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科技平台的汇报

时间:2022-06-03 04:16:00

导语:构建公共科技平台的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公共科技平台的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以市场需求为纽带、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搭建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从年开始,在原有创建企业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区创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要求,有计划地启动了公共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三类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已建设的覆盖区域广、真正具备较强服务功能的三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分别是: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这三大平台已在技术研发、成果转移、人才引进、信息咨询等方面对我市的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

1、研究院

大学研究院自年成立以来,已组建汽摩配研究所(玉环)、机电研究所(路桥)、光电与信息研究所(水晶光电)、工业设计研究所、电气与控制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研究院紧密结合产业的实际,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为主线,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高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为载体,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服务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继《汽车零部件多功能模块式力学试验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立项后,年研究院又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重点科技中介机构。这标志着研究院的科技服务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研究院、浙大研究生院分院两院基建项目先期建设的研究院科研实验2#楼建筑总面积约为15816平方米,投资总额达到3766万元。目前已完成桩基工程,现在正在进行工程招标。

目前研究院承担建设4个平台:国家商务部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分中心,省缝制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其中研究院为主承担建设的2个平台(省缝制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于年12月通过省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立项。年,研究院积极与学院、浙大亚太休闲中心合作申报省休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同时联合缝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省缝制设备产业联盟,并与创新平台形成良性互动。

2、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中心成立于年月,是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目的是通过共建平台、项目合作等,使得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更加高效地与企业协调对接,提升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今年3月,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的中科院中心大楼奠基。

二年多来的运行,中心正逐步形成中心本部的组织、联系、协调机构和各独立运行的专业中心的运行机制。已经建成并运行三个专业中心:中科志联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中心)、市中科同创手性技术工程中心(中科院成都有机公司中心)、中科科源数字化设备研发有限公司(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先进制造所中心),六个企业联合实验室或研发公司:中科飞跃数控系统有限公司(计算所与飞跃集团合作成立)、成都有机公司华海药业联合实验室、成都有机公司海翔药业联合实验室、微生物所银象公司联合实验室、微生物所海正集团联合实验室、上海硅酸盐所定向反光材料公司联合实验室,一个股份公司: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心参与玉环县联合研究院建设、在该院设立了办事处,计算所中心也在该院设有工作站。中科改性工程塑料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理化所中心)已通过市工商局名称核准,成都有机公司与学院的联合实验室已开始建设。

3、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

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根据省教育厅与市政府于年月签订的全面合作协议而成立。中心代表所有省属高校,目前的主要职能是为省属高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牵线搭桥:一是收集整理省属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推介,促进成果的产业化;二是收集整理企业的技术难题,向高校,寻找专家解决,促成项目合作和科研平台建设;三是组织科技对接活动,促进省属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年月,省教育厅选派4名工作人员入驻中心(3名博士和1名硕士),分别来自工业大学、科技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和宁波大学。中心现设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办公面积约80平方米。到目前为止,省属高校与地区企业延续和新签的项目共有121个,合作经费达1523.75万元,在谈转让和合作的专利已达20项,其中已落实的有10项,经费达160多万元。

中心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对接活动,参与筹划和组织玉环县“博士/教授玉环服务季”、玉环县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组织了浙工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团来开展双服务活动并创建路桥创新创业园,目前已有22家企业入选为首批创新创业园实践基地,第一批13名优秀本科生已进入园区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今年7月份组织了市经济开发区企业与省高校产学研对接会,开发区共60多家企业参会。共有15家企业与11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30个项目合作协议。

二、主要做法

我们在公共平台建设中采用了依据财力、突出重点、稳步发展、务求实效的平台建设思路,尽管困难多一点、起步慢一点,但在各方面及平台自身的努力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是整合科技资源创建平台,促进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益的提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提出了“当前科技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搭建若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市区(县)两级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有效整合资金、人才、设备、信息等科技资源。充分调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科技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把节约和整合资源放到重要位置,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把集约建设、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贯穿到平台建设的始终,避免铺摊子、搭架子。二是坚持相对集中、分级建设的原则,整合全市的力量建设覆盖全市、惠及全市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存量资源,统筹新增资源,推进科技资源的共享服务。现在研究院的汽摩配研究所、机电研究所就分别设在玉环、路桥,光电信息研究所是与水晶光电有限公司共同设立。

二是围绕特色产业搭建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针对县市区的区域性技术需求和跨地区的产业集群的技术需求,围绕汽摩配、医药化工、塑料模具、服装机械、船舶制造等区域特色产业,我们着力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和行业创新平台。将区域内现有平台的优势资源串接起来,形成跨地方的创新支撑平台,服务于整个区域。目前,已建有椒江和临海船舶制造创新平台、临海眼镜创新平台、温岭泵与电机创新平台、温岭皮革制鞋创新平台、仙居热带水果加工创新平台等各类大小规模区域创新平台42个(含省市区创中心);建立了省缝制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温岭泵及电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3个省级创新服务平台及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分平台,实施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项目,对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技术引领,全面推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高度重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趋势,大力提升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各平台在汽摩部件、光电、医药化工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了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如研究院和企业合作的汽车高效轻量化等速万向节传动轴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机器人焊接集控流水线、高效节能环保非晶合金变压器研发及产业化等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项目。研究院光电与信息研究所关于微投影光机模组及其核心光学元件PBS的新技术研发已进入产品工程样机阶段,水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已为此组建新子公司,完成新产品的产业化准备,预计投产后将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海正集团合作进行聚乳酸规模产业化项目,列入中科院和地方合作的重大创新项目(全省仅2项)。飞跃中科计划五年内,研发投产50种以上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服装机械控制系统,建设成为国家服装机械控制系统工程实验室。中科同创与海翔药业共同开展的阿利克仑的创新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与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的阿托伐他汀及罗素伐他汀的创新共法不对称合成及工业制备技术开发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创新平台建设中,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智力是第一驱动力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和人才本土化战略。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加强平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使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发挥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为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源动力。研究院3年共录取31名“大学研究院定向脱产全日制研究生”。目前研究院共有在院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近40名,分布在各研究所,形成较强的研发力量,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专业人才储备。研究院于年底设立“大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3名博士后工作人员已经进站开展工作,这也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探索了一条新路径。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华东船舶设计院)与武汉理工大学、杭州交通职业教育学院合作,共同开办了船舶工程专业专升本教学班,本地船舶从业人员40人报名进修。

五是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机制,促进创新平台的全面发展。各平台实行“政府主导、院校支撑、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将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今后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方向,制订促进平台建设的配套政策,把有限的人力、财力和设备集中用于重点行业、专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创新要素的作用。近几年,市科技局改变以往经费安排方式,加大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市科技经费除了上级项目经费配套以外,重点用于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坚持创新、合作、发展的方向,把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以市场需求为纽带、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搭建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平台建设。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自负盈亏的运营机制,培育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平台良性发展。如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科科源数字化设备研发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分公司实现了公司化动作,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三、主要成效

一是平台数量不断增加,机构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公共创新平台的数量由无到有,增加到3家,区域创新平台和行业创新平台每年都新增2-3家,稳步发展。今年申报了二家省级科技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省原料药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休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织省长三角军民两用技术推广转化研究院、玉环县绿之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申报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海洋药物与海洋渔业”区创服务平台正在筹备中。

已建平台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吸收各方的参与,整合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支集创新和服务于一体的重要科技力量。研究院共建立了6个研究所及若干个专业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5家,各类员工总数近100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博士后3名,博士6名,硕士生9名,高工13名。另聘大学教授、副教授等技术专家20余人。中科院中心已经建成并运行三个专业中心,与企业共建创新新载体7家,中心现有人员45人,其中本部5人,专业中心40人;研究生19人,正高16人,副高8人。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固定员工45人,流动员工15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高级工程师4人,有博士学位者9人。

二是科技服务不断强化,功能不断拓展。已建设的平台的科技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并十分注重与企业的结合,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提供技术开发、成果转移、信息咨询等相关服务。目前,研究院已申报发明专利技术12项,拥有或即将拥有专利7项;“高性能微型投影设备”、“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数控设备”、“长寿命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等5个自主开发的项目已完成核心技术攻关进入样品试制阶段,初步具备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条件。

中科飞跃数控系统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电机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智能绣花打版软件、智能控制板、FY100电脑绣花机控制系统、FY3000电脑绣花机控制系统等控制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专利数达到6项,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实现了飞跃集团等企业在控制系统领域从无到有的重大转变。去年,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还与更多的企业在人机交互(智能终端)、动力控制、工控平台、传感器应用技术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市中科同创手性技术工程中心成立至今已完成项目15项,取得专利20余项,全部进行了转移实施,实施状况良好,项目总经费750万元;与知名的医药化工企业,包括华海药业、海翔药业、新东港药业等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和产业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从药(产)品的选择、设计、合成、申报、中试、生产及规范的全流程服务,共确定了25个研发项目;中科同创手性技术工程中心组织申报了4项省公益性项目;今年4月,中心组织申报了2项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中科科源数字化设备研发有限公司和企业签订了4个“自动上下料”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85万元。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分公司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占地21.78亩。实验室面积约8300多平方米,主要设备70余台(套),其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试验能力满足国内外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与40余家本地船厂建立了直接业务联系,为它们提供了船舶技术设计、船舶施工设计、船厂规划论证等服务,并将业务扩展到省内外周边地区,年3月公司获得省船舶设计单位基本情况评估甲级证书。江苏科技大学船舶研究院落户临海后,也积极向及周边地区企业提供船舶设计、船舶修造技术咨询、船舶专业知识培训等服务。

三是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成效不断体现。通过平台建设,集聚了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多方面的科技资源,使每一项创新活动在人、财、物上都得到了有力的资源保障。研究院组织申报市校科技合作项目共计80多项,涉及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农业等各支柱产业,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年,研究院新承担科技部项目1项、省级平台2个,争取省级以上经费1070万元;承担县市计划等纵向项目9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9项。近二年,中科院中心组织了200多名院专家,在举办了12场各类行业对接会、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已有12个中科院的院所与26家企业延续和新增项目合作70个,项目合作经费达1.0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乳酸链球菌素、高折率玻璃微珠、聚乳酸产业化、阿佛菌素生物代谢工程等11个院地主要合作项目,年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实现利税6168万元。去年,中科院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科院材料基地设立精细化学品专题(医化基地)经费,第一期为2900万元,支持中科院各院所与医化企业合作的3个项目6个课题数十个产品品种。年有6项获批院地合作储备项目,中科院支持经费210万元。

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年以来,先后有20余位正副教授、30余位博士硕士来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工作。并从武汉、九江、杭州等地引入了相当数量的船舶专业应届生到实习工作;在年金融危机时,开发出一系列甲板运输船;一年内,有百余艘该系列船型投入建造,直接创造工业产值六亿元。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玉环县组建的高校(院所)玉环联合研究院,目前已有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院所)入驻,成立至今的一年半时间里共实施科技合作项目56项,合同金额达8400多万元。军民两用临海市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已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1所等7家军工企业与院所入驻设立技术转移窗口,促成10多个军民合作项目签约,在谈项目20多项。

四、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还正处在建设初期,尽管成效比较明显,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够,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对科技创新平台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够、理解不深。目前市本级财政投入三个平台的经费较少,这二年每年安排大约六、七百万左右,对平台建设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尤其是在上级部门的科研经费比较充裕以及周边地区(省外如江苏、省内如嘉兴、宁波)都在投入巨资吸引大院名所,争夺高端研发资源的大背景下(如宁波引进中科院,在宁波建立一个材料研究所,投入就达几个亿)。投入的不足,导致高端研发资源对的关注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平台的发展。另外,我市企业对创新平台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社会风险投资尚未涉足,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

二是队伍不稳,发展不均。目前的条件难以对高素质人才形成吸引力,平台引进的人才扎根难,长期留驻的积极性不高,领军人物和核心技术团队形成困难,从而导致公共创新平台无法聚集起一支相对固定的高素质,能征善战的研发队伍。全市的创新平台相比先进地区,在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如从总体需求看,全市创新平台的数量还不能满足产业支撑的要求。从区域分布看,受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南多北少的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三是根基不稳,能力不强。我市科技平台处于初创期,由于缺乏必要的投入,软硬件建设都比较落后,还缺乏基本的研发和办公条件。研究院和中科院中心基建建设进展缓慢,办公场所也很简陋,设备投入也较少。从而导致平台服务企业、在凝炼和解决行业和区域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向社会的能力偏弱,对外显示度不够,造成企业对平台的创新服务能力信心不足。现有平台根基不稳,要达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状态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