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与社区发展工作报告
时间:2022-06-01 05:58:00
导语:农村农业与社区发展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镇分布在两岸,总面积73.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5.2万人,4.5万亩耕地。北临327国道,东依225省道。蔬菜和林果是农业主导产业,获“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乡镇”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城乡统筹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的新路子,充分发挥毗邻市县经济开发区、土地平坦肥沃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小城镇和社区集中,创造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11000亩,发展各类企业120余家,启动了8个农村社区建设。
一、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我镇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全镇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域面积达1.03万亩,示范带动3万亩;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8个,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个,获得国家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转化认证3个,注册品牌商标3个。
(一)创建两个平台,促进土地市场化流转。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原来一家一户耕种的土地经营方式已不适应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部分农民自发流转土地搞规模经营。然而,农民因操作不规范,时有矛盾纠纷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顺应农民群众的期待,创建了两个土地流转平台。一方面,创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我镇于2008年6月,投资30万元,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立了服务交易大厅,为供需双方土地流转提供免费服务。服务中心在电子屏幕上及时将农户土地流转供需信息不间断地滚动播出,凡是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与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签订委托流转协议,由流转服务中心统一向外发包给规模经营户或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分散的土地集中交易。截至目前,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已对外流转信息7380条、涉及流转土地面积13000亩,已流转面积11000亩。另一方面,创建土地流转交易监督平台。负责土地流转交易监督的工作人员具体对交易地块、价格及相关条件进行协调,对土地流转程序进行全程监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调解,确保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进行,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权益,调动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二)创建三种流转模式,促进规模化经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探索了三种模式:一是企业租赁建设自控基地。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在农业示范区内建立自控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流转合同,企业每亩每年支付给农户300元-700元不等的土地使用费。龙头企业对流转后的土地行使独立的生产和经营权,组织标准化生产。农民不仅按合同约定得到了固定的土地租金,而且还可以到企业基地务工拿工资,获得了双重收入。到2009年底,、县供销联社等7家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设自控基地3000亩,并投资1000多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有效地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建设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流转土地经营上具有独特优势。我镇积极引导村街组织、农村能人,先后成立了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按照略高于种粮收入的价格,以租赁、托管的方式,把农户土地承接过来建立基地。合作社按照企业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企业为合作社统一提供良种、技术、农资、销售等服务,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鑫果、鑫发等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这种模式,组建起了6000亩林果基地。三是种养大户引领建设基地。为解决农民“想种无田种”和“无心耕种、无力耕种”的矛盾,我镇积极引导、鼓励种养大户和农村能人,通过租赁、互换、转包等形式承接农户承包地,进行规模种植,按约定标准给予补偿。目前,由种养大户牵头建立了西瓜、小香瓜、瓜蒌、木瓜等科技示范基地2000亩。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农村土地的成功流转,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我镇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专门聘请和组织农业种植专家,成立了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每个基地都派驻了农技指导员,具体负责对各基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对基地经营操作过程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建立了完备的标准化生产记录,实行农产品和食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净化了农产品生产环境。2009年底,全镇5000亩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检查验收。二是开展质量认证。全镇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对自己的基地采用了“六统一”(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农业生产企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等合作社的3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转化认证,企业基地的12种蔬菜产品和鑫果合作社的葡萄、蒙山红桃等2种林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三是加大品牌创建。我镇把“品牌兴农”作为发展精品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塑造力度。目前,已成功申请注册了“武状元”、“琼浆果”等一批农产品商标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如,葡萄在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注册了“武状元”商标之后,直接打入各地大型超市,价格由原来的1.5元/斤,增至去年的3元/斤,亩均收入达到了12000元以上。同时,在土地流转政策激励下,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动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到2009年底,全镇蔬菜加工企业达到20家,其中规模以上7家。
二、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社区集中,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要求改善居住条件、追求高品质生活。我们创新理念,因势利导,高点定位,围绕“农民入镇、工业入园、居住入区、商贸入市”的总体目标,用足用活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有序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农村社区集中。
(一)科学制定镇村规划。我们聘请省建筑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编制了全镇总体规划、镇驻地修建性详规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一方面,规划了东临路、西接大道、南至路、北依工业大道,规模1.5平方公里、容纳3万人的小城镇集中区,重点包括“七横四纵”道路框架和3个居住组团、水生态观光带、商业综合服务区及行政服务集中区,形成了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布局。另一方面,在规划建设了等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覆盖1.5—2.5公里,整合4-5个自然村,容纳4000—6000人口,初步形成了以小城镇新区为中心、农村社区为主体、个别农村居民点为补充的村镇一体化发展体系。
(二)多措并举推进社区建设。主要采取“以强带弱、产业连接、村企联建”的方式,运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等一系列政策,打破村庄界限、打破原村组关系,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社区集中。目前,全镇已经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楼4座和居民楼16座,居民小康楼300余座。其中,社区规划45公顷,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3座居民楼,85户居民已全部入住;二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已建成4座居民楼、2座商住楼、1座社区服务中心楼;三期工程计划投资1600万元、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的5座居民楼即将启动。社区规划占地42公顷,已建成社区服务楼1座、小康楼17户,2座高层居民楼即将动工。社区服务中心楼已经投入使用,社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社区的筹备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16座居民楼即将开工建设。8个农村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6000亩。我们在社区内都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的服务中心,其中,的社区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设置了新农合医务室、图书阅览室、群众活动中心、农资服务超市、为民服务大厅、治安调解室等公共服务机构,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商业服务区、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驻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有效满足了群众对社区综合服务的需求,推进了镇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不断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我们按照“差异性、互补性、帮扶性”的要求,组织镇直机关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开展“一帮一”结对共建活动,不断促进机关党建资源向农村柔性流动。针对各个社区的不同特点,创新社区组织设置。、社区围绕旧村改造,以发展服务业和工业经济为重点,以“社企联建”组织设置为主;、社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探索“村村联建”、“产业支部”等组织设置方式。大力推行和谐社区党建工程,以居民小区为单位,探索实施“五个一”社区党建工程,即建立一个党支部,修建一处休闲文化阵地,成立一个服务站,开通一条服务热线,组建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了党员服务区和先锋岗,强化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实效,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
同时,我镇顺应群众改善生活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按照市里确定的“五化”标准,以“拆违、清脏、治乱、基础设施建设、镇村容貌整治”为重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累计出动劳动力2万余人次,出动机械2200台次,清理垃圾3200多吨,拆除围墙、违章建筑1.5万多平方米,清理主干街道100条,粉刷墙面1.6万平米,树木涂白2万多棵,镇村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明显改观,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引导多方资金向一处集中,努力破解资金不足难题
我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宣传发动、行政协调、政策带动、农民自建、商户联建和投资者开发等多种形式,有效聚集各方财力和社会闲散资金,较好地满足了小城镇、农村社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需要,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一是政府投入拉动一块。镇政府投资1760万元,主要用于拓宽改造中心道路、安装路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学校、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融资用于镇村建设。我们确定了、等村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村,借助增减挂钩项目区的周转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封闭运作,专项用于挂钩项目区奖补资金的先期垫付,确保项目区农房建得起、拆得快、土地复垦出来。二是村企共建筹集一块。镇政府积极动员、鼓励企业发挥优势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村庄结成对子,开展“帮扶资助”、“村企共建”等活动助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境内沂蒙老区酒业、荣鑫搪瓷、食品公司、公司、伊斯德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出资300万元,硬化路面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万多平方米,增设垃圾箱25个。村集体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用集体积累投入到社区建设。同时,借用外来企业的资金对农民进行拆迁安置补偿和开发建设,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多方共赢。如社区通过村企联动形式,已经完成投入4000万元,建设完成10座居民楼、商住楼,大大加快了社区建设进程。三是群众联建整合一块。结合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引导农民建设沿街商业楼100余座、小康楼28座,共投入资金3480万元。对条件成熟、村情和经济实力较好的村庄,通过镇村引导,由村民出资集中建设居住区,村集体负责筹资建设水、电、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实行统一图纸、统一供料、统一施工、统一监管,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如在社区,按照统一规划,以农民自建房的形式,已建设完成17户小康楼,每户可节约资金5万元。四是市场运作收取一块。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采取市场运作、共建共享、统一开发、自主选购和进社区居住奖励等方式,共筹集资金1070万用于社区居民楼开发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镇在农业、农村发展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与兄弟乡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明晰思路,探索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探索农村社区化建设管理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和谐新而努力奋斗
- 上一篇:法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必要性
- 下一篇:记者在微博媒介使用行为及伦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