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汇报

时间:2022-06-29 11:38:00

导语:独家原创: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汇报

第一部分20**年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本科教学工作回顾

一、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圆满成功

(一)、紧锣密鼓迎评估

1、领导高度重视。接到评估通知后,我校随即成立了分别以XX书记、XX校长为组长的“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和“迎评工作小组”及以教务处处长为主任的“迎评工作办公室”,学校下属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和“迎评”工作小组,为“迎评”工作的顺利实提提了有利的措施保证。

2、健全组织机构。为了保障迎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不但成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同时也把健全的组织机构系统广泛穿插于各院系、各单位。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副校长担任,主要任务是全面领导学校迎评工作,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加迎评工作,审定自评报告及结论等。领导小组下设迎评办公室、建设组、材料组、学风建设组、宣传组、综合组。

3、明确了目的与方针。通过领会评估20字方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实质。以迎评为契机,促进建设速度,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提出建设要有目标,改革要有措施,管理要有效果。建设目标就是优秀,XX校党委书记通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我校目前的状态,明确提出评估目标必须达到优秀,高质量的优秀。

4、宣传工作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到院系教研室,深入到每个人,形成人人了解评估、人人关心评估的局面。

5、合理安排部署迎评工作。一开始就指定的科学合理的安排计划表,并按边查、边建边改的思路,抓住薄弱环节、抓住重点问题,结合评估方案和任务分解内容,狠抓建设和落实。

6、指标任务作到落实。首先明确目标,然后细化任务,分解任务,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单位党政负责人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及时做好本单位迎评工作的宣传动员工作,详细分解迎评工作的各项任务,责任到人。

(二)、按部就班的整改

1、认真研究指标内涵。由于评估的依据是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我们对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内涵事先建立了足够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评估指标体系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涵盖了整个本科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定位、办学思路、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到专业、课程、质量控制及教师风范和学生质量等,还有特色项目,非常全面和系统。通过研究,对我校自评材料的撰写提供了原始具体强有力的材料支撑。

2、自评促改和自评促建。召开全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相关会议,大家对评估的认识达到高度一致:评估事关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评估归根到底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平台。带着任务和责任,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工作原则与“高标准、严要求、抓整改、重建设、促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指标体系与方案,全面铺开了“迎评”工作。

3、迎评促建,齐心协力促发展。通过教育厅专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诊断性评估,大家进一步总结经验,明确目标,找准差距,积极整改,采取有力措施,举全校之力,“打好迎评工作攻坚战”。根据专家组对我校教学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继续查漏补缺,形成整改方案,积极整改,以评估工作为动力,全面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

二、大力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一)针对性强的各项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

1、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

(1)精品专业建设。通过专家评价方式,选择1-2个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的系统化建设,包括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实验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重点投入,使这类专业真正在国内成为带头尖兵。(2)精品课程建设。建立校内精品课程评价机制,在今年建设X门左右校内精品课程,继续争取市级精品课程立项项目。同时加大现有X门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力争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3)精品教材建设。结合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继续争取校外各种渠道的重点教材立项。继续做好校内精品教材的立项、组织编写和出版工作。完善教材使用制度,为在评估前实现各课程使用X年以内出版的新教材、骨干课程使用规划和精品教材的目标奠定基础。(4)课程体系建设。继续通过教学研究立项的方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重点对新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展开研究。(5)外语教学改革。按照教育部外语教学改革的精神全面展开外语教学改革工作。会同外语学院制定改革方案,报学校批准后,落实投入计划,力争在评估前完成改革计划,使我校外语教学改革成为评估的一个闪光点。

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教务系统网络化系统化,并且开设了网上选课方便学生自主择要。并且通过搜集各高校精品课程的资源,做出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精品课程库。满足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广大在校学生的需求。同时避免课程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个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3、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方面(1)招生录取将逐步采取多维综合的标准。改变“以分为纲”的大学录取标准,实行多维综合的大学准入资格标准。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也为学校招纳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大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学校招录的效率。(2)为了建立实验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构建以“四模块”即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教学事业模块、校内课程设计模块、校外实践教学模块内框架,实验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培养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不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3)实施创业教育。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学校首先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围绕创业主题,开设了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工商法学”等相关课程,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潜性课程,如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创业实验及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竞赛等在增强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从业和创业素质,为学生步入社会成功创业做好了最基本的准备性工作。

4、在加强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首先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了人才稳定和引进工作力度。同时调动财力,改善了教师的发展和环境条件。同时构建“三级四类”教学团队。其中“三级”是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同时,学校鼓励学院自主组建和建设院级教学团队。“四类”是指与校级通识阶段平台课程、专业教育阶段课程群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等)和综合交叉课程建设与实施相关的四种类别的教学团队。

(二)、“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1、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升学率名列广东高校前茅。多年来,我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保持在90%以上,师范类毕业生更受欢迎,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XX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区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本科生的考研录取率、研究生的考博录取率均居广东高校前茅。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与境外高校进行中外合作的培养项目、办学规模、招生专业继续保持强势并不断增加,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3、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稳步提高。(我校现已经有XX个专业被评为优质专业。在近期进行的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中,我校的XX专业成为全区首批10个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我校目前拥有市级精品课程XX门,国家级精品课程XX门)

4、在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支撑下,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三、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果

(一)双学位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学科专业交叉与知识复合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开设双学位(双专业)是学校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推进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黑龙江大学学科综合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各教学单位站在深化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度、站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站在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加强双学位的建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双学位是我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验田,深入贯彻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落实各项教学改革措施。双学位的专业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确定,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复合型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课程设置要区别于本科第一学位的课程设置,坚持“大类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培养”的原则,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平台设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学科知识素质拓展模块,在专业平台设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理论提高模块,在专业方向平台设立专业方向核心课程模块、研究性学习模块,这些课程模块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体现深刻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的融合,深化专业分类特色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的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并具有跨专业综合素质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

(二)新专业建设

1、加强新专业规划,努力建设好新专业。

加强新专业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为基本原则,建设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新专业;注意处理好新专业与传统专业的关系,积极发展非农学门类新专业,逐渐形成覆盖理、工、农、文、管、经的专业体系,由单科性林业院校向多科性综合院校发展。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各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重视课程建设,优先建设新专业主干课程。

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各个教学环节,完善有关教学文件,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先建设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和课程群。

3、加强新专业的教材建设。

综合考虑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精心选择本专业的教材。积极组织力量,加强新开课程的教材建设,编写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和实验(实习)指导书,编制辅助教学课件,形成一套完整的立体化教材。

第二部分保障体系、科学改革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程化、系统化。

(一)监控机制方面(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包括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两个层面)

1、过程性管理

(1)完善常规性的教学检查制度: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期初以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准备情况为主;期中教学检查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由教务处布置,各部具体组织实施;期末教学检查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由教务处组织,学校各部门参与,及时检查并相互反馈。

(2)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领导干部不定时随堂听课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及时了解全校教学工作的情况,有助于突出教学工作在全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为制定有关教学工作的政策提供实际依据。要制定领导干部听课的具体要求,并对听课结果认真反馈和及时处理。

(3)创建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是学校教学过程的实际参与者,他们有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不完善的,在监控体系中增加学生信息员队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便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意见,便于加强学生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教务处要在网上建设学生评教的窗口,并及时将学生意见反馈到各有关部门。

(4)创建教风、学风督导制度:学校的教风、学风建设督导组制度,聘请有关领导、教师任督导员,各位督导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要明确教风、学风建设督导组的职责及工作内容。

(5)完善教学事故的认定、处理与复议制度:建立教学事故的认定、处理与复议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2、环节管理

(1)建立考试质量的管理与分析制度: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考试环节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有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近年来,我校相继修订一系列关于强化考试过程管理的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2)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毕业论文(设计)是学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水平的重要方式,抓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将有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助于帮助学生扩大科学眼界,增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各教学部和办班单位要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积极进行研究和改革探索,改进指导方法,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学校每两年进行应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优表彰工作。

要加大对专科毕业作业的监控力度,确保专科毕业实践环节在学校的规定内进行。对不认真进行毕业实践环节工作的分校,可将专科毕业作业的审核权重新收回。

(3)加强毕业生质量与就业分析:通过该环节的管理,可以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校学生处每学年都必须对学校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个案追踪等多种方式,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测,并提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激励机制方面

1、加强课程建设,定期评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优秀课程。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为了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优秀人才,学校将根据《贵州电大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和《贵州电大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定期进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优秀课程群的评选工作。

2、定期进行优秀教学成果的评比:优秀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成果,主要包括:在优化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管理转换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验技术、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等等。

为奖励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激励广大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教学管理工作者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定期进行优秀教学成果评比。获奖者将由学校推荐参加国家教育部、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学方面的评奖活动。

3、鼓励申报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是指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达到领先水平、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各部门都要树立专业"品牌"意识,把部分专业建设成为在全省同类成人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示范性专业。学校将加大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资助力度,把它们建成学校的"拳头产品",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辐射作用。

4、建立教师教学公开赛制度:教师教学公开赛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钻研教学、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等的热情,在教师中弘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倡导爱岗敬业的时代风尚。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教师教学公开赛"活动。

(三)网上教学方面

1、充分认识网上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网上教学工作是开放教育中教学模式改革的中心工作,它以计算机网络与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应用为主要特征,在教师与学生准分离的条件下,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并承载教学资源来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使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而真正地体现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

网上教学,能够促进传统的面授教学向开放式的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转变;通过网上教学,能够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导学、助学、促学等支持服务;网上教学还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寻找和运用教学资源、自主控制和检查学习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通过网上教学,还有助于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建立起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使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开放教育思想具体贯彻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去。

2、要建立网上教学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专业及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进一步规范网上教学活动;高度重视教学信息的及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网上教学工作的检查与监督。

(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保障

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全校各个部门都要树立质量意识,要形成全校各部门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新局面。

2、加强各教学部门教学质量管理职能,明确教学部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办学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教学与管理的内行。

3、不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无论是教务处,还是办学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要逐步提高,要注意从教学优秀的教师中选拔培养教学管理干部,重要岗位的教学管理干部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经历。

二、关于外招生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是一所拥有着多年悠久历史的华侨高等学府,资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招收的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学生(简称外招生)人数之多,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首位。目前,我校本科专业的在校生共XX人,其中外招生XX人,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XX%。

因此做好外招生人才的系统培养工作是我校时效性工作的一个重点。(举部分关于外招生的具体措施即可)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应是在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建立适合社会对医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才能使未来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全面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能力,这既是科技竞争的需要,也是民族素质竞争的需要

(一)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是建立目标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系统论中的最基本原则和主要目的,要实现整体优化,并非要求各个要素都达到最优,而是强调要素的组合方式达到最优。因此在建立课程体系时,要打破学科界限,把跨学科作为组织教学内容与推动学生学习的手段,实现课程体系的基础化、综合化,寻求多方位一体化的教育内容,通过课程的合理配置达到知识、能力的最佳组合。

(二)强化目标原则。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强化培养人才目标为原则。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扩大学生的视野,删除老化、重复的教学内容,代之以宽基础、新成就、新技术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使课程体系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起点和手段。

(三)三阶段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原则。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淡化三阶段课程界限,实现有效的渗透,如在理科基础、基础阶段适当加入实验或者临床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教育的全阶段都受到医学和理学的双重教育,增强其适应性,培养其科研和“实战”能力。

(四)宏观和微观的协调整合原则。传统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单门课程的科学及深化,这与当今要求培养造就能驾驭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很不相适应。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大量精简过深、过专的知识,增强带有宏观、战略思想与观念的课程,提倡讲思路、方法和要点等。

(五)基础与前沿、必修与选修、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合理配置原则。扩大于有关科学前沿的内容相关的课程;适当精简必修课,增开选修课,改变学生负担过重,能力培养不足的现象;改变人文社会课程设置相对薄弱的状况,增加其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未来的学生更适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竞争力。

近两年是我校教学工作的深化年和腾飞年,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竞争仍然巨大,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同时也要围绕国家的政策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的需要有的放矢;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谋求一个适合我校持续健康向上的科学发展观。为打造全球化的**大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