外人靠本地人投资;不靠国家靠党员干部投资,根除了"等,靠,要"的投资思想.明确政府是做环境的主题;企业是做市场的主题;党员干部是做企业的主题;农民是做财富的主题.江苏省委总结太仓市的经验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3,苏州的发展还得益于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把环境当作第二生产力
他们的总体认识是: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苏州市在发展的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人居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三,对青白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辨证学习的理念,深刻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这次赴苏州,上海学习考察,除了感受到沿海与西部巨大的经济差距之外,我还折服于那里人们对政策的学习理解程度以及对中央文件精神的把握尺度.思想上的不发达造就了经济上的大差距,不认真学习把握政策的内涵,就会错失一次次发展的良机.因此,我认为青白江区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辨证学习,充分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才能实现自我变革,真正成为推动青白江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力军.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建设北部生态新城的发展思路
我们要学习和借鉴苏州市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在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工业经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举得的经验.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区之路,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规划的作用,充分发挥和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原则性,指导性作用,以区府为中心,加快工业开发区域的建设,实现青白江区内,青白江区与邻近区市县的和谐协调发展,最终融入到成都市北部经济带的建设当中.
同时加大城乡环境建设力度,营造对外开放的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加快公路,供电,通讯,信息"四网"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以争创全国文明卫生城市为契机,在全区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开展"清洁家园,清洁街道,清洁村庄,清理河道"治理.加大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力度,强化规范性服务观念,在推进政治文明中增强动力,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升素质,实现青白江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以统筹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协调城乡之间关系
依靠城市化,土地整理带动农村,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继续抓好优质早熟梨,晚熟桃产业带和毗河两岸万亩生态食用竹产业带建设,扩大龙王,祥福蔬菜基地,城厢,姚渡食用菌基地,福洪优质杏基地规模.
二是在征用农民承包土地过程中,结合我区实际,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试点.鼓励农民以出租,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避免征用农民承包土地一次性"买断"存在的诸多弊端.
三是在招商引资中引进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对我区民营经济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自主创业,促进就业,兴办物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确保城乡居民普遍实现安居乐业.
(四),在全区上下形成一种学习制度,建设一个学习型的青白江区
进一步加强提高我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大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使更多的青白江人能与时俱进,素质更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关心青白江的发展,并积极投身到建设北部生态新城的潮流中去.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区农牧局秦继健
11月22至30日,青白江区第十期青干班39人赴苏州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这次苏沪之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势头给我们至深的印象:一是工业园区起点高;二是招商引资里力度大;三是产业结构层次高;四是投资环境引力强;五是人才储备力量足.从中得到"五大启示":一是有眼力才有魄力.要具有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开阔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凡的措施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二是有外力才有活力.要善于体制创新,挖掘优势,借助外力来激活发展的细胞.三是有载力才有张力."没有梧桐树,就引不来金凤凰".四是有引力才有实力.环境代表着形象,蕴涵着实力.要树立"软环境也是后劲"的观念,确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五是有智力才有潜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事业的成败.要在建设中敢于突破,造就经济发展的人才金字塔.
现结合考察学习体会,对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思维方式入手,各项工作都要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要抢抓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加快发展,以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推进新跨越,以大手笔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以"生态立区,工业强区"为指导,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从推进改革开放入手,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强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搞好体制创新工作.突出优势,增强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全力引进一批具有带动效应和市场潜力的企业和项目.抓住机遇,引导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鼓励外商来青白江建立研发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扩大对外贸易,逐步形成以货物出口为主,技术,劳务,信息等商品兼容的出口结构.
(三)从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入手,加强各种环境建设.1,要努力营造优越的基础设施环境,大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搞好城市规划,维护城市规划权威,着力抓好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营造城市现代气息,不断提高品位和质量.以大弯,华严,大同,三镇为重点,弥牟,城厢两镇建设为依托,不断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以清泉镇建设为重点,将其建成为辐射毗河以南乡镇的青白江经济,文化,商贸副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水,电,气,通信等公用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水利,农村电网改造,"微水治旱"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优惠的政策环境,使区内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3,优良的法制环境.4,优秀的人才技术环境,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人才的具体措施,创造集聚各类高素质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5,优美的人居环境,创建园林生态组合型城市,实现青白江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也是生产力.
(四)从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入手,千方百计提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1,以市场为导向,协调和指导各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立足国内,走向世界;2,进一步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搞好技术创新,同时搞好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储备,筛选,论证及开发工作,在政策,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3,调整工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川化,攀成钢等工业企业为重点,做大做强大型工业企业;4,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形成工业企业群带.把青白江建成成都化工,冶金,建材,轻纺,机械基地.
(五)从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入手,大力发展富民经济,为经济发展增加动力源.按照市场需求和城市规划,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细化硬化措施,千方百计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做到政治上关心,法律上保护,政策上鼓励,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使其成为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六)从狠抓项目工作入手,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拉动和导向作用.首先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的大好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紧包装储备一批,加快实施一批,尽快建成投产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重大项目,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并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级技术产业发展.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城市及基础设施项目.第三,继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四,加强房地产开发,商品流通等第三产业项目建设,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七)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入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思考:
1,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是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新时期培植新优势产业的范畴经过探索会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优势农产品出口,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方面,都是培育新优势产业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2,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定要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要让所有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要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要将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
3,发育新经济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组建新经济组织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了使合作社能在经济上逐渐自立,各级政府必须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要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在提高对农户的贷款覆盖面,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切实加大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充分发挥小额金融的作用.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育,培养民间金融机构,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
4,以城带乡新机制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关键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城市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
5,资源新配置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在取消农业税以后,不要急于对农民开征新的税种,"以税惠农"应该成为今后国家财政对农民支持的一项重要政策;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在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要在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对"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并开辟新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
6,塑造新风貌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未来新农村是阳光的,健康的,文明的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人与环境有一种互动的关系.长期以来,一些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一直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代,应该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全面启动乡镇基层政权组织改革,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要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乡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坚持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八)从改革完善体制和机制入手,在加大责任的同时下放权力,强化乡镇领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理顺乡镇和部门关系,强化部门服务经济服务乡镇的作用,大胆为乡镇松绑,使乡镇真正能够承担起作为一级政府应尽的职责,使乡镇敢闯敢冒,大胆探索各地经济发展路子,充分发挥领导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主体的作用.
(九)从改革完善目标管理办法入手,在全面考核的同时突出考核重点,发挥考核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调整目标考评办法,指标要紧紧围绕发展要务来设置,做到简洁,科学,突出考核重点,少而精,管用,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十)从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建工作活力入手,突出"抓人"这个工作重点,提供加快发展的组织保证.
赴苏州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区劳动局陈静
经过短短八天紧张的学习考察,特别是对中新合作工业园区,张家港,昆山经济开发区,江阴海澜集团,华西村,上海大众集团等地的实地考察,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之新,之高;思路之前,之清;措施之硬,之全;工作之实,之真;发展之快,之大,这些在我们的内心产生了强大的震撼,也使我们深刻的反思自己:为什么我们同样都把招商引资,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点,而我们经济总量,规模实力,发展速度却比他们低很多,透过这种表象的差距,从深层次上解析,我想主要是差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思想观念上.首先是我们的机遇意识不如人家强.参观考察的这些先进地区,上上下下都有一种强烈的机遇意识,他们能敏锐地察觉机遇,迅速地行动抢抓机遇,尤其是能千方百计地创造机遇.苏州市人大副主任孟焕民为我们介绍,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他们立刻派人到北京争取国务院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块牌子,而且要求他们派去的人必须争取到,可见他们的机遇意识多强,现在的苏州已经有五个经济开发区,为苏州利用外资,培育经济增长点,搞活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我们在认识机遇,抢抓机遇上,有时反应迟钝,动作缓慢,使自己丧失了发展良机.其次是我们的风险意识不如人家强.这些地方只要是看准了的事情,就敢冒着风险干.风险回报成正比.正因为如此江阴市海澜集团做成了国家级服装集团,它从简陋的小厂到欧陆风情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从30万元的资产到今天成为最大的男装生产基地,从18个人的作坊小厂到目前拥有万余名员工的"中国企业500强",这一切发展变化是海澜人"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追求卓越"企业精神体现,也是他们敢闯敢敢冒险干出来的.而我们在有些事情上,闯劲不足,稳重有余,总是"怕"字当头,稍有一点不合常规就说三道四,遇到困难就退避三舍;一些企业上项目怕不保险,好项目贷款怕举债,别人入股合作怕吃亏,怕这怕那,失去了机遇,贻误了发展.这也是有些企业老是做不大,甚至萎缩的根本原因.
二,在运作办法上.这些地方运作经济的办法活,手段巧,办事情是"水路不通走旱路,条条大道通罗马",善于独辟蹊径把事干成.从太仓市发展民营经济的道路可以看出,他们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要求党员干部在企业都必须有自己的股份,而又不能违背有关规定成为企业的法人代表;他们为了追求发展速度,提出一个发展方针,二个发展规划.一个方针是"不靠外国投资,靠老乡投资;不靠外地投资,靠本地投资;不靠国家投资,靠党员干部投资",这样解决了资金,解决了项目,就发展了经济.二个规划是"为了发展经济,建成零储蓄镇;为了推进城镇建设,进行镇的合并",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靠工业,就有要项目,要有资金,所以他们动员干部带头拿出自己的存款,把自己的存款变化为自己的资金,投入工业经济.而我们在运作手段上往往思维僵化,办法单一,往往直线思维,不敢变通,不善变通,一棵树上吊死,凿死铆子.
三,在发展环境上.所到的这些地方,上上下下创业发展的氛围浓,人气旺,亲商富商的环境优,商气旺.在软环境建设上,人家已经把重点由纠风治乱转向了规范服务,诚信服务,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打造自己的环境品牌.苏州市人大副主任孟焕民对我们说,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苏州市正在逐渐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方便快捷的交通,通信环境,安全,合适的生活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昆山市政研室主任给我们讲,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来说,深化环境理念,突破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完善服务方式,一方面是对环境理念的提升,一方面是对政府软环境的改变.昆山技术经济开发区去年财政收入85.8亿元,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1100多个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软环境平台"的效应.近年来,尽管我们的软硬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特别在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上有了明显进步,但这种进步是在强大的行政压力下取得的,远没有达到自觉自愿的程度.况且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真正形成引商,留商,亲商,富商的环境氛围,需要我们下决心,用狠劲,持续不断地整治优化.
四是人才培训上.苏州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是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平均数的1.4倍.投资商不仅可以从当地招聘人才而且可以面向全国招聘最好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以人才兴业为主题,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大兴改革创新之风,以加强学习为手段,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切实明确发展差距,强化开放意识,坚决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在全市上下逐渐形成了开明开放,敢创敢干的浓厚氛围,从而带来了事业上的大发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海澜集团的展厅我看到了这么一名话:"智慧甚于知识,人本重于资本",实施人本经营是海澜集团发展的一大特色,他们采取"外聘"加"内培"的方式,注重加强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海澜集团构建中国毛纺业绿色"硅谷"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通过考察学习对照检查,发现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其实是人才的差距.总的来说,我们的干部思想尚趋保守,风险意识较强,不敢迈开步子创业,无过便是功的思想比较严重,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工作很难实现跨跃式发展.俗话说,国以才治,业以才兴.纵观苏州市发展的各项举措,归纳起来,其实都是围绕"人"做文章."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由此,我们应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彻底抛弃闭门造车,坐井观天,不思进取的思想,尽快从以往那些破旧的,不合时宜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在全区上下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增进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争以思想上的大解放,观念上的大转变,能力上的大提高,求得认识上的大统一,工作上的大突破,事业上的大发展.
五是在精神境界上.所到之处,我们看到人家从上到下都有一种永不满足,争强当先的进取姿态,亲身感受到了人家那种高昂旺盛的图强斗志,拼搏奋进的精神状态.在苏州,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他们突出在"争先,创新,求实,富民"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通过努力张家港市荣获首批国家卫生城市,首家全国保护模范城市等8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00多项省级荣誉称号.张家港市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85亿元,发展到这种程度还告诫全市"骄兵必败",需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创新思维,调整策略,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解决好自己存在的问题,他们把发展定位在同行业争第一,在世界争位次.而我们的企业做到上亿元的规模,从上到下和企业自身就觉着相当不错了.小进即喜,小成即满,的确是影响我区跨越发展一大思想障碍.
通过学习考察,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差距也,差距就是潜力,就是我们赶超先进的突破口.看了受震动,听着很激动,关键是付诸行动,我们应该快速行动,落实措施.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发展.参观考察的这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上的领先,根本的是源于思想观念的领先.思想观念上落后一步,发展上就会落后十步.要奋力赶超,跨越发展,首要的是打开思想这个"开关",冲破观念这个"瓶颈",解开制约发展的"死结".要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掀起一个解放思想的新高潮,使广大干部群众换思想,洗脑子.针对目前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升发展境界,鼓起创业干劲.二是坚决破除循规蹈矩,唯书唯上的旧观念.要以"发展没有禁区,凡事敢为人先"的勇气,以"舍得一身剐,倾心为事业"的豪气,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干别人没干过的事,以超常的灵活招数促进经济的超常跃进,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要抢抓发展机遇.错过一次机遇,就会失去一个时代;抓住一次机遇,就会赢得一次跨越.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市场配置资源还没有完全成熟,各种资源要素重新"洗牌",大流动,大变革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日争时,抢抓项目,抢争资金,抢夺外商,抢占市场.利用好机遇,再加上科学运作,拼搏实干,实现跨越发展就大有希望.
3,要重视环境优化.先进地区的经验证明,目前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最后比拼的是环境平台的优劣.要建立规范化服务性的政府,做事要讲求诚信,优化服务;要在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市开发建设,全力打造硬环境的同时,下功夫精心培育我们的软环境.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分子,严厉惩治各类害群之马,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把软环境建设制度化,要以政务服务中心为重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抓好工作督查的同时,搞好环境督查,及时清淤除障,排除梗阻.各级领导同志检查指导工作,督促工作落实,要重点查找问题,着力解决问题,使推进落实的机制和环境建设的机制高效运转起来,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创业环境.
4,要提高干部素质.干部队伍素质是兴业的根本.一个地方的工作,要想开创新的局面,首先必须抓住这个地方的有作为的干部,抓住了好的干部,就抓住了工作的主题.通过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可靠的动力来源.
5,善于创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定准了,工作才有目标,行动才有方向,在实践中才会有的放矢,产生最大效益.苏州的经济之所以长足发展,是因为有创新的发展思路:"一是重视规划,他们认为规划本身就是生产力,提出规划先行;二是确立正确的发展定位,要善于发掘自己的优势;三是加快调整,一是产业部的调整,二是经济类型的调整,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这次在苏州的学习考察,使我个人的思想认识经历了一次全面洗礼,对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困绕心中许久的一些观点也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我所看到的,我所听到的好的思想方法,带到我的工作中去,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创造出色的工作成绩.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厢镇(街道)朱章林
2005年11月22日――30日,第十期青干班学员共39人赴江苏省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学习考察苏南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苏州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是向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好经验,接受新理论,新观念的重要时机,也是一次查差距,寻突破的重要契机.通过深入到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工业展馆,江阴市海澜集团和华西村,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学习考察,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与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使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得到一次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幅员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5市(县)7区,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四名,超过重庆,深圳,直逼广州,北京;完成财政收入220亿元.户籍人口598.85万人,其中市区220.75万人,另有外来人口300万人.水,陆,空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苏州现已不再是单纯的"人间天堂",而是一个新兴现代工业发展的天堂,中国经济崛起,腾飞的天堂.
此次考察让我受益匪浅,既开阔了眼界,又看到了差距.苏州工业开发园区多,规模大,档次高,环境优,规划科学."工业化不等于破坏生态环保"在这里得到了全新的应证.园区内无一烟囱,全部为污染极小的电子类等高科技产业,身处其中乃以为在景中,湖水清澈,环境怡人.
回眸我区,仅有一个工业集中发展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带动作用不明显,辐射能力差,规划,建设手笔及魄力远不可与苏州相比;落户园区的企业基本为污染较大的化工,治金,机械,建材产业等.没有营造优美的环境来吸引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业进入园区.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注重"引",引进来再说;而苏州却注重"选",选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企业.一"选"一"引",充分证明了双方之间的差距.在感叹之余,深感苏州的发展模式,先进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广:
一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
在改革开放初期,苏州人大胆提出发展工业园区经济,1984年形成园区雏形,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他们抢抓机遇,在全市形成一股建工业开发区热潮,1993年即建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他们以开阔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凡的措施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错过一个机遇,便丧失一个世纪",我们虽地处西部,但也应向东部沿海地区看齐,把握机遇,勇于创新,敢于拼搏,有所作为,有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东部之间的差距,甚至赶上东部沿海地区,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是突出规划,引进业主.
苏州人坚持"规划带动发展,规划创造经济新增长"的理念.古典优美,错落有致的建筑使古苏州,新苏州,洋苏州现代而又不失古典,洋气而不失江南风味,堪称规划之典范;他们还通过软环境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全市从上到下强化亲商意识和服务观念,乡镇普遍建立外商投资的审批,建设,经营"三大服务体系".全市同时推出了"诚信服务,规范行政,降本增效"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措施,定期召开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