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局保障工作的责任感的报告

时间:2022-06-04 09:41:00

导语:社会局保障工作的责任感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局保障工作的责任感的报告

同志们:

经区委、区政府研究,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会,主要任务是总结20*年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任务。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切实增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年,是全区各项工作整体上水平之年,也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区各级各单位始终站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坚定不移的把就业和社会保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紧抓不放,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在全区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一是各项考核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人数736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77人,分别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84.2%、135%;全年安置公益性岗位295人,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和创业培训987人、提供职业介绍11*人,新增劳务输出1374人;完成“两保”扩面2310人;接收企业退休人员8947名,全区社区管理服务率达到62.6%。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劳动保障部门分别被评为“省再就业工作先进企业”和“市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全区共发“再就业优惠证”8660本,基本做到应发尽发。组织实施“社区帮扶万名4050人员就业项目工程”,在6个街镇成立劳务型服务公司,基本做到“出现一个、吸纳一个、安置一个、保障一个”。成立区就业再就业培训中心,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5256名。投入1100多万元新建区百帮创业园,吸引14家非正规劳动组织入园创业,300多人在园区实现就业。目前,全区非正规就业组织已发展到236个,安置1203名下岗失业人员。全年投入再就业资金125万元,发放小额贷款177万元,落实“4050”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140万元,工商、税务部门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770万元。三是社会保障和劳动监察工作继续加强。全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84万元,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核发失业保险金和协保生活费2668万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深入开展《*省劳动合同条例》、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执法检查和专项检查,进一步健全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机制,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四是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六个一”工作机制,强化目标责任和推进力度。大力加强平台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健全乡镇和街居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完善管理服务功能,规范工作流程,基本实现“一条龙”服务。大力加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区服务中心和专管员、协理员队伍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明显增强,为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就业和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也在增加,归纳起来看,一是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大量的失地农民面临新的择业,全区现有3-4万失地农民,而且还将继续增加,如何使这些农民实现就业方式的根本转变,已是我区经济社会转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突出问题。二是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增加等,城镇失业、待业人员的就业压力继续加大,加上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加快,就业供需的多种矛盾相互交织。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许多人员难以就业,另一方面许多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用工,这与失业、待业人员就业观念、自身素质以及培训服务水平相对滞后有很大关系。四是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与就业、保障任务日益加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街道、社区承担就业和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而服务的手段、职能、水平和人员、经费仍然较为薄弱,有的仅停留在应付、一般化的工作水平,特别是大批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给我们的服务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五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一部分困难人员的保障水平比较低,城乡保障水平和社会救助体系亟待加强。这虽然是社会性的共性问题,但在我区也有所表现。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基础仍然薄弱,不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逃避社会保险义务、侵害劳动者权益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这些问题虽然有的是共性的社会问题,有的是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必须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我们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中必须下功夫去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面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

根据省、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2005年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多层次、全方面、宽领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进一步抓好再就业基地、劳务型服务公司、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等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发展要求的就业保障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体任务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0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3500人、“4050”人员1300人),提供公益性岗位190人,失地农民就业3000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3700人;免费提供职业介绍3000人;农村新增劳务输出8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万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100%,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加快解决好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完善“三大服务平台”,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完善区街居三级网络服务平台。这几年我们在三级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人员配备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今年,关键是要进一步发挥三级就业保障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和使用率,在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效果等方面,务求有新的突破,真正建成设施完备、制度健全、运行正常、作用明显的劳动保障综合服务窗口。要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全区劳动用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对基础信息系统的更新和完善,建立上下联动、覆盖全区、丰富及时的劳动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大力度将信息向基层延伸,努力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二是完善非正规就业组织服务平台。重点抓好区百帮创业园建设。要在强化管理、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真正发挥好“孵化器”作用,促进更多加工制造类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百帮创业园更好地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并与扶持小型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把百帮创业园建成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舞台,建成全区再就业的示范基地和亮点,打造包河区再就业的品牌。要合理规划,加快进度,完善功能,加快二期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实现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00—1000人的目标。三是完善“4050”人员服务平台。重点是抓好劳务型服务公司建设,这是一个新型而有效的就业服务组织。要以此为平台,继续实施“社区帮扶万名‘4050’项目工程”,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有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吸纳进来,并在挖掘空岗、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实现托底安置。要将劳务型服务公司这种模式向包河工业区、各乡镇延伸,鼓励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将服务面向失地农民、失业人员、城市无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扩展,进一步发挥其“就业容量大、组织程度高”的作用。要规范劳务型服务公司的运作,重点是建立健全人员、档案、保险等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工资发放程序,严格规范资金管理。

(二)建立健全“三项制度”,加快形成就业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就业,是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加快制订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规划,在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统筹推进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和服务工作,特别是要把失地农民纳入劳动就业服务管理的范畴,按照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为他们提供各项服务,逐步使失地农民与城镇劳动力享受同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政策。根据我区失地农民增加较快、就业矛盾逐渐加大的现实,最近,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是区委、区政府在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原来每年列入100多万元就业专项资金基础上,再增加100万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目的是要让失地农民能够逐步享受到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一些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是“一证两补助”,即经过调查摸底核实后,发给失地农民优惠证。凡持优惠证的失地农民每人可享受一次免费的转岗或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补贴。对于职业介绍机构,凡是成功介绍并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区财政给予每人8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对于用人单位,凡与持证失地农民签订三年以上合同的,区和乡镇(街道、工业区)财政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用工补贴。这个意见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希望各级要宣传好、执行好,真正发挥政策在失地农民就业上促进和服务作用。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困难群体救助体系,是关心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好全区特困群体大排查活动,各街道、乡镇和区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准确摸清各类特困人员的基本情况,更好的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要积极探索对特困人员的救助制度,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扶持、特殊救济、社会救助、日常援助“四位一体”和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四级联动”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努力解决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大病救治、因病返贫和子女上学救助等问题。当前,我们对各类特困人员,尤其是城镇下岗失业、失地农民中,有就业意愿、有劳动能力、符合劳动年龄段的生活特困人员,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帮扶,积极开发各类社区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基本要求是:无论是下岗失业人员,还是失地农民,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个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要进一步落实“两个确保”,扎实推进城镇各类社会保险和农保扩面工作,规范城乡低保,确保应保尽保。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质量,加快改造义城、大圩敬老院,提高全区“五保”老人入院率和入院老人保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