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局安全管理规划工作汇报

时间:2022-12-29 09:19:00

导语:质监局安全管理规划工作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质监局安全管理规划工作汇报

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发展,根据市委政府和省质监局“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在总结“十一五”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分析质量技术监督事业面临的形势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质监局的领导下,切实履行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安全监察三大职能,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质量兴市和品牌战略工作强力推进。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质量兴市活动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的决定》和《市知名品牌评价管理办法》,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区县政府、风景区和市发改委、市质监局等18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质量兴市和品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全市上下联动的组织推进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获得省质量管理奖17个,名牌产品44个,知名品牌产品149个,大大超出了“十一五”期间争创25个名牌产品的预期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

2.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市共有319家企业获得388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全面推行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制度,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广泛开展质量提升服务进万家活动,充分发挥生产许可的强制性作用,大力支持推广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能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十一五”期间,市级监督抽查1050组,批次合格率为93.73%,比“十五”期间提高0.73个百分点,高于“十一五”期间全省产品抽查合格率(89.34%)4.39个百分点。

3.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帮助省、市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完善标准体系,牵头、组织制定国家标准3项、省级地方标准41项,全市采标企业达39家43个产品,有40家企业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年6月,省政府授予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4月,我市国家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项目高分通过验收。2010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我市“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称号。毛峰、太平猴魁茶国家标准实物样完成研制并通过国家评审。

4.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毛峰茶、太平猴魁茶、贡菊和五城茶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县松萝茶和黟县“腊八豆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5.计量管理成效显著。通过开展培训、比对和计量标准考核等形式,提高了市县两级计量技术机构的检定能力,并协助省局对区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组织了统一的复查考核;积极推广和指导、帮助企业完善计量管理制度,配备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管理人员,建立健全测量管理体系;开展节能、节水和节材计量标准宣贯,对重点用能、用水单位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截止目前,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重点定量包装商品量的抽查合格率达到91%,强检计量标准受检率达到100%;商贸领域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医疗卫生领域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73%。

6.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提高。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所有执法人员必须经严格考试合格、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执法证方可参与行政执法,执法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职责。在执法中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年部分案卷使用说理式文书的基础上,年扩大到100%立案案件均使用说理式执法文书,并在区县局推广。在2010年省质监局组织的优秀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评选中,我局两个案卷分获二、三等奖。

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每季度按时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例会,认真落实安全监察工作。先后开展了起重机械和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单位专项整治、气瓶充装单位专项整治、小型锅炉专项整治、电梯起重机械安装维保市场整治等活动。通过专项行动和日常监察,进一步督促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认真做好“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工作。对全市2877台特种设备,根据设备类别、所处位置、危险性等情况分为A、B、C、D类分别进行管理。对列入B、C类目录特种设备全面巡查到位,对列入D类目录特种设备实行重点监控。各区县局(分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深入一线,深入特种设备使用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置。新增设备做到了100%及时办理使用登记。我局连续六年荣获市安全生产工作优秀单位。

8.执法打假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落实企业分类巡查制度,结合辖区打假责任制,建立产品质量源头监管责任制,将各项工作层层分解到部门、到人。制作了《执法打假责任制区域划分图》、《执法打假责任制组织机构图》,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打假体系。根据省局的统一部署,对家电下乡产品、食品、乳制品、建筑用建材产品、农资产品、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标识等进行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局的统一部署,设立了“12365”指挥中心,并成功地与国家质检总局“12365”投诉系统并网运行,同时派专人负责对全市的打假举报投诉工作指挥调度,督察督办。各区县局也加强了“12365”举报电话的管理,一个四级联动的举报投诉网络基本形成。

9.检验检测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年11月,建筑面积达3170㎡的市质检中心检测大楼投入使用;年12月,建筑面积达1100㎡的黟县局综合检测中心大楼投入使用;年10月,建筑面积达2084㎡的市特检中心大楼和建筑面积达1300㎡的歙县质检综合检测中心大楼投入使用。目前,区质检中心大楼已经封顶,、质检中心也已立项。“十一五”期间,全市系统检验检测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县区局,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技术机构“四无”(无人员、无设备、无资质、无收入)的状况,实行了市县区技术机构联盟联动,组建了基层工作站,投资近千万元更新了设备。目前市技术所已经拥有400余万元的大型检测仪器设备。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省局授权能够检验的产品有284个,参数有429项。市特检中心目前拥有工业X射线探伤机、磁粉探伤机等仪器设备60余台,取得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14大项检验资质。各区县局在省局的支持下,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具备了常规检验能力。

10.班子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历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都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对重大决策、年度考评、干部任免、人员调动、财务管理等重大事项实行集体研究,民主讨论,科学决策。狠抓党风廉政责任制的签订、分解、落实和考核,以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促进其他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积极倡导干部职工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鼓励参加省局与有关高校联合举办的学历教育活动,并对完成学业人员予以学费补贴,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文化知识水平。截止目前,全市质监系统45岁以下在职人员118人100%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84人取得本科学历,占71.2%,硕士研究生2名。每年都举办由全市质监系统所有公务员、稽查队员和各直属机构班子成员参加的春季学习培训班进行集中学习。

11.机关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了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各区县局(分局)、市局直属单位和科室主要负责人100%实行了轮岗交流,部分科室工作人员也进行了轮岗交流,基层局领导班子和各科室人员知识、年龄和能力结构配置更加合理。制定了《党内组织生活会制度》、《局长办公会议制度》、《学习制度》等76个制度,在全市系统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的良好工作局面。严格执行单位财务“一本帐”,银行支出“一个户”,资金审批“一支笔”要求。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提高财务收支透明度,努力构建和谐机关。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和《内部审计暂行办法》,先后对8位离任的基层单位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二)“十一五”期间形成的主要经验

“十一五”期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还积累了不少重要经验。

1.发挥政治优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质监工作全局。“十一五”期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履行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转变机关作风,全力打造“服务、平安、科技、和谐”等四型质监;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梳理行政审批项目,缩短审批时限;深入开展“三大服务”,出台保民生、保增长十条措施;组织开展了纪念小平同志视察周年座谈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食品安全法贯彻落实情况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促进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2.发挥职能优势,坚持把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质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上,主动介入、措施得力;在与党委政府关注的旅游工作上主动介入,以服务标准化助推旅游国际化,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5月获全国首个“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称号,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党组的充分肯定;在涉及安全监管的问题上,严格把关,行动迅速,很好地维护了群众和企业的利益,积累了丰富的产品质量监督、特种安全监察和食品安全监管等工作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假办案工作办法,当好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推进器”和“质量监控仪”。在履行职能、服务社会的同时,不断提高质监部门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3.发挥整体优势,坚持把建立完善的质监工作体系作为推进质监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垂直管理体制的作用,对全市质监系统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对全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项目建设实施统一布局,对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和食品质量管理等业务工作实现统一部署。积极为基层质监部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排除地方保护的干扰,积极推进打假治劣。以改革促发展,深化技术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组建了“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联盟”,实行了全市系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体现了质监工作的整体优势。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不足

1.基础仍然簿弱。在认识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律、研究质量技术监督发展战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方面还做的不够;基础设施、检验设备和执法装备仍然不足,技术机构特别是县级技术机构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十分欠缺,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高。

2.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队伍、公务员队伍、执法队伍、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专业技术水平、业务开拓能力、改革创新意识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3.质量管理和品牌战略总体水平不高。宏观质量工作缺少抓手,没有形成“大质量”机制。由于我市工业基础薄弱,申报产品终端产品不多,在全国有影响的产品大多数是农产品(如毛峰、太平猴魁),但农产品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使得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的愿望未能实现。

4.假冒伪劣产商品依然存在。在执法打假工作中,受地方保护主义、部门职能交叉、执法手段和装备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打假工作难度增大;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地方和领域执法不到位。

二、“十二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对质监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质监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随着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给质监部门实施服务标准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加大对旅游地区的支持扶持力度以及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市展开,市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将得以迅速拓展,将成为质监部门实施服务标准化、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二是随着京福高铁、黄杭高铁、皖赣铁路扩能改造等“三条高铁”全面建成,全市高速公路路网骨架搭建完成,以及机场顺利升级为国际机场。我市交通不便的瓶颈已基本打开,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条件更加便利。承接产业转移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围绕自主创新、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扩大工业规模,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加快提升工业的支撑作用。三是市独特的城市定位和发展要求,决定了发展必须努力闯出一条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但旅游长远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与经济短期自我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性与扩张经济总量的突破性的矛盾等,都是近期十分突出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和实施重要的技术标准,落实好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利用行政许可手段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四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和“两大安全”,人民群众对质量问题尤其是对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支持,更是压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和监督把关能力、技术保障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力,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三、“十二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线,全面开展“服务质监”、“平安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合成树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区、、质检中心建设;完成县、区局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和计量检测能力建设;完成市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卫生状况风险监测项目;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启动地方计量检定规程编制工作。到“十二五”末,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名牌产品30个,名牌产品10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组建2个以上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参与制订国家或行业标准4个、省级地方标准20项;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的采标率达到85%以上;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良好农业规范企业(GAP)3家以上;全市6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其中争创A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家;重要工农业产品监督抽查覆盖率达95%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验覆盖率达100%;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持证率达100%;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持证率达95%以上;强制性认证产品持证率达100%;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5项;定量包装商品尽含量的抽样合格率达到90%以上,强检计量标准受检率达到100%;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大中型企业测量管理体系基本完善,争取每年新增1-2家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事故结案率达到95%以上,万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低于国家规定。

(三)具体指标

1、固定资产指标

2、人才指标

3.科技指标:

4.业务指标:

5.建设指标

6.创建指标

公益活动践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

四、“十二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三大服务,进一步扩大“服务质监”的影响力

1、继续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深入贯彻《省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巩固和深化“质量兴市”工作成果。继续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实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立质量奖励制度;指导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之路;做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设备监理、产品防伪等职业资格管理的相关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继续推进名牌战略。积极关注中国名牌和名牌评价工作动向,努力让“制造”获得更大份额。探索建立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名牌评价机制,扩大名牌知名度,倾力打造“品牌”;积极开展名牌产品培育工作,制定名牌产品培育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积极指导、帮助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完善计量、标准、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3、深入推进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目标,巩固“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成果;围绕新型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完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与技术相互融合,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标准中;鼓励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打造整体品牌形象。结合我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在旅游服务业继续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强化企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4、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大对我市毛峰、太平猴魁、贡菊和五城茶干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督,健全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培育地理标志文化,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宣传,严厉打击假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行为;积极做好黟县腊八豆腐和松萝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

5、完善质量信用体系,加快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企业质量档案建设工作,加快建立以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在建设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实施分类监管的基础上,以信用等级监管、扶优治劣等手段配之信息技术手段,为社会营造质量信用环境,搭建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做好与社会信用体系衔接的准备工作。加强企业质量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逐步建立企业“质量诚信”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质量诚信”征信、授信制度。

6、加强计量工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障。强化法制计量。组织开展“诚信计量示范单位”评价活动,加强对食品、餐饮业、农资、加油机、医疗等计量专项督查;加大商品量计量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抽查机制;加大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市级监督抽查范围和抽查批次;加快推广C标志,争取每年新增1-2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取得计量保证能力合格证书;强化重点计量器具监督管理。推进科学计量。建立健全量值传递、溯源运行机制;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和计量检定、校准方法的研究应用,充分发挥社会计量资源的作用。完善工业计量。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适应生产经营需要的自主管理的计量工作自律机制;指导、帮助计量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完善计量管理制度,配备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管理人员;进一步开展节能、节水和节材计量标准宣贯,推广先进的能源计量检测和节能监测技术,鼓励企业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的节能、节水和节材计量管理和检测技术;对重点用能、用水单位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为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强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平安质监”的控制力

1、监督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一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全面落实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建立和实施“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二是严格生产许可,确保市场准入工作平稳有序。坚持准入标准,严格条件审查,严把食品企业市场准入关,加强获证企业的后续监管。三是结合实际,抓好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控工作的有机结合。以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品种,以非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为重点指标,把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不发生影响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四是按照分工,做好小作坊的整治和改造升级。按照市政府的职责分工,监督所有签订承诺书的小作坊持续符合基本卫生条件,建立原料进货、产品销售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对工商营业执照不全的食品加工者,通过帮扶引导、整改升级等手段,促其改善生产条件,达到食品生产小作坊基本卫生条件。

2、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以贯彻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为主线,全面推进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努力发挥生产许可证工作在落实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生产许可的强制性作用,大力支持推广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能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化有证企业监管,打击生产、销售无证产品的违法行为。

3、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突出重点,强化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以及质量问题突出产品的监督抽查,将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主要性能指标作为监督重点开展跟踪监督;不断细化和规范后处理工作程序,提高后处理工作的权威性;对质量问题严重、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质量信用低下的产品,采取新闻曝光、强制撤柜台、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措施,实施市场退出机制。

4、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一是落实安全责任制。落实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主体、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管、检验机构技术把关和地方政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的责任;二是充分发挥动态监管体系作用,做到特种设备及时登记、及时检验、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提高监管效能。三是有效开展对各区县局(分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市特检分院和相关企业的安全绩效评价,使有限的监管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与节约效能,促进特种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协调统一。四是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各环节的节能监管工作。

5、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一是落实《认证认可条例》的各项规定,针对当前认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反应强烈的问题,依法加大查处力度;组织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行政稽查工作;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农产品及食品认证有效性的专项监督检查。二是严格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行政执法工作,重点打击违反规定不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和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经强制性认证的产品及伪造和冒用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违法行为;规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三是加强对获证检测机构的监管,提高“二合一”评审的工作质量。立足于切实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技术保障能力,坚持强化监管与加大服务相结合,不断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以比对试验为主要手段,加强对检验机构的日常监管。重点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市级食品检验能力,确保食品检验工作科学、规范、高效。

6、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一是加大执法装备投入;完善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形成打假的长效机制;二是组织开展联合打假和专项打假活动。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建立联动协作办案的机制,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发挥好12365举报投诉系统的作用,加强地区之间、质监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打假信息交流。

(三)强化能力建设,努力提高“科技质监”的竞争力

1、全面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建立健全质监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加快质监科技创新,提高质监科技水平,形成开放、竞争、协作的新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总体水平接近省内先进水平。

2、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市、县质检中心办公、检测综合用房面积分别达到12000m2和2000m2以上,检测技术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与检验检测水平滞后的矛盾基本解决。市级检测机构能够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具备重点产品的全项目检测能力,关键项目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具备应对区域内产业领域开展常规检测项目的能力,具备大批量产品的定性和筛选检测能力,满足日常监管的检测需求。

3、继续推进技术机构改革发展。按照错位发展、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基本解决技术机构长期存在的机构重叠设置、项目重复建设、投资主体单一、管理理念陈旧、运行机制落后等问题,使我市技术机构向市场化、多元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为技术先进、人才集聚、管理科学、运转有效的市场主体,将技术机构“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做优”。同时积极争取技术机构的准确定位,探索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着力自身建设,切实提升“和谐质监”的软实力

1、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特别是要重点管理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加强对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鼓励机关干部到质监一线干事创业、服务发展。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执法规范、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行政执法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本着“用好现有人才,稳定骨干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全员聘用制,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因事设岗,提升检验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针对性地聘任中高级专业人才。

2、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质监工作的要求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制订和完善规范行政执法工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的制度建设,保障执法效能。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全系统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按照执法检查、审理决定和监督执行相分离的原则,完善行政执法案件办理体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企业、社会团体、新闻媒介等有关方面的监督,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质监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核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

3、加强文化建设。着力打造质监文化品牌,积极创造以人为本、和谐奋进、竞争合作的工作环境,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养成良好行为规范,促进形成文明和谐、奉献进取的价值取向。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培育和激发干部职工的团队精神。要依靠文化的力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和衷共济的质监队伍,真正达到“工作让党委政府放心,质量让人民群众满意,形象让社会各界认可”,树立人民质量卫士的良好行业形象。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注重考核结果应用。不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效能建设制度,以明察暗访为抓手,注重做好平常性的教育引导工作,把效能建设逐步向科室、股室延伸,严肃工作纪律,强化机关作风。切实加强对涉企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重点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设立“小金库”行为,失职渎职行为等。进一步加大财经纪律和制度建设的执行力度,扩大内审工作范围。要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全市系统公用经费支出、招待费同比继续下降5%。严格执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切实做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理财,努力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5、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做好以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及质量、计量、标准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普法教育,做好《行政许可法》、《食品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升级改造市局门户网站,完成区县局门户网站建设,设立满足需要的政务(事务)公开栏目,定期政务(事务)公开信息,打造一流的面向社会大众的质监宣传平台。建设办公自动化平台、质监业务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和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配合省局建设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专用网络。完善新闻宣传管理及运行制度,加强新闻宣传信息员队伍建设。继续在本级主流新闻媒体开设质监宣传栏目。

五、“十二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需攻关的重点项目和阶段目标

(一)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将完成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合成树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区、、质检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县区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和计量检测能力建设;完成黟县腊八豆腐生产工艺改进项目;完成市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卫生状况风险检测项目;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启动地方计量检定规程编制工作。

(二)阶段目标

1、2011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任务分解工作;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合成树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立项;区质检中心投入使用,、质检中心开工建设。

2、2013年,对“十二五”规划进行中期考查,各项工作达到“十二五”规划序时进度;对不足之处及时总结,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加以改进,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完成。

3、2015年,全面验收考核“十二五”规划中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六、保障措施

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是我市质监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监工作全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全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作用,制定切实有效措施,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人员的评价,应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限制。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机制,采取多种用人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努力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促进人才的竞争,优化队伍结构。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倡导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部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熟悉法律和业务,懂管理的公务员队伍;一支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行政执法队伍和一支熟悉现代高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质监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理清长期发展的思路,深入研究影响质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切实加强对质监事业发展宏观战略研究工作的领导,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促进质监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争取市政府和省质监局支持,加大对技术机构和执法装备的投入力度,集中财力建成一批重点项目。集中资金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检测项目,提高检验检测装备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将集中力量加大对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资金筹措力度,确保“十二五”期间建成投入使用。

(五)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质量振兴事业

大力加强与新闻媒体的配合,加强对质量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是宣传国家有关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质监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普及质量知识,通过开展“质量月”、“安全月”、“世界计量日”、“3·15”等特色宣传活动和以“12365”为载体的质量投诉咨询服务,在全社会形成“质量责任重于泰山”、“振兴质量人人有责”、“假冒伪劣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