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年度发展工作汇报

时间:2022-11-08 09:47:00

导语:市教育局年度发展工作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教育局年度发展工作汇报

一、我市教育的主要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推进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宏观政策和决策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市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不断理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各类教育运行机制,推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基础教育持续发展。一是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市级财政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年市本级投入教育经费8229万元,比上年增长10.24%,市区教育费附加征收1647万元,比上年增长13%。年市本级投入教育经费9752万元,按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新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05%,市区教育费附加征收2821万元,比上年增长71%。二是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三年,中央、省、市共投入资金3.17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改项目216个;776所农村中小学完成了远程教育一期工程建设;城区薄弱学校改造继续加强,马家嘴小学、下陆三中、十七中、团城山实验学校、鹿獐山学校、四中、五中、六中等16所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其中,普通高中新增校园面积21.7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基本上满足了城区市民对高中教育的需求。目前我市省级示范学校达4所,市级示范学校达40所,优质教育资源比例不断扩大。三是基本普及幼儿教育,规范了农村学前教育,规范了幼儿园常规教学管理,实施了教学实验准入制度。四是农村义务教育不断巩固和加强,年春季,我市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地区中小学春秋两季共有76万人次免除学杂费,减免金额8186.4万元,20.6万人次免教科书费,减免金额1184.6万元,3.2万人次获寄宿生生活补助,补助金额241.4万元,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有力保障。

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四年前,我市职业学校数量多、专业门类广、规模小、教学质量低、办学效益差,缺乏竞争力。为实现职业教育“办大、办强、办优”的发展目标,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重组的意见》,市教育局协同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将分属于不同部门和行业的14所职业学校整合为专业类别各有侧重的3所职业学校,整合后的3所学校迅速启动了建设,全市用于职业教育建设资金已达两个亿。年,黄石中等专业学校、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有8个专业被评为省部级骨干专业。今年我市中职学校招生达到1.4万人,比三年前增长83.4%,在校生达3.1万人,比三年前增长91.7%。中职与普高的招生比例也由年的3:7调整为今年的4.5:5.5,基本实现了普职比例的大体相当。我市中职教育重组事迹多次被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湖北日报》等媒体采访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还作出批示“黄石中职教育的经验值得推广”。

3、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市通过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将黄石高专与电大、教育学院、卫校合并升本,组建了黄石理工学院,办学规模达到1.4万人,比三年前增长53.7%;湖北师范学院四年前校园面积不到300亩,通过政府协调和自身发展,现在达到2000亩,而且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评估,成功申报了硕士点,办学内涵得到扩展,办学规模达到了1.3万人,比三年前增长了61.4%。年,我市高校增添新的力量,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升格成为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我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同类城市前列。

4、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我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重点补充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按“五独立”的要求对民办教育进行了清理,坚决取缔了“校中校”,规范了民办教育发展。目前,全市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到205所,比四年前增加109所;在校生48581人,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由四年前的1%增长到年的8.6%;固定资产达2.5亿元。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始终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以德养智,以智促德,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艺术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有色二中推行素质教育,平行分班的办学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全国推广。

1、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主线,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建立了4个青少年活动基地、115所家长学校、11所法制教育示范学校、30所德育特色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举行了学校“德育活动创新奖”评选活动,学校德育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德育活动日渐丰富。

2、深化了考试评价机制改革。我们建立了“四高一低”中考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了重点中学招生办法,将省重点黄石二中统招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有利于初中学校做到“四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通过建立高考教学评价与奖励机制,高中教育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为学校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具特色。

3、加强了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推进“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一项艺术特长、两项体育技能”的“2+1”项目建设工作。督促检查了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计划,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制定了学校卫生工作应急预案,加强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教育,加强了“三病”防治和艾滋病预防工作。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和教育艺术团,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发展迅速,基本普及了群众性的“班班有歌唱,人人唱好歌”活动,艺术教育成果显著。近年来,在全国中小学生“蒲公英”、“希望之星”和省“黄鹤美育节”比赛中,我市共获得特金奖9个、金奖18个,居全省前列。我市开展的“百名校长进军营”国防教育活动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

4、加强了教育教学研究。我市开发的地方教材《中小学安全教育》顺利通过了省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的评审。一大批课题成功立项,“幼儿园园本教研”课题研究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课题,“黄石地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与教育干预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研究”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国家级课题《中小学办学效益评价的研究》在全国部分城市研讨会上获一等奖。另外,一大批教师在各类教研比赛中获奖,近年来,我市教师在教学评优课活动中获省一等奖达86人次,在电教“四优”与“三新”比赛、自制教具比赛和实验教学论文比赛中获省一等奖达152人次,我市教师教科研实力和竞争力逐步增强。

5、加强了教育教学督导。重点实施了三个层面的目标管理,即县(市、区)政府的基础教育目标管理、县(市、区)教育局年度目标管理、学校年度目标管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教育“三个增长”、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发放、教师学历达标、教师医疗和失业保险、学校硬件和D级危房改造等主要指标,促进了县(市、区)教育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同时,建立了专项督导评价体系,对学校加强了教学、师德、安全工作的专项督导,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

6、推进了语言文字工作。由市政府牵头,市教育局具体组织了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迎评系列活动,年12月,省人大、省政府、省语委组成专家评估团对我市进行了检查,我市高质量、高水平地通过了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同时,我们加强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市广场路小学、中山小学、团城山实验学校被评为省级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

(三)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我们积极构建“阳光工程”体系,做到“五服务”,力争让群众放心,让社会满意。

1、实行了“阳光收费”政策。严格推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将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投诉电话等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让家长明白缴费,让学生明白上学。年,我们还在城区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启动了收费“一次清”试点工作,并且从年春季起,市三中、实验高中回归公办,两校新生入学按公办学校收费政策执行,城区学生上优质高中收费贵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2、采取了“阳光招生”措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期间,我们将学生的中考成绩、会考成绩、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计划、录取方式、录取结果全部在网上公开,免费查询,并进行网上答疑,保障了考生的合法权益,市民对此给予了积极响应和充分肯定。

3、建立了“阳光资助”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救助机制、以政府和学校共同投入的高中阶段教育救助机制、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的高等教育救助机制,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入学救助体系。为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了资助贫困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资助贫困生基金,三年来,先后减免贫困生费用3150余万元。妥善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城区15所定点公办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校,共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9223人。

4、实施了“阳光入学”行动。我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建立了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投诉举报和“备忘录”制度,加强了办学行为、教辅资料的管理,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建立了校园风险防范与转移机制,开展了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5、构建了“阳光政务”工程。作为全市政务公开示范试点单位,我们在一楼设有办事指南,每楼列有办事程序,每间办公室设有标识,方便了群众办事。我们还通过新闻媒体、新闻发言人、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局长接待日、“民情快车”、行风热线、教育简报和市局、县局、校长三级接访等方式,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让教育服务社会,让社会了解教育。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直积极探索有利于学校工作灵活的用人机制,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专业发展和生活待遇。

1、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年以来,我市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规范学校用人管理,实现了学校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同时,我们建立了与聘用制度相适应,能够体现教职工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的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了教师队伍培训。近年来,我市非常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业务提高工作,以专题、校本的方式先后集中培训中小学教师6.8万人次,仅年新课程改革,作为上岗资格培训,参加考试的教师就达2.2万人。目前,委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培养的三批研究生全部结业,城区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7.75%,市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达40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2人,享受省政府津贴的专家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湖北名师7人。

3、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近年来,我们把师德建设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先后制定了师德“六不准”行为规范,建立健全了师德档案制度,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年,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师德建设年”主题教育活动,新教师举行了入职宣誓仪式,对所有教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剖析教育。年,我们汇编了全市师德先进个人材料,免费发放给教师学习,为教师树立了身边的榜样。

4、建立了城市教师支教制度。年至今,我市开展了以城区与乡镇对口支援为主要形式的支教工作,先后选派了700多名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年龄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到大冶、阳新农村初中、小学支教。另外,我市还选派了8名干部、3名教师到新疆博乐市支教。在支教的同时,我们还多次组织由省市名师、特级教师、省市骨干教师、教研员组成的讲学团到农村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师徒结对、公开课、教学交流等多种形式,传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我市支教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支教援教经验在全省多次进行交流。

5、密切关注教师的待遇和身心健康。我市以矿建市,企业办的学校曾占了黄石城区学校的一半,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政策,采取整体接收的方式将大冶钢厂、黄石棉纺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十几家国有企业所属的50多所学校按属地关系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顺利分离,妥善解决了中央、省和市属国有企业(农场)2631名离退休人员的待遇问题。我们还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初步建立了教师身体和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制度。年教师节,市教育局向教师免费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园丁心港》,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二、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市教育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总体上说,是全市教育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现代化教育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不适应。一些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

1、公用经费有缺口。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核定的中小学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初中是180元/生、小学60元/生。我市经济条件较好的黄石港区初中48元/生、小学24元/生。大冶市、阳新县本地配套15元/生,省转移支付30元/生。

2、“普九”债务有待转移和化解。去年省政府组织专班,对我市的“普九”债务进行了审计和锁定工作,认定我市农村“普九”债务总额为4945万元,其中大冶市1310万元,阳新县3635万元;待认定“普九”债务总额为6999万元,其中大冶市1200万元,阳新县5799万元。

3、教育费附加征收虽然在逐年增长,但我市教育费附加实征数的增长低于“三税”总额的增长,且一直没有征收到位和足额用于教育,征收率为50%左右。大冶城市、阳新县的教育费附加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大部分平衡了财政预算。

4、学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学校建设压力大,尤其是中专学校二期工程建设资金困难;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生机比较低,普及任务繁重。

5、教师津贴没有到位。年工资改革后,市区和农村教师津贴没有兑现。

(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与教育公平不适应。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薄弱,条件还有待改善。城乡、区域、不同类型教育以及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教师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教师队伍与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有差距,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老龄化等问题制约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教师缺编问题比较严重,一是城区高中教师缺编。根据市政府“三年一核编”的文件精神,年是核编年,城区高中教师缺编274人。二是农村教师缺编和结构不合理。阳新县教师缺编3758人,大冶市教师缺编773人,且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全市有代课老师2956人,较多的是:阳新县2183人,大冶市252人,黄石港区293人,西塞山区85人,市直属学校107人。代课教师人数较多,加重了学校负担。

(四)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与人全面的发展要求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推进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社会和学校对推进素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变革需要深化,学生的负担仍然较重。

(五)学校内涵发展与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要求不适应。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从教意识还有待加强。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等方面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良好教育资源的供给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与要求不适应。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教育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违规收费、举办快慢班、中小学择校等行为的治理,还与群众的要求有差距,力度还需要加大。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工作总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十七届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突出五个方面的发展主题,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坚持教育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坚持教育的内涵发展。

今后五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各级政府以更大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

二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四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要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五是要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要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六是要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继续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

我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构建和谐教育为主题,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全市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2%;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67.3%。市教育局先后被授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全省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单位、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市政府目标管理一等奖,多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