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油产品市场监管工作报告

时间:2022-06-15 12:58:00

导语:节油产品市场监管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节油产品市场监管工作报告

近年来,随着成品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节油产品受到了部分车主的青睐,节油器、节油剂、“油改汽”等节油产品热销,为了更好的加强“节油”产品的市场监管,荣成市工商局组织专人对辖区的节油产品市场进行了调研,认真分析了目前节油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部分监管建议。

一、目前节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部分节油产品经常出现“拥有中国最先进技术”、“最新款”、“最优越”、和“保险公司保险”等不规范广告用语,并宣称节油产品具有具备抗磨、减噪等效果,随意夸大产品的作用,部分经营者甚至宣称节油产品大多可以省油20%以上,并且动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虚假宣传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使知情权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作出盲目的判断。据专家介绍,节油产品大多多是通过清洁喷油嘴、清洗油路来增加燃油雾化程度,从而达到节油目的。一般情况下,节油产品的实际节油率为3%至10%,这还是依赖损失部分加速性能换来的。因此宣称20%以上的节油效果并提升动力从技术上来说是不现实的。

(二)超范围经营,质量难保障。部分加油站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向消费者推销节油产品的行为,而加油站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通常没有销售节油产品,因此存在着超范围经营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消费者的节油产品60%以上是从加油站购买的,部分加油站没有严格建立“购销货台帐”,存在着销售、使用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的违法行为,甚至销售的节油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由于加油站无法确定专门人员负责建立进销货台账,缺少严格的质量把控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工商部门很难进行质量追溯,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三)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汽车“油改气”由于能够减少消费者的支出,近年来有了逐年上升的势头,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车辆在“油改气”时,要在原燃油管道附近增加钢瓶、调压阀等设施,改变车辆的结构,而从业人员大都未经专业培训,服务工作不规范,服务态度、质量经常引发消费投诉,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比如若改装后,车辆压力容器密封性不够出现漏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自燃事故。同时部分“油改气”经营场所大多隐藏乡村居民房内,地理位置十分隐蔽,给工商部门的查处带来很大的困难。据了解油改气属汽车改装范畴,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公共安全,如果不能规范实施,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四)容易导致保险“拒赔”。车辆在“油改气”时要在原来的燃油管道附近增加钢瓶等设施,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车的结构,超出了其投保范围,根据保险合同条款中“在保险期间内,保险车辆改装、加装或从事营业运输等,导致保险车辆危险程度增加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保险人。否则,因保险车辆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一旦使用节油剂或“油改气”而造成发动机堵塞、车辆损伤等造成的车辆损失保险公司将拒绝赔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五)售后脱节,消费维权难。部分经营者销售节油产品不出具正规“发票”,一旦消费者因使用节油产品出现发动机堵塞、车辆损伤等问题时,经销商总是把责任向外推卸,说是由于消费者的操作不当,从而形成十分曲折的关系链来逃避责任。同时执法部门由于调查取证难,很难界定厂家、经销商、用户三者的责任,对于一些较小的质量问题,许多受害消费者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自行处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节油产品“无法定效”的弊端。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技术指标来规范节油产品,其节油效果目前也尚无定论,消费者购买节油产品后是否有效只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没有相关部门能够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产品效果很难确定,即使消费者认为节油产品没有效果也不能出具相关证据证明,由于车辆的耗油量的大小还与驾驶技术、风阻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这就为节油产品经营者的虚假宣传、推脱责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消费者“缩减开支”的心理。近年来,随着油价的上涨,对于那些以车代步或靠车吃饭的车主来说,一升汽油贵两三角钱,一个月就得多掏上百元油费,因此,消费者对于节油产品的需求强烈,节油产品正是由于迎合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几十元或者几百元的节油器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了人们渴望获得节油产品的心理,打着高科技幌子骗人,消费者往往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因此节油器、节油剂等节油产品“热销”,扩大了节油产品的市场,增加了监管部门监管的难度。

(三)经营者“诚信缺失”的表现。近年来,随着汽车配件市场、汽车品牌经销服务店以及加油站的不断增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差,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以致为追逐利润,置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顾,开始将逐利目标向虚假宣传、销售假冒和超范围经营商品转移,不讲诚信的事件时有发生。当失信的成本远远小于因失信而获得的效益时,市场主体便会选择失信,通过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节油产品等方式,实现收入的增长。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要针对当前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的弱点,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节油观念,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比购买节油产品更重要,工商部门要根据消费者投诉、举报的热点问题,定期消费警示,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将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地遏制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同时鼓励消费者多学法多用法,提高维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遇到侵权案件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和投诉,要据理力争,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发现的身边的违法行为能够及时向工商部门投诉、举报。

(二)建立购销台账,建立信用指导制度。要求经营者效仿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进、销货台账制度,监督销售者建立并切实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严格查验节油产品包装、标识,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既方便责任追究,又能对问题产品流向实行追根溯源化管理。同时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从产品质量、消费维权、守法经营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经营单位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最高级别,C级为最低级别,同时实行等级浮动制度,对于持续三个月保持无违纪记录的经营主体实现“升级”,对于日常监管中发生新的违法行为被立案查处的实行“降级”处理,通过运用信用激励机制,促进经营者自律,积极引导和扶持市场规范化发展。

(三)强化“内律外督”,规范市场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内部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是规范经营行为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的独到作用,引导行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自我促进,实现自身内在的健康发展,广泛开展行业自律评价活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形成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失信必惩的行业氛围。二是强化外部监督作用。开展借力监督活动,在社会各界聘请义务监督员,发放“监督卡”,正面印有监督内容、反面印制了监督电话,要求持卡人对照监督卡内容,进行外部监督,与工商部门外部监督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延伸工商部门的监管触角,形成内外结合的立体式监管网络。

(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联合执法体系。开展节油产品市场专项整治,加大检查力度,强化日常巡查,对发现的没有标注产地、产品名称、商(经销商)以及没有产品合格证等标识,责令清退出市场,涉嫌严重质量问题的,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加大与交通运输和质监部门的协作力度,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对汽车节油产品、“油改气”等行为的监管力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通报监管执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