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青少年救助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01 02:58:00

导语:流浪青少年救助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流浪青少年救助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要求,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于2004年10月21日成立,依托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主城区流浪乞讨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2004年至2012年,保护中心共救助流浪乞讨青少年1200人,占救助总人数的6.5%。其中男性占70%,女性占30%。目前,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救助站)作为市民政局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有10人,主要负责年龄在6-18岁,身体基本健康,无严重智力障碍且入站时身边无监护人,正在流浪乞讨的儿童实施保护性救助。该中心是目前全省面积最大、设施最全的流浪乞讨青少年管理机构,被省政法委和省民政厅分别授予“全省政法创人民满意活动先进单位”和“全省民政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2011年,被民政部评为世博会和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期间“救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区位于市委、市政府驻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全区现辖9镇4街道,400个村社区,一处省级工业园和一个县级商城管委会。总面积5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万,流动人口30万。各类学校在校生14万余人,在园幼儿3.4万人。按照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关于建立“十二五”规划民政建设项目储备库有关问题的函》文件要求,“人口在60万以上的县(区、市),以及地处重要交通枢纽、省际交界、口岸、风景旅游区等流动人口多、救助任务重的县(区、市)应成立流浪人口救助站”。为此,区民政局积极协调,为救助站争取到副科级编制单位,定岗定编,目前正在进行救助站人员的招考和配备工作,流浪乞讨人员的安置帮扶工作由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具体负责。

二、区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的基本情况

(一)分类

2012年,全市实施救助流浪乞讨青少年总数102人,占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2356人)的4.3%,其中,护送返乡56人,寄养亲戚家并落实上学费用32人,他人收养登记14人。

从性别上看,流浪青少年男性74人,占73%,女性28人,占27%。

从年龄分布上看,6岁以下12人,占12%,6-14岁36人,占35%,14-18岁54人,占53%。

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44人,占43%,小学39人,占38%,初中19人,占19%。

从流出地看,来自农村81人占79%,城镇21人,占21%;来自市外68人,占67%,本市34人,占33%。

从离家次数看,初次流浪的89人,占87%,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13人,占13%。

上述数据突出反映两个问题:一是本市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年龄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二是主要来源于农村,多数为异地乞讨。

(二)生活状况

1、居住条件。流浪乞讨青少年居无定所,一般住在街头、车站、工地、桥下或废弃的房屋等,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生存权利时刻受到威胁,常常遭到一些人的歧视、辱骂和驱赶。

2、生存方式。

(1)未成年人乞讨。这一类情况最多。这些青少年衣着破旧污秽,见到路人经常采取下跪作揖、死缠烂打、紧跟不舍的做法,讨到钱后交给不远处所谓的“父母”。他们是常会因为“不卖力工作”,遭到幕后操作者的打骂,急需得到解救。

(2)残疾青少年沿街乞讨。这类流浪乞讨青少年将自己残疾的躯体暴露于来往的行人面前,甚至有人故意残害青少年躯体,以换取他人的怜悯。

(3)“母亲”怀抱婴儿当街乞讨。在市区人流密集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面黄肌瘦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等待路人的施舍。

(4)未成年儿童跪倒在街头,谎称家里出现灾荒或是有亲属身患绝症,乞求社会给予帮助。

(5)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例如:雇主强制孩子们为围观群众表演危险动作,而后雇主再向围观的群众收钱。

(6)从事一些如捡垃圾、卖书报等较轻的劳动或被成人利用从事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性格特征

流浪乞讨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异常。通过我们观察发现,他们绝大部分存在自卑、恐惧、胆怯、害羞、性格孤僻、行为不得体、坐立不安、不遵守集体规则、抵触情绪很强、打架骂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以上变态性格是由于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所致。因为长期受人歧视,自卑和消极几乎与他们形影相随,他们从小缺乏母爱父爱,长期生活在痛苦、悲伤和自暴自弃的环境里,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四)目前采取的措施

救助保护流浪乞讨的青少年,是一项关系祖国未来,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坚持做到应收尽收,应助尽助,尽我们的所能使流浪乞讨青少年这一弱势群体得到了有效救助。具体做法是:

1、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

我们以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建设为龙头,先后建立健全了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值班责任制》、《交接班制度》、《救助管理工作程序》、《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22项制度和规定,不仅保证了日常工作的规范有序,还有效地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形成了救助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定了流浪乞讨青少年出入站流程、生活一日流程、保健就医流程、卫生防疫流程、学习教育流程、服务管理流程等六个流程,将受助流浪儿童的全部服务管理过程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在档案管理方面,我们采取“一本、二库、三书、四单、五表”的方式,详细记录了1200个受助儿童从进站到出站的全面档案。

2、改善硬件设施,优化站内服务

我们于2011年创建了“亲情救助、共创和谐”服务品牌,以宾馆式的服务设施、流程式的救助形式、家庭式的生活方式、亲人般的护理照顾为基础,以热心、细心、耐心、贴心、爱心“五心服务”为标准,为流浪乞讨青少年打造和谐温馨的救助环境。为他们提供“五个一”服务。添置了图书、象棋、军棋、跳棋、扑克等娱乐用品,让他们在站停留期间过的舒心、开心。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我们还为在站的受助儿童改善伙食,组织他们吃年夜饭、元宵、月饼等。针对一些青少年流浪期间养成的不良习惯,救助站工作人员为他们穿衣、洗澡,陪他们娱乐,教他们知识,把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子女看待,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用热心和爱心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

3、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救助模式

(1)我们与公安部门配合,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儿童行乞、利用伤残儿童行乞、组织儿童进行团体行乞的行为,对于公安部门解救的从事违法犯罪的流浪儿童,本着“先解救、后救助”的原则,全力配合做好接收、管理和护送工作。(2)在全区设立53个“救助咨询点”,公布了救助管理站热线求助电话,采取划分区域,条块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中心,区民政局为依托,街道和社区的民政办为基础,巡回救助为补充的四级救助管理体系。在城区重要地段(如火车站、汽车站、广场等繁华地段)设立大型救助引导牌,还通过通讯公司采取群发短信的方式,向市民告知救助站的救助原则、救助条件、热线电话、地理位置等内容,方便求助人员求助,实现了重要公共场所有引导牌、街上有巡回救助流动车、社区有救助咨询点的要求,为市民参与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保护搭建了平台。(3)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深入开展志愿者“一助一”、“多助一”、“爱心哥哥”和“爱心姐姐”等活动,鼓励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对流浪儿童的劝导、服务、教育、救助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招募熟悉小语种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志愿者,建立了《志愿者登记表》,如遇语言不通的受助者,接到通知后志愿者都会热情的赶到救助站帮助辨别核实。我们的这一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们登记备案的志愿者有45人。(4)注重发挥新闻媒体“道德法庭”的舆论监督作用,对非法遗弃流浪儿童、强迫流浪儿童乞讨犯罪的行为及时曝光并加以谴责,及时刊登播报难以落实家址的痴呆傻流浪儿童情况,帮助他们早日回归家庭。为进一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专门制作了救助引导卡,向广大市民发放《致市民的一封信——携手维护流浪乞讨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在的大街小巷和公共场所巡回劝导救助,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4、教育先导,安置并重,用热心和爱心帮助流浪儿童尽快回归社会。

针对流浪儿童流浪的成因,制定完善了一套针对不同受助流浪儿童的教育方法,以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矫治为主要内容,以娱乐活动、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针对个体特征,激发流浪儿童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对10周岁以下的流浪儿童进行关爱型教育,通过音乐、游戏、讲故事等方式使其感受到温暖与真情,尽情释放童真;对10-18周岁的流浪儿童以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主,辅之于相应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有不良记录的流浪儿童重点进行法治教育;对痴、呆、傻流浪儿童则重点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其自理能力。同时,争取其户口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做好受助儿童的救治和安置工作。

三、《通知》下发以来开展的工作

按照《关于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省级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对以往救助工作档案进一步梳理的基础上,团区委积极争取区综治办的支持,成立了由区综治办主任为组长、民政、公安、教育、共青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详细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团市委副书记、市预防办主任俞阳带领权益部干部与政法综治部门领导多次沟通汇报,并经常前往救助站会商工作,与流浪乞讨青少年面对面谈心帮扶。我们还与大学法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发动全国十佳大学生社团——朝阳义工协会到救助站开展关爱流浪乞讨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

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工作的开展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1)救助者热心,被助者冷淡。目前受助的流浪儿童大多是被爱心人士、警察和社会救助人员发现的,主动来到救助站寻求保护的儿童不多,乞讨儿童和被拐儿童只占很小比例;还有一些流浪儿童并非“被拐”,而是由父母亲属带出来流浪乞讨的。

(2)流浪儿童来源地和救助地对接不够。一些乞讨儿童被送回家乡不久,又重蹈覆辙,反复性强。

(3)当前的救助形式相对单一,治标不治本。青少年乞讨主要是贫困问题,如今,对流浪儿童乞讨的劝阻、遣返等做法,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仍然不能从根本上的到解决。

五、下一步打算

针对在调研和前期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将逐一进行梳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流浪乞讨青少年热线知晓度,把*救助电话并入12355管理,实现24小时热线畅通。

二是积极壮大关爱流浪乞讨青少年志愿者队伍,依靠市心理学协会支援,开展心理抚慰工作,扶志解困。

三是加强流浪乞讨青少年教育管理,组织实用技能学习培训。

四是完善救助网络,发挥救助管理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巩固区、街道和社区的救助平台,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联合各大媒体,深入开展“为流浪儿找家”大型公益行动,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参与这项工作,切实保障流浪乞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