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十二五规划发展工作汇报
时间:2022-12-29 09:09:00
导语:财政十二五规划发展工作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部分“十二五”财政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市财税系统坚持科学依法理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财政收入规模连续跨越,县域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一是财政总量实现倍增。“十一五”期间全市收入规模持续突破,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年全市收入突破20亿元,年达到30亿元,年再上40亿元台阶。年财政收入是年的3.5倍,“十一五”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5%。二是财政质量稳步提升。各级财政坚持扩大收入总量和优化收入结构并重,年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4.4%,较年提高6.5个百分点。县域财政质量提升,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三是县域财政竞相发展。年,歙县、区收入规模超5亿元,屯溪区、休宁县超4亿元。徽州区、祁门县、黟县财政实力全面增强。
二是财税系统主动服务大局,支持经济发展效果凸显。一是向上争取成效显著。五年来各地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积极向上开展争取工作,五年间累计对上争取各类资金88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4.2亿元,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1.25亿元,推动了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筹资融资成果丰硕。利用财政信用,累计融集资金超60亿元,重点支持了新安江沿伸段综合开发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对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三是扶持企业措施有力。全市9大园区五年累计投入33.36亿元,全市担保机构累计为企业提供资金担保69.7亿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等措施,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2.5亿元。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和骨干企业,五年投入6.03亿元。建立了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开展了央企合作对接。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财源体系。
三是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一是支出规模大幅提升。年全市财政支出达70.4亿元,是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5%,超过全省平均增幅水平。二是公共投入持续加大。立足于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薄弱环节,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年,教育累计投入28.55亿元,学有所教目标基本实现。医疗卫生支出16.79亿元,“看病难、看病贵”逐步缓解。社会保障投入39.23亿元,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大幅提高。累计投入5.01亿元建设廉租房6936套,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三是改革领域保障有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学龄儿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全面启动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城市社区卫生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重点自然灾害和应急财政保障机构建立,有效保障了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等各项应急支出需要。四是民生改善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市民生改善投入强度之大、数额之多前所未有。尤其是民生工程建设卓有成效,项目从初期18项增加到35项,年投入从年4亿元增加到年12.9亿元。累计投入31.8亿元,全市130万群众从中受益,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普遍提升。
四是强力扶持现代农业发展,财政支农惠农成果丰硕。一是“三农”投入明显加大。五年来,全市“三农”投入累计达63亿元,是“十五”的4.3倍,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二是强农惠农成果丰硕。五年投入3.5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投入4.5亿元,省政府批准总投资6.6亿元的区耿城现代综合开发区初见规模。立足农业防灾,实施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支付赔款2544万元,56.95万人次农户从中受益。三是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试点,五年来“一卡通”发放财政涉农补贴资金17.6亿元。全市投入6599万元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有效促进了农村教育健康发展。认真实施“四下乡、两换新”政策,累计兑现补贴资金1.57亿元,直接拉动消费10.59亿元。四是农村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全市投入10.3亿元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199个行政村实现公路“村村通”。投入1.47亿元解决了33.3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惠民工程强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全面改善。
五是科学理财观念全面树立,财税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一是制度创新步伐加快。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深入推进。试编了社会保障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公务卡结算改革、惠民直达工程等取得积极成效。立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继规范了公务员津贴补贴,兑现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单位绩效工资,启动了其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制度改革。连续六年调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市直离退休干部住房补贴全部兑现。二是财政监管日益加强。财政监督机制全面完善,会计管理监督整体提升,“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金财工程深入推进,形成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辐射所有单位的信息管理平台。三是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积极开展以“科学理财创先进、学习沈浩当先锋”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岗位大练兵、能力建设年、规范管理年、学习提升年活动,广大财税干部职工素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明显改进。
“十一五”财政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加快财源建设,提升保障水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始终把财源建设与服务大局有机结合,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努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主动理财,始终把财政服务与规范管理有机结合,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始终把科学继承与体制创新有机结合,努力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财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增收基础不够稳固。虽然近年财政收入发展速度较快,但行业贡献税收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财政增收主要依赖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二是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虽然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但财政支出主要依赖上级财政补助,自身可支配的可用财力有限;三是公共财政体制尚需健全。虽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科技等各项重点支出全面增长,但财政离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四是县域财政发展不够协调。虽然县域财政发展较快,但由于各地发展基础、发展定位的等差异,导致区域财政发展距离不断拉大。
第二部分“十二五”期间财政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从经济发展环境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服务业发展的加速期,投资项目拉动的关键期,经济加速转型的突破期,财政经济发展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
一是国内外经济好转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基本面没有变。“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保持稳定、连续的宏观政策基调,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速。《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拓宽了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将激发民营资本投资创业热潮。
二是区域发展战略的机遇。中部崛起战略纵深推进,国家对生态地区政策将更加倾斜。金融危机爆发促使产业转移进程提速,凭借我市“六张王牌”优势,既可接纳国内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也可承接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我市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和加强区域合作。我市多年来的持续投入,为实现“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发展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一定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率先发展。
三是服务业综合改革的机遇。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不仅意味着可以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更为重要是的将全面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财税的贡献率。
四是绿色产业兴起的机遇。后危机时代,全球将展开以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和工业革命。我市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方面具有发展优势。
从财税自身发展看,“十二五”我国将更加关注财税的调控职能,财税管理也将加速在现代管理层面上与国际接轨。
一是财税改革纵深推进将为财政发展注入新动力。“十二五”时期,中央将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上做出科学的税制安排。择机出台社会保障税,改革个人所得税制,研究开征遗产税,实施物业税或改革房产税,推动改革资源税改革。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将更加明晰,县级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基本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更加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例将逐步提高,地方理财的自主性将增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程加快,有利于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二是财政科学精细管理将为财政发展注入新动力。“十一五”时期财政的快速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实践所证明的科学有效财政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明确财政工作的方向;财政体制的完善、激励机制的建立、支出效能的转型、管理改革的深化,为财政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财税系统作风建设的推进,科学精细的管理,为财政事业发展赢得了合力。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财源结构调整压力明显。投资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和财政收入结构。我市近几年招商引资主要以房地产、旅游项目居多,工业项目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发展结构层次水平不高。近年财政增收主要依靠投资增长拉动,特别是对房地产行业投资拉动依赖较大。工业税源总量偏低,增长拉动不明显,经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全市投资较快增长,但投资结构有待优化,特别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性项目的投资不足,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少,社会投资跟进不够,从投资支撑到产业支撑的过渡还远未完成。
二是社会矛盾凸显压力明显。当前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迫切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体制、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差距、利益重组、观念嬗变等一系列因素,将带动社会结构和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变化,利益协调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增大,各级财政支出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三是公共服务需求压力明显。由于发展基础相对较差、财力有限,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科教文卫等方面投入不足,社会事业仍然薄弱。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离群众期望还有差距等问题都为财政资金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课题。
四是财政风险集聚压力明显。各地在体制转轨和建设过程中累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加速转型阶段是矛盾凸现时期,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压力进一步增加,危及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风险不容低估,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加剧,需要财政投入建立处理和防范机制。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失地、就业和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不断出现,不少方面都需要财政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十二五”时期主要财政收支预期目标
(一)“十二五”市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个战略目标,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以培植壮大财源为关键,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壮大财政综合实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全力打造发展财政、创新财政、活力财政、亲民财政、绩效财政、精细财政,持续提高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建成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撑。
(二)“十二五”市财政发展的主要目标:
——财政总量实现翻番。在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确保到2015年财政收入比年翻一番以上,总量达到100亿元。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到2015年,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税收收入比重和地方收入比重稳步提升。税收行业贡献的结构性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区域财政实力增强。到2015年,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市、县级财政发展更加协调,到“十二五”末,力争有4个区县进入财政收入10亿元行列。
——财政保障能力提升。到2015年,全市人均支出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要求,加快民生财政建设步伐,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基本住房、收入分配等保障机制城乡居民全覆盖。
(三)“十二五”市财政发展战略重点:
“十二五”财政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六大建设”,建立完善“六大机制”。一是深入推进发展财政建设,建立完善灵活有力的财源建设机制;二是深入推进活力财政建设,建立完善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三是深入推进民生财政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机制;四是深入推进创新财政建设,建立完善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五是深入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建立完善规范透明的财政管理机制;六是深入推进绩效财政建设,建立完善运转高效的财税服务机制。
第四部分“十二五”期间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财政发展目标任务,今后五年主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政策措施:
(一)致力于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注重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培育产业相结合,完善税收激励机制,加强多元投入,向上争资、对外引资和扩大投资并举,建立服务业引导资金、政府创业投资基金,整合发挥专项资金效益,完善企业担保体系,强化财政信用融资和集聚资本要素功能。突出重点,以先进科技支撑、龙头企业领衔、着力产业延伸、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努力把全市财源建设成为现实财源、后续财源与潜在财源全面发展、前后接续的新型财源体系。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推进基础财源建设工程。大力支持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特色林农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重点在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和提升农产品的高附加值上下功夫。
依托优势产业提升,推进骨干财源建设工程。大力支持和发展园区经济,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提升优势产业,重点支持打造机械电子、新型精细化工、农副产品精加工和茧丝绸服装四大百亿产业集群,促进全市规上企业、骨干企业集约化、高新化、生态化改造,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形成投入产出率和税收贡献较高的产业集群。
依托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兴财源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扩大服务业经济规模。做好旅游、文化、生态深度结合文章,打造旅游新型业态,推进皖南旅游示范区建设,加速旅游国际化步伐,加快培育税源新增长点。
依托区域合作发展,推进板块财源建设工程。合理区域经济总体布局,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区域资源,实行资源共用、项目共建、利益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外向型财源建设工程。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位置,准确把握新技术、新产业的变化方向,主动帮助企业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争取在新兴战略性行业涌现一批率先占据产业链高端的企业,支持更多企业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生产体系。
(二)致力于科学征管,不断壮大各级财政实力。
1.完善科学规范收入体系。根据国家税制改革总体部署,完善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稳步推进资源税、房产税等税制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研究实施物业税、环境税等税种的开征工作。着力加快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非税改革,清理整合非税项目,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科学规范的非税收入体系。
完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加强征管质量建设,健全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纳税人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岗责明晰、流程优化、信息通畅、运转协调,管理科学、监督有效,服务规范、征纳和谐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
完善税源精细控管体系。深化税源分析和纳税评估,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税源管理向精细转变,使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更加有效发挥。
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实行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应管尽管”。强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全面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统筹安排政府税收和非税收入。
(三)致力于民生改善,加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把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载体,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加速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区域间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大体平衡。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体系。重点是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围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同步发展特殊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快构建人民健康需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灾难的医疗救治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实施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筹资规模,不断增加保障项目、提高待遇水平,实现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是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是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力度,提升政法部门履职能力。强化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政府危机管理预警和运行机制,实现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重点是加大保障性安居房建设力度,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实现困难群众基本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重点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建立正常的工资收入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四)致力投入机制创新,推进“三农”现代化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创新财政支农投入引导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格局。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先建后补等多种手段,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为平台,引导和支持各地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范围。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支持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建设,加快农民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促进农民现代化。规范引导土地流转,探索进城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流转退出机制。支持农民就业培训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农民创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
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深化和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健全村内公益事业建设机制。科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统筹推进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动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完善为民服务全程制,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
(五)致力于管理创新,全面构建科学理财机制。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稳步推进政府预算公开。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提升财税库银联网使用效率,全面实现单位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支付。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完善协议和定点采购办法,推进电子政府采购,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继续发挥财政信用、国有资本功能,集聚和融集经济社会发展资金。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三农”投入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生态利益补偿试点。加快推进并实施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主动应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在功能区投入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等政策资金支持。
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市级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市级财政在市域范围内的财政职能,理顺市与非直管县、市辖区的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合理界定开发区的财政定位,发挥开发区作为区级经济发展重要载体作用。深化乡财县管改革,强化乡镇财政垂直管理,转变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发挥乡镇财政为民服务的职能作用。
(六)致力于科学规范,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绩效。
强化债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以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重点,理顺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制定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改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夯实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基础。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新债控制、存量化解、到期偿还等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度、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强化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以实现绩效预算为目标的科学、规范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继续完善财政法规制度体系,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新机制,实现财政监督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进一步完善财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财政违规违纪行为查处力度,促进依法行政。完善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加强会计业务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强化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强化财政管理内控体系建设。加强财政基层队伍和基础工作建设,推进财政法制建设,依法规范管理权限和程序,健全内部工作规程。强化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建设,探索构建财政干部职工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拓展财政文化内涵,大力培育具有财政特色的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努力塑造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财政精神,激发财政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动力和创造力。为“十二五”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 上一篇: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专题会讲话范文
- 下一篇:局长在双拥优抚动员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