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乡镇规划汇报3篇
时间:2022-07-29 10:43:00
导语:十二五乡镇规划汇报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谋划好这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镇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对编制工作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现自查总结如下:
一、切实做好编制基础性工作
为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成员的黄鹿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业务能力强,工作踏实的同志任办公室成员,并配备了电脑及办公桌椅等办公设施,最大限度地从硬件上保证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需要的数据收集,外出调研及参加会议等工作,经常由主要领导亲自安排联系和协调,同时在外出用车、差旅报销、手提电脑等方面给予了保障。
为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编制工作人员加强与县发改局等县级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实时进行工作对接,掌握工作重心,准确把握了编制原则及方向。
二、把握重点、顺利完成编制工作
首先是深入了解,透彻分析镇情。编制人员结合县志编纂工作收集的基础资料,并充分借助农业普查、经济普查、污染源普查等历史资料,做到了镇情了解透彻,认识深刻,并在深刻分析镇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坚持“特色农业立镇、休闲旅游兴镇”总体取向的编制思路,突出基础设施完备、城乡生活同质化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人员先后向村社干部、老干部、老党员、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场镇各单位负责人等进行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的调研活动,调研内容重点在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等方面,保证了项目编制的前瞻性和民生性。
第三是加强工作衔接。主动加强与编制主管部门县发改局的工作对接,加强与项目实施部门县建设、水务等各部门的工作对接,加强向编制督导部门县北片工作督导室的工作汇报。按时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写工作,并经县北片工作督导室的审定,已送呈县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我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体现了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认真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几个特点,必将对我镇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蓝图。
十二五教育规划汇报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镇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为我镇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镇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镇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和完善管理,我镇教育进一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育体系较为完整,教育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有待加强。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教育发展大局,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推动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港口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基本原则
大教育原则。树立大教育观,实现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并举、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目的,努力扩大和优化各类教育及社会教育资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港口教育与港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的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以人为本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素质教育观,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依法治教原则。树立现代学校观,强化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环境。
(三)发展目标
高质量普及幼儿教育,实现全镇幼儿教育布局合理、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办园体制,形成政府办园、社区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相结合的办园体制。2011年,建成省一级示范性公办中心幼儿园;2012年,全镇等级幼儿园达35%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小学保留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保持10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三年保留率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
办好职业教育。整合港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理工学校教学资源,探索与省、市院校联合办学途径,进一步拓展办学渠道,打造品牌专业,使职业教育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较高;建设出一批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示范学校。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学前教育,加大扶持民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的办园体制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新格局。研究制定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入园专项补贴制度。
建立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检测体系,落实管理职责;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幼儿教师队伍。推进优质幼儿园建设,办好公办示范性的省一级中心幼儿园。
(二)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利用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契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探索和逐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班化教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实现办学条件规范化。2013年,全镇中小学均达到市一级以上办学水平。2015年,全镇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达标率达到100%。
把中心小学办成我镇综合改革试验学校,将民主小学、群众小学、西街小学建设成为特色项目学校。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好一批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劳动实践场所。
2、继续实施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实施初中学校优质化工程,突出抓好初中办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加大两所初中的投入,实现初中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力争2013年将港口中学办成省一级学校。
3、妥善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结合《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办法》,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制定和完善非户籍学生入读公办学校的制度。
(三)办好职业教育,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合理调整专业设置。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大力扶持、规范民办教育
将民办教育作为我镇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鼓励学校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利用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结合我镇工业区分布以及学校生源结构情况,将办学规模偏小的学校逐步过渡为由政府主办、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的面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学校。
(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始终将青少年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体现德育内涵,切实加强学生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真正改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的现状。完善家长学校机构,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应有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切实加强教学工作。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推广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艺术、卫生工作。保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积极开展“三球、三棋、三节”活动,健全、完善校园艺术团体,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
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观念,大兴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之风,形成全镇教育教学科研优势,切实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大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构建绿色和谐校园,打造特色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六)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建立高水平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一批省内外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分别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进一步盘活教师资源,大力推进“四名工程”(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建设,坚定不移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实行教师培训及培训经费预算纳入常态化管理;将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培养拓展到幼儿园,打造一支“善管理、精教学”的骨干校长和教师队伍。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全体教师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思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新时期教师的良好形象。积极探索有效的师德建设网络和制度,将师德列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先选优、职务评聘、提职加薪的重要依据与聘用教师的必备条件。
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2015年,幼儿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达85%;小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达80%;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达98%;职业中学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达30%。小学、中学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分别为75%和15%;中小学骨干教师20%以上。
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学校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压缩非教学人员,提高专任教师比例,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切实落实全员聘用合同制。强化教师与学校领导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实施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扩大学校分配自主权,建立和完善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健全教师交流机制。制定《港口镇中小学行政、教师交流办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行优质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办学基础薄弱学校制度。同时建立学校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先进学校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制度,帮助学校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尽快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七)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2011年底,所有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2012年所有学校实现“班班通”,所有教学用室宽带接入。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全面实行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
依据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结合我镇实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镇各项教育制度、政策和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规范各种办学行为,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责任,切实做到各种教育行为有法可依。探索教育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正常秩序。全面实施“一校一章程”,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各项教育工作的管理、运作制度,形成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的良好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教育财政性拨款切实做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切实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健全学校经费管理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办学校经费收支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的监测、审计、评估和奖惩制度。学校所有符合政策的收费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返还,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任何单位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抵顶财政预算内拨款。
(二)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大力倡导“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高度负责,无私奉献;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创优争先,增光添彩”的五种精神,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的年龄、学历、知识与专业结构,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建立符合港口教育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校长管理体制,促进校长不断地自我完善,培养和造就一支精通教育、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
十二五农业规划报告
一、“十一五”期间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突出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市场波动、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极不平常的成就,顺利实现了“十一五”预期目标。
——五年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显著增长。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4.1%。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达到34.8亿元、3.2亿元、18.8亿元、2.8亿元,年均增长11.2%、8.2%、8.6%、12.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401元,年均增长14.15%,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五年高产攻关,粮食蔬菜总量扩张。认真实施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高产创建路子。粮食总产量86.5万吨,较“十五”末增加21.8万吨,年均增长5.9%;粮经作物面积比例达到3:1,实现了五年连创新高。全县蔬菜播种面积49.6万亩,比2005年扩大20.5%,蔬菜总产由2005年的84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104.7万吨,年均增长4.4%。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60多万亩。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逐年扩大,比2005年增长2倍以上。
——五年项目攻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新增灌溉面积17.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7.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34万亩,改善防洪面积67.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田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现代农业小麦产业区16万亩。项目建设为粮食生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品牌创建,龙头企业突飞猛进。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137个,农产品商标注册达到11个,认证绿色食品达到4个,实现零的突破。全县2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实现营销收入10.9亿元,实现利润9274.7万元。全县500万元以上木材加工企业48家、柳编加工企业36家,其中入驻工业园区企业就达11家。
——五年增添装备,农机作业能力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已突破100万千瓦,拖拉机总数达到24924台,拖拉机配套机具达到54592台(部),农机原值达5.6亿元以上,农机作业创收年保持在6.5亿元左右。机耕率、小麦、水稻机收率达到98%,小麦、玉米机播率分别为85%、40%,三大作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80%。
——五年政策惠农,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在巩固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了种粮直补、农资综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猪大县奖励等惠农政策,五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在7亿元以上。农村土地流转、为民、农村“三资”管理、农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五年农业科技推广,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全区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氮肥后移、小麦一喷三防、大豆合理密植、蔬菜设施生产、地膜覆盖种植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五年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职能,转变了服务方式,扩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市场信息、产品加工等多方面的服务质量。
——五年农业法规贯彻,农业执法规范有效。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承包法》、《农机管理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教育和有效贯彻落实,农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有力推进,发展环境较大改善,执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工作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
二、机遇和挑战
1、有利因素
一是中央省市高度重视,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确立的“三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方针是三农发展的最大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等重大战略是三农发展的最好机遇。中央连续8年出台了关于“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不断强化“三农”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省委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重中之重”要求,在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特别是今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各级尤其是县级党委、政府抓“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是农产品刚性需求增长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步伐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为扩大生产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三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将为三农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机遇。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平台,统筹城乡、以工补农的能力大大增强。2010年我省GDP12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超过2000亿元,工业化、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基本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实力。
四是全县农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一五”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粮食生产走上了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产增效的新路子;养殖业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的新路径;产业化发展迈入了做大规模、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新阶段。
五是发展有了坚实基础,外围环境不断改善。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工作、统筹城乡空前重视,县直各部门支持配合“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前所未有,制约“三农”发展的交通、水利等瓶颈正在逐步破解,农口各系统与省市主管部门的关系衔接更加紧密,对我县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是我们抓好“十二五”开局“三农”工作的重要条件。
2、不利因素
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经营体系机制不健全,主要指标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差距较大等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城乡统筹发展仍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农”现代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是加快发展的压力大。我县主要农作物单产、农民收入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进入“十二五”,我县农业要加快发展,其他县市也在加快发展。要赶上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我们的步子必须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同时,连续多年的丰产丰收,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面临的各种深层次困难和问题较多,在这种形式下,奋力赶超,实现加快发展的压力较大。
二是转型发展的难度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装备,强化科技支撑。而我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转化率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机制体制不健全等制约,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实现农业转型发展,需要下更大力气。
三是持续发展的压力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异常天气频率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四是自然灾害异常多发重发。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的趋势,使农业生产面临更多的不稳定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影响。
三、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效益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深化结构调整,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板块推进,集群发展原则。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形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知名度。
——坚持依靠科技,集约经营原则。大力推广种植业高产创建、水产业规模养殖、蔬菜设施栽培等先进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
——坚持龙头带动,产销互动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起稳定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条。
——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原则。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建立起“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新、富民有强镇”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良好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四、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经营产业化为重点,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实施板块推动,发展区域经济;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着力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积极发展旅游农业,走现代化外向型农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提升阜南农业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2015年目标: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45元,年均增长1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以上,达到100万吨,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35公斤。
——蔬菜设施栽培稳步提升。2015年蔬菜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13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
——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升。培育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1亿元以上的5家,5000万元以上的6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7.5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有目前25%提高到35%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
——农产品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到2015年建立较完善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流通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无公害蔬菜达到80%以上,农产品标识率50%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农户覆盖率25%以上,形成县乡村三级完整的农民合作组织体系。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通过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结合地方投入和社会其他投入,基本农田将建成标准粮田,地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耕地基本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抗灾防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比重达到均衡稳定,科技创新优势作用明显。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通过新技术的推广、革新及政府的不断投入,建立起公益性农技体系、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资经销者等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环农业服务体系。
2、2020年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步入小康生活。农业生产达到区域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市场体系、保障支持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部建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核心,着力抓好两化,推进三大战略,实现五大突破,建设五大优势产业带。
——围绕一个核心。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提升阜南农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抓好两化。围绕粮菜主导产业,着力抓好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经营产业化。
——推进三大战略。一是提质增效战略,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和蔬菜设施栽培工程,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方向,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构建跨区域、大范围、集约化支柱产业,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不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龙头带动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外抓招商引资,内抓改造提升,拓展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健全组织链、强化服务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三是占领市场战略,以市场为核心,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为手段,以名优产品营销为重点,着力抓好产品推介和产销衔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精品战略,努力提高阜南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实现五大突破。一是粮食单产实现新突破,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为结构调整腾出更大空间。二是蔬菜效益实现新突破,通过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效益。三是水产养殖规模实现新突破,围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转变养殖方式,促进水产业规模扩张。四是农产品加工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粮油、蔬菜、杞柳、杨树和肉蛋制品精深加工和净菜加工包装,努力构建农产品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产业格局。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新突破,按照“生态、绿色、安全”要求,突出源头治理、标准生产、质量检测、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建设五大优势产业带。一是依托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力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小麦-水稻、小麦-大豆栽培技术,建设南部优质水稻产业带、中北部小麦产业带和高产玉米产业带;二是依托设施蔬菜项目,以会龙、赵集、鹿城、王店、公桥为重点,建设西北部优质蔬菜产业带;三是依托沿淮河、洪河、陶子河、谷河等低洼地,以黄岗、郜台、张寨、曹集、老观等乡镇为中心,建立杞柳种植带,形成柳编加工、生产、营销的集散地。四是依托老淮河、老洪河、陶子河、谷河和低洼地开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建立网箱养鱼和特种水产养殖带
五、发展重点
1、粮食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机遇,以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按照“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完善政策、增加投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创新机制、提高收益”的要求,继续强化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稳定粮食面积,主攻单产,全面推行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加大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力度,抓好重大粮食工程项目建设,加大优质高产良种推广力度,注入科技,良种良法配套,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粮食生产优质化、产业化经营,做强粮食产业,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再做新的贡献。
发展目标:通过抓重点产区、重点作物和重点增产技术,着力提高单产,努力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到2015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3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00万吨,粮食单产、总产年均分别增长3%以上。水稻、小麦、玉米优质率分别达到70%以上,核心示范区优质粮食生产订单力争达80%以上。
发展重点:要大力推广优质、抗病、高产粮食品种,进一步提高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加快优质粮食发展步伐。要加大超级稻品种的推广力度,力争超级稻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要抓好以杂交玉米为主的旱粮生产,优化粮食品类结构,提高低洼地产出率,增加粮食总产。扶持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增值增效;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要把粮食高产创建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的中心工作来抓,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在内涵增长上下功夫,扎实推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200万亩优质粮食标准化基地建设,其中: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基地120万亩、优质稻米标准化基地30万亩、优质玉米标准化基地50万亩。
2、蔬菜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蔬菜面积达50万亩,蔬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培育商品菜品牌6个,商品菜交易量达到120万吨,交易额突破10亿元。
发展重点:建立反季节商品蔬菜基地。以会龙,赵集、鹿城、王店、新村、柴集为代表的西部蔬菜生产区为重点,兴建反季节商品蔬菜基地40万亩。重点发展辣椒、芦蒿、毛豆、西瓜、甜瓜、马铃薯、大葱、食用菌等。建立地方名优特蔬菜基地。开发地方名优产品,如田集萝卜、鹿城旱藕、王店和王家坝大葱、王家坝毛豆、赵集西瓜和甜瓜,到2015年全县新增地方名优蔬菜种植基地2万亩。建立加工菜基地。以会龙、赵集为中心建立保鲜菜基地l0万亩。以赵集、柳沟、田集、鹿城、阜东园艺场为重点建立1万亩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3、水产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总产量达1.74万吨,年均递增5%。名优特水产养殖达到6000亩以上,“三网”养鱼达到4000亩,水产品优质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发展重点:大力实施渔业致富工程,调整渔业区域布局,建立名特优稀水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增加渔业投入,加快数量型渔业向效益型渔业的转变;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的认证,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4、休闲农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把县城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购物、商务、会展、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旅游名星城镇,建成黄巢公园及周边文化旅游区、淮河公园风景区、王家坝“沿淮风情”生态旅游区三个国家3A级风景区,旅游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
发展重点:挖掘“人文阜南”旅游农业。整合全县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探索阜南传统戏曲、歌舞、杂技等地方文化的独特魄力,树立“人文阜南”的旅游整体形象。重点加大王店孜五岳庙、焦陂古镇、民俗文化村、吕蒙故居陈列馆、阜南历史文物陈列馆等的建设或改造力度;加大贺胜台遗址、阮城遗址、七星桥遗址、田集古镇及东岳遗址、小润河新石器时代遗址、谷河中游永店孜遗址、公立桥、中岗清真寺等的开发修复和保护力度。打造“生态阜南”旅游农业。以素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大闸为主景点,建设蒙洼大桥看落日景点、保庄圩文明小区景点、蒙堤百亩鱼塘垂钓中心、邢郢古居民风景点、沿淮民情风俗园、蒙马河林业旅游休闲度假区、王家坝特色餐饮住宿服务中心、王家坝展馆等,突出沿淮河风情游;实施万亩造林工程,培育千亩连片荷塘,万亩无公害毛豆基地,万头牛、羊家畜养殖场,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王家坝农业旅游生态园,突出农业、湿地和林业生态游。到2015年把县城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购物、商务、会展、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旅游名星城镇,全县建成南北中三个国家3A级风景区。
5、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1亿元以上的5家,5000万元以上的6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5个,创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主要农产品加工率由目前的25%左右提高到35%以上,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由5%提高到15%以上。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7.5亿元,销售收入16亿元,利润2.4亿元,上缴税收1.28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建立原料基地45万亩,带动农户11万户。
发展重点:建立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阜南(黄岗)柳编集团,大亚、沪千板材加工,双鹿、天食面业加工,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禽精深加工业。以猛牛食品、郜台板鸭、王家坝板鸭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我县丰富的畜禽资源为依托,重点抓好肉类加工,发展蛋类加工。大力发展肉鸡、肉鸭规模化养殖小区。重点扶持郜台板鸭厂、蒙洼板鸭厂,阜蒙板鸭厂争创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个。
六、重点工程
1、粮食单产提高工程
按照“良种引路,良法跟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思路,突出抓好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作物,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重点建设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核心优势区。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小麦核心区。选择12个乡镇建立小麦核心区30万亩。稳定种植面积,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灌排沟渠,落实关键技术,强化“四防”(即防倒伏、防冻害、防病虫、防早衰),提高播种质量,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措施,增加单产和总产。
玉米核心区。选择12个重点乡镇,建立玉米核心区35万亩。进一步加大玉米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增加玉米密度,提升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玉米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技术,提升玉米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玉米稳产高产。优化品种结构,以发展籽粒玉米生产为重点,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适度发展鲜食玉米。
水稻核心区。选择7个重点乡镇建立水稻核心区10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普及水稻生产机械化,大力推广轻简栽培、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提高产量水平,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
大豆核心区。选择2个重点乡镇建立大豆核心区2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普及大豆生产机械化,大力推广轻简栽培、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促进大豆生产能力提升。
推广增粮关键技术。积极推广粮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2015年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小麦种子“三田”建设,实施小麦良种统繁统供,2015年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土壤有机质每年提升0.1—0.2个百分点。加快实施旱作节水示范工程,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新增4.8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农田水利骨干工程、中低产田改造、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农机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8亿斤。
2、蔬菜设施栽培工程
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栽培设施化、管理标准化”思路,以会龙、赵集、鹿城、公桥、王店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引导蔬菜产业向现代化、设施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扩大设施蔬菜规模。积极实施“30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在规模基地乡镇建设一批万亩集中连片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15年设施蔬菜发展到30万亩。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重点乡镇各建1个占地200亩的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设施蔬菜标准示范园,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辐射带动全县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建立种苗繁育体系。推广专业化、标准化育苗技术,推行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种苗繁育体系,确保种苗生产和供应,2015年建成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2个、专业化育苗站点30个。
3、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工程
按照“大(大规模)、高(高水平)、外(外向型)、强(强带动)”要求,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形成农产品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产业格局。
构建六大企业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着力构建八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一是以安徽百事嘉食品有限公司、双鹿面粉、天食面业、家乐园面业等为重点的小麦加集群。二是以阜南县亿丰粮油有限公司、阜荣精米加工有限公司、阜南县俊成精米有限公司为重点的水稻加工集群。三是以郜台板鸭厂、蒙洼板鸭厂,阜蒙板鸭厂、阜玉蛋制品有限公司、阜南禽业协会为重点的水禽和禽蛋加工集群。四是以大亚、沪千为重点的板材加工集群。五是以黄岗为中心的规模化柳编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集群。六是以阜南县健生源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阜南县鸿图蔬菜保鲜有限公司为重点的蔬菜加工集群。
做大加工企业规模。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做大企业规模。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国内500强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吸引境外各类资金,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工商企业和冷藏、保鲜、运输等组织改造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加速本地企业升级膨胀;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创建企业园区,打造企业龙头航母;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向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加快形成集群式、园区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产品精深开发。小麦加工方面,加快开发营养强化粉、饼干面包粉等专用面粉;积极开发面包、饼干、水饺、包子等方便面食产品;加快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麦胚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水稻加工方面,加快开发精米、富硒米、红米;蔬菜加工方面,加快开发NFC果蔬汁、辣椒油、速冻、保鲜和新型脱水蔬产品。杞柳加工方面,重点开发柳编、藤编、木编及混编制品。杨树加工方面,重点开发中高密度板、滚筒板等新产品。
健全物流配送体系。以蔬菜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建设,重点建设会龙产业功能区蔬菜储藏企业群,加快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上市,2015年蔬菜储藏能力达到10万吨。以粮食为重点,加强大宗农产品加工物流能力建设,重点建设鹿城、田集、张寨等粮食储备中心。积极组建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瞄准大型超市,开展农产品直产直销,减少流通环节,确保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和质量安全;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建立名优农产品经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瞄准本地团体客户,建立长期稳定配送业务,有效推动阜南农产品进入超市、进入大城市、进入国际市场。
加快批发市场建设。加快黄岗柳编市场、会龙蔬菜批发市场、阜南县物流大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信息、质量检测、冷链运输、保鲜仓储等基础设施。2015年建成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年交易额20亿元。
4、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检验检测为手段,加快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打造“从农田到市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参照国际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配套的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农业监测、农产品评价“三个体系”,加快制修订粮果畜菜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模式,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整县推进战略,加快形成覆盖产地和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县完成1个县级检验检测中心、10个乡镇检验检测站建设、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及10个大型超市检测室建设,指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地质量安全检测点。
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产地环境整县评估,建立产地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杜绝违禁农(兽)药销售使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指导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标准化生产,健全生产记录档案,推行产品包装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十二五”全县新增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5个。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积极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行产地“七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进货、统一生产记录、统一产地抽检、统一产地证明、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出具安全有效证件,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推行批发市场“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入市验证备案、统一无证抽检登记、统一规范结算凭证、统一签发合格证,严格执行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退市处理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年开展例行监测3次以上,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5、农业信息化提速工程
按照“多模式、广覆盖、重服务、求实效”要求,以先进、适用、安全、可靠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农业专家系统应用为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益。
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水利、气象等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知识库开发应用为重点,开发建立农作物生产、水产品生产、土壤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教文献信息等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建立起直接面向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农业专家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形成联结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农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三农”。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开发建设三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即农业决策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全方位提供农业资源信息、科技信息、生产经营信息、政策决策信息,建立健全农业动态监测和农业预警系统。
开展信息服务示范。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化服务示范站点,开展多层次、多类型信息服务,推动全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到2015年,建成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站3个、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站29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示范点100个。
6、农民合作社推进工程
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作用,实施示范合作社建设项目,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水平,规范发展,使其成为农产品销售窗口、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农民互助合作脱贫致富桥梁。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发为依托,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强化示范引导,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5年全县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社员总户数达到10万户,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1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00个、“四有”合作社达到200个,基层合作社覆盖率达到60%。
提升合作社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合作社组建咨询、典型培育、政策落实、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强化合作社服务指导,引导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关系,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201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总额10亿元,完成利税05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亿元。
7、休闲农业示范工程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积极发展以新农村展示、生态观光、度假休闲、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等为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建设黄巢公园及周边文化旅游区、淮河公园风景区、王家坝“沿淮风情”生态旅游区三个国家3A级风景区。
七、保障措施
“十二五”是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加快提升阜南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各级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务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巩固农业大县地位
——发展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抓住我县被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机遇,实施35万亩玉米振兴计划和10万亩水稻提升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推广优质、抗病、高产粮食品种,提高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推进粮食生产优质化、产业化经营。十二五期间,建立沿省道两侧的100万亩中北部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沿洪淮河及蒙洼蓄洪区的南部20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30万亩,粮食总产达100万吨,水稻、小麦、玉米优质率均达到70%以上。
——发展渔业生产,促进洪河、润河、界南河等内河及沟塘水面资源增值,提高养殖水体利用率。
——发展特色种植,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以特色、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依托,配以建立辣椒、瓜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扩大深冬菜、时差菜、精特菜种植面积,沿西部乡镇建立5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抓好王家坝毛豆、方集花生、田集萝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培育商品菜品牌6个。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在赵集、田集等中部乡镇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食用菌生产格局。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品牌,推进科技创新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壮大阜南柳编集团、泸千、大亚、双鹿、天食面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特色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1亿元以上的5家。以百事嘉食品、郜台板鸭、王家坝板鸭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抓好肉类、蛋类深加工。以会龙辣椒、田集食用菌等为重点,推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5个,创省级名牌3个,主要农产品加工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35%以上。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吧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措施,支持并扶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基层干部等牵头创办协会及各类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建设A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
——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投放品综合整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三项制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农资市场。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
——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的装备水平。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普及。建立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片。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引导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走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道路。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乡村基层农机服务网络。优化农机资源,培育扶持农机大户。积极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到“十二五”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5万千瓦,农机化率达85%。
——推广应用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农以及科技入户、科普惠农、农业良种工程,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节水节肥、无污染等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实施示范化工程,建成县级农业产业区3个以上,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0个以上,科技示范户10000户以上。
(三)健全和强化支农保护体系,提高农业发展的保障水平
——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吸附和杠杆作用,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筛选如柳编产业、蔬菜及食用菌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辐射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技改扩产支持、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等方式进行扶持。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低洼地治理力度,推进节制闸、排灌站、排涝站、抽水站等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推广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新筑老站灌区防渗渠18万米;更新改造6座中型节制闸、110座小型节制闸,更新维修4座橡胶坝;新建7座排涝站、68座抽水站,新打机井1673眼,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6.3万亩。
——优化农村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引导科研单位和社会力量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代耕代管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经营、动物诊疗等服务。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规范动物卫生行政许可,完善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报检制度和卫生监督机制。到2015年,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20%。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强农机农技培训、农技推广,推广农技人员联企业、联基地、联大户制度,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劳务输出体系建设,加快就业培训和就业市场建设,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农业信息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在完善县乡两级信息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向村级、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延伸,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内外交流,定期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博览会、广交会等,扩大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
- 上一篇:邮政系统五五发展措施
- 下一篇:全市教育工作会总结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