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工业转型情况报告
时间:2022-03-24 09:51:00
导语:全县工业转型情况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县政府向各位领导汇报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县工业转型升级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综合运用调控手段,着力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合理统筹区域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发展效益,工业经济在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围绕转型升级推进有力。近年来,我县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营造发展方式转变浓烈氛围。建立健全工业发展规划、激励政策措施,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的宣传引导。2008年组织编写了《县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以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009年县政府及时出台了鼓励工业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8条政策以及科技创新、金融工作、质量兴县、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意见,帮助企业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契机加快结构调整。面对2010年的新的宏观环境,县政府研究制订了一整套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同时围绕转型升级,分别从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有效投入、规模扩张、财政贡献、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等10个方面出台了相关扶持引导政策,同时新增了市场开拓、小企业上规模、成长型企业等方面奖励。
二是规模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县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由“十一五”期初的480家发展到“十一五”期末的1080家。销售超亿元企业由期初的66家发展到170家,五年增长近3倍。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税统销售超5000万元企业共96家,较前年增加24家,税统销售总量204.54亿元,占全县的60%,平均增幅达37.28%;税统销售超1亿元企业50家,税统销售总量171.21亿元,占全县的50.21%。重点企业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2010年中天科技实现入库税金1.53亿元,九九久科技、快达农化实现入库税金超4000万元。
三是科技驱动作用日益呈现。全县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十一五”期初的25%提高到31%。“十一五”期间共申报专利5671件,授权专利2388件。近三年来累计培育省创新型企业21家,累计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55项,累计获得上级科技资助经费6269万元。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5亿元,累计实现税统销售95.30亿元,同比增长38.13%,占规模工业税统销售总量的32.08%,同比提高4.67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3.9亿元,占规模工业投资的30.29%。2010年新认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其中省级12家;2010年新获3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全年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0个。中天商标、快达商标、DD商标、通光紫菜荣获国家级品牌,汇鸿安全用品等4家企业境外商标注册正在办理中。在“2009-2010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企业中,南通大东公司榜上有名,位居第66位。
四是载体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沿海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生物药物产业板块,努力提升农药、医药发展水平和层次,被评为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省新型工业化农药产业示范基地。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新增4家高新技术企业。掘港镇采用“一中心多园区”、依托高校院所的建设模式,成立了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评为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新店镇编制健身器材产业发展规划,并成功申报“健身器材之乡”,占地500亩的健身器材产业园规划已编制完毕,首期150亩用地已开始启动。岔河镇围绕纺织板块,大力开展纺织市场建设,银河集团创业基地累计竣工标准厂房40多万平方米,出租出售率超70%,较好地促进了纺织产业的集聚。各镇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新兴特色产业占比加重。“十一五”期间,全县纺织服装产业占比32.14%下降到27.67%,轻工食品产业占比由29.6%下降到26.9%,化工医药、机械电子、新能源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提升,分别由十一五期初的18.06%、19.47%、0.57%上升到20.57%、22%、2.3%。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税统销售达39.47亿元,同比增长45.33%;化工(医药)业、机械制造业、治金、电力能源业税统销售分别同比增长28.64%;12.84%、70.49%、11.34%。
六是节能降耗指标刚性完成。全县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三高一低”企业、“五小”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十一五”期间,围绕每年启动建设5个节能增效示范项目、创建5家清洁生产企业的目标,积极加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为载体,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手段,加大行业的整治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活动,依法关闭、取缔一批安全隐患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关闭园区外化工企业71家,其中2010年关闭35家,全面加快化工企业入园进区力度和速度。狠抓节能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实施,2010年节能与循环经济总投资14161万元,年节能折标煤29272.4吨,节水138万吨,减排COD103.36吨,二氧化硫326.1吨,固废6116吨,废水107.4万吨,取得效益13391万元,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和综合效益稳步提升。2010年,全县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全面完成“十一五”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二、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
(一)产业层次还偏低,产业链条不健全。占全县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纺织服装行业,仍处于代加工贴牌生产状态,产品附加值不足4%,传统产业一直没有做大做强。全县95%的规模企业处于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状态,缺乏上下游配套合作的生产方式,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现有医药化工企业,两头在外、品种雷同现象比较明显,抗风险能力较低,极容易出现生产大起大落、产值利润或高或低的现象;石油机械行业产品模仿抄袭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为争夺市场经常相互杀价,进行“窝里斗”,严重阻碍全县石油机械行业整体发展。
(二)载体配套还偏弱,集聚程度不明显。当前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虽然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但五大载体产业特色还不够鲜明。如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沿海化工园区未来都规划发展化工产业;风电设备生产在经济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东安科技园区都有分布,不利于风电产业做大做强。五大载体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建设步伐、管理体制等方面,与产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距离。经济开发区供电能力不匹配,三期道路、集中供热、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跟不上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行的实际需要。洋口港临港工业区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够健全,项目落户难度不小,形成产出还需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沿海经济开发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蒸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在市场化运作、企业行为主导下,虽然解决了开发初期的成本支出问题,但随着园区规模化发展,出现供应不稳定、数量不足、价格偏高等诸多矛盾,增加了落户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区内学校、医院、职工宿舍等三产服务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项目落户。东安科技园区从2006年建设至今,由于投资主体与管理机制矛盾突出,长江供水不到位,导致开工建设难,竣工投产难。各镇工业集中区虽然进行了规划编制,但因体制机制制约,建设进程缓慢,落户项目不多。
(三)龙头企业还偏少,自主创新动力不强劲。目前,全县工业能够提供完整功能性终端产品、面向终端市场、达到一定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只有中天集团等少数企业,其余大多采用传统型生产模式,其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都较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较弱,与产业集聚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有差距。目前,全县工业仅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高新技术产品86个,各级各类自主品牌企业仅占规模企业6.89%,全县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0.5%。
三、下一步的打算和做法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更高水平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蓄势发力、转型突破”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工业经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县工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在转型发展的过程还将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组织保障和协调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一步,全县工业经济将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以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为根本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加强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有力保障,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切实壮大临港产业,努力构建符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具有明显产业优势和产业特点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的科学持续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狠抓政府引导,突出转型升级导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将通过有效的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等手段,积极推进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发展水平的提升。一是抓科学规划。结合全县工业实际,建立健全镇(区)、县2010-2015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目标、措施及各年量化目标任务;按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制定符合本县实际的产业招商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同时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沿海发展规划体系。二是抓组织推进。成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抓好招商项目、技改项目、要素协调和服务平台建设,分年度推进、检查、考评转型升级工作目标,分年度细化五大载体及各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投入项目,以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把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抓政策扶持。认真梳理现有各类扶持政策,集中全县政策资源,向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集聚;信贷投放资金重点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建立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我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以及重点行业结构调整、重点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奖励。四是抓督查考评。按照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分年度量化目标,制订转型升级考核办法,作为工业经济“月督查、季点评、年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考评结果纳入镇(区)工作业绩综合考评。
(二)坚持科技引领,提升转型升级动力。自主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只有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才能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搭好台。进一步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借助科研院所人才智力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抓紧建立科技孵化器,积极筹建研发机构。2011年培植省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少于10家;新增科技孵化器2家,新增面积不少于4万平方米;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120项,争取上级科技拨款不少于1000万元。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建成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二是抓高投。对照国内外行业最新技术要求,加大对重大技改项目的扶持力度,持续推进高新投入,形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产品档次相配套的新的生产能力。加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力度和外引内育力度,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使高新技术更多更快地渗入制造业,确保新产品开发年增长10%以上,工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升0.2个百分点。确保2011年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占比达35%。三是优机制。在机制上重点完善激励与约束相一致的用人机制,形成绩效挂钩、赏罚分明的分配机制,敢于投入、自主研发与引进设备技术人才、消化吸收相统一的创新机制,适应市场、勇于突破传统模式的经营机制。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机制,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夯实产品质量的基础工作,大幅度提升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总量和质量。实现以科技促发展,以科技兴产业。
(三)加大产业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纺织服装业以淘汰落后生产力,提升质量和打造品牌为重点,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形成以高档服装为主、融纺织、印染、面料、服装于一体的产业链。化工医药业充分发挥现有基础优势、区域优势和“绿色”优势,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农药工业最具发展优势产业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机械电子业以重大项目投入为抓手,狠抓规模产出和快速集聚,打造以中天科技为龙头的光纤光缆、电子通信器材制造产业群;以通用机械为龙头的石油钻探设备、机械铸造产业群;以掘港镇川林内燃机活塞、卓越锻造、泰城汽车零部件为板块的机械工业园。轻工食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升高强度、高科技含量产品所占比重,巩固劳保手套、铁链、毛巾等亚洲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海洋食品和粮油饲料深加工、推进鞋类和家具制造产品补充,形成各具特色的轻工食品产业集群。二是做优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重点抓好近海风电示范项目、潮间带风电场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强生光电非晶硅薄膜电池扩建95MW项目;积极推进洋口港LNG电厂、LNG气化过程中冷能利用项目的规划、报批、建设工作,尽快形成效益;积极拓展垃圾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潮汐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能源基地。三是培植壮大临港战略产业。充分借助洋口港物流园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沿海开发项目的机遇,发挥洋口港的装卸储存、中转换装、多式联运、运输组织、通信信息的功能优势,服务临港产业开发,加快洋口临太阳岛物流区、金牛岛物流区、临港现代综合物流区(内河港池物流区)和建筑幕墙物流产业园的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工业区大型石化基地建设,形成东西呼应、上下关联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项目的筛选、储备、策划、推介等工作,建立“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努力把临港工业区建成以炼油乙烯一体化为标志的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以大型烧碱装置为龙头的氯碱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原油进口中转、储备基地。
(四)完善载体配套,夯实转型升级基础。五大开发区要在转型升级中承担主阵地、主平台的作用,才能扎实推进区域经济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下一步要在四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快集聚集约发展。开发区要着力提档升级,切实加大园区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的载体。不断强化基地专业化、特色化建设,使之真正成为优质企业、大型企业的集聚区、示范区。各镇工业集中区要着力做大做强,为五大载体提供坚强的支持和有效的配合。二是要加强配套功能建设。开发区要加快基础设施硬件配套和商贸、商住、商务等三产功能的开发,加快产城融合步伐,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居住环境。三是要增强自我运作能力。要把园区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来经营开发,充分挖掘各自的优势和价值,提高引资和融资水平,增强成本和效益观念,促进自我运转、良性循环。四是要切实抓好规模培育。深入推进亿元级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出台配套的激励政策,分阶段实施行业龙头企业、亿元级企业、科技型企业、成长型企业翻番目标。2011年,力争应税销售中天超85亿元;辉煌彩钢超50亿元;九九久科技、快达农化、利田科技、东日钢铁等企业等超10亿元,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梯队。积极推进利田科技、通用机械、辉煌彩钢上市进程。
(五)统筹综合保障,突破转型升级制约。一是以高效服务为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抓好消防、规划、环保、安监、住建、电力等行政许可整体联动,提高行政效能;做好土地规划调整、利用、管理,为重大项目落户提供保障;建立高效、便捷的“政银企保”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急需生产流转资金问题。二是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抓好企业家、职业经理和技术管理人员三个层次的培训,深入开展“长青藤工程”,继续举办“企业大讲坛”和企业负责人培训班,每年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确保超过3000人次。三是以两化融合为抓手,转变生产方式。加快推广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大力推进重点行业两化的对接示范,引导企业应用信息化提升现代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企业的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2011年,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达到50%以上。四是以有效投入为关键,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细化目标,强化考核,狠抓落实,紧紧抓住招商选资和技术改造两个关键,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创设产业发展良性态势。2011年确保完成工业投入超245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投入70亿元。五是以循环节约为突破,推动和谐发展。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清洁生产,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严控科技含量低、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三废”治理能力弱的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面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ISO18000安全管理认证,实现环境、安全、效益三统一。2011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以上。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统筹各种资源,运用经济、法律和市场手段,推进和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合理布局区域经济,提高工业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切实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为推进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基本现代化新而努力。
- 上一篇:企职工生活区社会化治理方案
- 下一篇:领导在经济协会代表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