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22-12-16 04:18:17

导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工作情况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工作情况汇报

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试点工作,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反应灵敏、处置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发现处置机制,把监管力量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以解决河湖长和林长职责之外的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着力打通生态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一、构建环境专项监督长体系强化组织建设。

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断完善环境专项监督长组织体系,建立区委领导、镇村主体承担、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同时,分类实施、务求实效。根据城市与乡村、镇与镇不同特点,实行差异化制度设计。

行政村(社区)、镇(街道)、区三级分别设立环境监督长。行政村(社区)环境监督长由行政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镇(街道)、区两级环境监督长分别由同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经济开发区独立设置环境监督长,贯通区、乡(经开区)、村三级环境监管“最初一公里、中间段和最后一公里”通道。目前已配备各级环境专项监督长67人。

二、打造高水平环长制工作队伍强化监管水平。

一是人员选优配备。以自然村(小区)为基础单元,结合村(规模)、人口、经济发展、环保任务等情况,在行政村(社区)内设立环境监督员,暂由原大气网格员担任,每个行政村、社区正选优配齐不少于1名以村后备干部为主的环境监督员。经济开发区采取聘请环保管家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项监督。环境监督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持聘书上岗。目前已配备环境专项监督员54人。

二是明确职责范围。环境监督员常态化发现上报辖区内各类生态环境问题,负责发现、排查(每周不少于4次)网格内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风险隐患,及时做好登记并上报行政村(社区)环境监督长,监督责任网格内问题整改。重点是监督责任网格内大气、水、土壤、固废危废等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所报问题实行双向交办,交由行业主管部门和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制定环境污染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及时交办、限期整改,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实施联合执法、联合督办。截至目前发现上报辖区内各类生态环境问题243件且已全部整改到位。

三是提高人员水平。召开各镇办(开发区)环长制建设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宣传《市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实施方案》,并对村级环境监督员选配工作作出了部署,将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每个行政村、社区正选优配齐不少于1名以村后备干部为主的环境监督员。

三、完善环长制督导机制强化履职保障

严格按照“市环境监督员考核奖惩办法”、“市生态环境问题发现交办处理制度”、“市环境监督长制工作信息公开制度”等相关考核制度要求,对全区环境专项监督员及及各级环长工作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并逐步健全我区环境监督长制议事、调度、督导、考评工作机制,环境监督员问题排查、报告、办理、核销工作机制,环境监督长和环境监督员选聘、监督、考核、奖惩、培训机制,人防技防相结合、线上线下相协同的信息化监管机制。并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各级环境监督长、环境监督员名单,在责任区域显著位置设置公示牌,标明环境监督长和监督员名单、监督电话等内容,形成“社会监督+绩效考核”机制,促进监督长制度发挥作用。

环境监督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监督体系,发挥了环境监督员在环境监督死角盲区的探头作用。解决了河(湖)长制、林长制监督之外的生态环境监督盲区问题,放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叠加效应,调动了公众参与、共同监督的积极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胆闯、勇于试,积极探索视频监控、无人机等信息技术应用,大胆创新信息化监管机制,压紧压实各级环长主体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反应灵敏、处置有力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处置机制,着力推动环长制建设工作做深做实,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全面推行提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