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计划工作汇报

时间:2022-06-02 03:34:00

导语:经济发展计划工作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发展计划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市各县区各部门和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当前面临的多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千方百计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标,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年”的各项活动,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进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圆满地完成了市第*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经济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61.94亿元,增长15.10%,完成计划的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68亿元,增长8.90%,完成计划的1*.89%;第二产业增加值293.53亿元,增长20.90%,完成计划的1*.74%,其中工业增加值217.50亿元,增长23.70%,完成计划的110.97%;第三产业增加值433.73亿元,增长13.60%,完成计划的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5.60:34.10:50.3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20.36亿元,增长20.10%,完成计划的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22亿元,增长23.24%,完成计划的1*.5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0.33亿元,增长11.70%,完成计划的97.11%;更新改造投资80.77亿元,增长35.68%,完成计划的113.12%;房地产开发投资139.*亿元,增长32.31%,完成计划的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51亿元,增长15.21%,完成计划的1*.99%。外商直接投资9987万美元,增长16.43%,完成计划的96.96%。外贸出口总额7.17亿美元,增长24.26%,完成计划的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元,增长10.75%,完成计划的1*.55%。农民人均纯收入3*7元,增长13.32%,完成计划的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5%,低于预期调控目标0.5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34万个,完成计划的1*.80%。城镇登记失业率3.95%、人口自然增长率8.13‰,均在计划控制范围内。

(二)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效益明显提高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和“建设工业百家亿元企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工业投资效益逐步显现,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工业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5.*亿元,增长33.72%。开发区工业增势强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7.89亿元,增长50.6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81%,三大开发区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1.8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0.71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6大行业完成工业产值229.2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31%,增长42.8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8.57个百分点。“建设工业百家亿元企业工程”提前一年顺利完成。20*年我市拥有1*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29家,成为全区首个拥有百家亿元工业企业的城市。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8.57亿元,增长19.72%,其中,利润16.11亿元,增长21.80%。

(三)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214.49亿元,同比增长9%。粮食总产量181.91万吨,增长0.49%;蔬菜产量291.47万吨,增长8.56%;水果产量77.33万吨,增长7.66%;肉类产量50.84万吨,增长9.39%;牛奶产量3.34万吨,增长26.*%;水产品产量18.70万吨,增长11.77%。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全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4.37万公顷,增长6.59%,其中糖蔗种植面积13.78万公顷,增长10.11%。养殖业发展加快。生猪出栏437.82万头,增长6%;家禽出栏9637.97万只,增长17.14%。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我市安排了2000万元扶持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粮食、糖蔗、水产、畜牧、果蔬、花茶、桑蚕、丰产林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龙头企业年总产值超过50亿元。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工作得到加强。全市39个养殖企业、5个水产养殖基地分别获自治区无公害养殖基地和产地认定,12个养殖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强化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有效地开展“绿色证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完成“绿色证书”培训2.65万人、实用技术培训38.85万人次。

(四)消费市场保持良好势头,服务业发展迅速

消费市场热点凸现,消费保持好势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以来新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消费回升,石油制品类销售大幅增长,汽车类、石油制品类销售分别增长20.26%和55.34%。新型商业业态快速发展。在北京华联、深圳南城百货、沃尔玛及国美、大中、苏宁电器等大型连锁企业的规模效应带动下,连锁经营不断发展壮大,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左右。城乡商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梦之岛水晶城、富安居(国际)家居建材广场、大中电器南棉店等一批大型商贸项目建成开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改善了农村消费市场环境。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以诚信建设为切入点,扎实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强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银行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85.36亿元,增长19.2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62.54亿元,增长20.33%。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共有境内外参展企业2000家,使用展位3663个,比上届增加363个,专业观众3.3万人,比上届增长32%,其中境外参会人员达8900人,比上届增长38%。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建设成效显著。完成电子政务二期工程建设及应用,推进城市公共安全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控体系电子视频监控网络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构建“数字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化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接待游客1851.33万人次,增长13.45%;旅游总收入100.*亿元,增长17.28%。开展*旅游开年活动、*·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等,提升了我市旅游品位和档次。加快推进青秀山、环大明山旅游圈的建设进程,整合旅游精品新线路,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道路网络及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相思湖、凤岭、五象等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完善和编制完成我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近期建设规划》(20*—2*0年)和《“*”住房建设规划》等,加快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一批城市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市容环境整治和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民族大道沿线精品线路工程竣工,全力打造机场至荔园山庄20公里市容环境精品线路,完成一批市容景观环境项目,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不断优化。生态*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市区种植154万株树,全市完成植树造林30.*万亩,有力推进了中国绿城建设。环境监管和污染控制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六)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我市上下以项目为中心,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400亿元,项目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7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在建项目290项,其中新开工124项,完成投资92.68亿元,增长3.59%。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东盟各国联络基地道路二期工程已竣工通车,五象大道全线贯通,江南堤路园后续工程、六座越江桥梁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顺利推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82.25亿元,增长32.*%。重点项目进展较为顺利,金鸡滩水电站一、二号机组已运行发电,南南铝业年产3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金浪浆业年产5万吨蔗渣机械浆项目、华润水泥(*)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项目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新农村建设试点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道路、农村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广电通信、村屯绿化、村屯规划等项目共完成设计4342项,开工4*8项,完工2837项,完成投资4.*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完成投资7*0.17万元。20*—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共完成投资11.58亿元,建成乡村道路664条、总长25*.19公里,完成农田水利项目569项,新建成生态文明村270个,建设沼气池8.97万座,为期三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任务全面完成。

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新开工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列入自治区层面11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0.3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大商汇商贸物流中心、青秀山东南亚美食街区、广西大明山风景旅游区基础设施等项目进展顺利。

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亚行贷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心圩江、可利江和城市垃圾处理子项目的初步设计已经完成,等待评估或批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编制完成,建设规划中间成果已完成初稿。工业方面组织策划了一批项目充实“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项目库,重点推进了南南铝业年产11万吨高精度铝合金中厚板项目、南化股份30万吨离子膜烧碱和30万吨聚氯乙烯第二生产基地建设前期工作。

(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经贸发展势头良好

我市与东盟各国、港澳台及国内各省区市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百企入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力抓好招商签约成果的转化落实,招商项目实现“大兑现”,全市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市引进内、外资合同项目913个;合同引进资金456.*亿元,增长22.33%;实际到位资金222.41亿元,增长23.31%。外贸进出口总额9.29亿美元,增长29.18%。

(八)经济效益持续向好,财政收入高位运行

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税收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带动我市财力不断增强。全市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契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源收入增幅较大,成为拉动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契税收入突破6亿元。全年财政收入120.36亿元,同比增收20.14亿元。

(九)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扎实推进科技第三轮创新计划,着力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组织实施创新项目415项,完成自治区下达给我市第三轮创新计划三年(20*—20*年)总任务指标的85%。实施市本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142项,完成科技三项经费投入4850万元,带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4.47亿元。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切实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全面巩固我市“两基”工作成果。继续抓好“普实”工作,隆安、上林、马山等三县顺利通过自治区级普及教学实验县评估,我市所有县区都已实现“普实”目标。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合理调配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普通高中的初中、高中校区分离,扩大高中办学规模。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20*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新生18919人,完成自治区教育厅下达任务的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校外活动中心等一批教育项目竣工,二中东校区等一批在建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卫生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农村卫生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362万元;市紧急救援中心综合楼等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良好。全力做好禽流感监测和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市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149.80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创新,将民歌节打造成为独具经典性、艺术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引导网络文化、广播影视、节庆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展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工作,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洋关码头”修复和邓颖超纪念馆等文化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加快推进了“依法管理、村(居)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大力引导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了*市第七届运动会和全国龙舟月暨第三届中国*国际龙舟邀请赛等系列比赛活动。

(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34万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4万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50人,累计帮助1931户“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实施百万农民就业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9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3万人。全力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行农村低保制度,修建了分散居住的无房或危房五保户住房1000户。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收9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收357元。

(十一)实施“开放创新年”,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20*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开放创新年”。全市广泛开展“全民开放创新大讨论活动”、“百万市民开放创新建议活动”、“百万市民素质培训活动”、“百万农民就业培训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大清理、大兑现、大招商、大整顿、大整改、大调处“六大”工作和创建“创新型城市”活动,积极营造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紧紧抓住“八大机遇”,全面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博览会基础设施建设,东盟各国联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力服务好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我市与东盟各国、港澳台及国内各省区市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组织企业到东盟七国开展经贸活动,参加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桂港经贸合作交流会和第二届桂台经贸合作洽谈会,积极推动和扩大我市与东盟国家、泛珠三角区域和港澳台经济合作。突出重点,加快构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编制完成《五象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为实施城市向南发展战略提供规划导向。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对接。*机场扩建、内河港口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重点推进铝板带、聚氯乙烯、高档纸、燃料乙醇等一批产业项目的实施。

以项目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项目建设机制创新。我市启动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工作,开展了七一总渠、信息化大厦等4个代建制项目的试点工作。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创新。我市用开放的办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前期工作,筛选推出14个重点建设项目对外公开招投标,确定了3个项目前期工作业主。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我市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核准制度,进一步简化了企业投资管理程序,改善和优化了投资环境。我市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联系,与开发银行签订了新一轮合作协议,在“*”期间,我市获贷款授信额度250亿元。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请进来”工作力度,加大对港澳台地区、东盟国家及欧美、日韩国家的招商力度,提高了招商引资活动的成效。

积极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5个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了6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点示范,组织了80个工业新产品开发,实施“广西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市节点建设工程”。

继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企业改革重组顺利推进,完成了邕江宾馆国有产权整体转让,市外贸公司、工业供销公司等企业实施了“歇业晒壳”;企业上市工作步伐加快,*糖业、*百货的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百货国家股转让进展顺利,绿城水务、南南铝业、皇氏乳业、同济医药集团等企业的改制上市工作稳步推进。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行为,出台了《*市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规章。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为依托,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服务平台,通过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抓好中小企业培训工作,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我市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编制了《*市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规划》,起草了《*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开展了现代信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为加快建立符合我市经济发展实际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建立了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融资平台、市企业信用协会为项目推介平台、市南方担保公司为担保平台的中小企业项目融资新机制。

总体上看,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加强监督、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放创新、扎实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市经济总量还不大,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仍然偏低;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对外经济总量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社会事业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等等。

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全方位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面临着的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的环境。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发展存在很多有利条件:

当前,我市已经进入一个全方位开放、全方位创新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加快推进,特别是自治区要加快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给我市带来更直接的发展机遇。我市已成为多机遇重叠、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区位优势越来越突出,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去年“三会一节”的成功举办,使我市的区位优势和在多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地位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关注、重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纲要》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列为西部大开发三个率先发展的重点地区,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商贸、交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旅游、信息、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我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为20*年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年,我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自治区九次党代会、市十次党代会及中央、自治区和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开展“创新年”活动为主线,抓住机遇,开放创新,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全面构建开放*和谐*,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着力开创三个新局面,即多区域合作新局面、工业化发展新局面、城镇化建设新局面;着力抓好三个基础,即“三农”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建设三个基地,即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即信息交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百亿工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实施“创新年”,破解发展难题

实施“创新年”,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产业、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型政府、优化创新环境,形成重点产业支撑、重点区域示范、重点企业引领、重点项目带动、创新环境优越、各层面各领域全面推进的全方位创新格局,以全方位创新促进全方位开放,以创新增强城市竞争力,通过创新破解我市项目投资、产业发展的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第二,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壮大工业经济

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为突破口,推进“建设工业百家亿元企业工程”,突出抓好园区建设,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和强优企业,以大项目凝聚产业集群,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

加快园区建设,坚持走园区化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各类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聚。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良庆经济开发区、隆安华侨经济区、六景工业园、江南工业园等园区,推进县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高地。

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强策划铝加工、氯碱化工等一批在全国、全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打造铝工业产业链,做强氯碱化工产业。

继续实施“建设工业百家亿元企业工程”。20*年新增2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重点扶持机械装备业、造纸行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一批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使其尽快投产达产、尽快发挥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工业品牌建设。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驰名商标、中国知名出口品牌,重点支持*糖业、南化股份、南南铝业等骨干企业发展名优品牌,提高工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和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

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抓好工业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继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把握安全生产重点环节、重点单位,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第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全面促进我市“三农”工作上新台阶。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增强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种植业要围绕粮食、糖蔗、果蔬、花茶、桑蚕、木薯等优势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超级稻和桑蚕种植。养殖业要继续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公司+基地”规模经营,继续建设规模养殖小区,重点抓好生猪、肉鸡、肉鸭、肉鹅、黑山羊、肉牛、奶牛养殖基地和罗非鱼加工出口养殖基地建设。

打造品牌产品,培育“郁江”茶业、“华泰”淀粉等品牌,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继续抓好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和服务工作,促使更多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落户和发展。依托广西农乐米业、*糖业、皇氏乳业、兴辉食品等现有龙头企业,建成一批规模较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抓好农业示范园区和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抓好超级稻和无公害水果、蔬菜等栽培技术、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

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力争全年培训农民工2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以上。

抓住自治区在我市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和“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有利时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特别是组织好对口帮扶工作。

第四,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旅游、商贸、物流、会展、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等行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打造旅游胜地。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旅游品牌,打造中国绿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促进消费。按照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要求,继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我市中心城区商贸基础设施布局,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月月举办汽车、房地产、服装、特色农产品等交易会。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月月要有美食节。积极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

加快发展金融业。适应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要求,努力营造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加快“数字*”建设进程,努力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口岸“大通关”电子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和“市民卡”工程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食品、化工、铝加工等支柱产业实现信息化。推进我市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前期工作。

大力发展其他服务行业。加快发展会展业。以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品牌会展为重点,开拓会展市场,发展会展产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调控,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居民住房环境和质量。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租赁、培训、法律、会计等服务业。

第五,加快推进城镇化,积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

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方向,实施重点向南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搞好五象新区核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完善城镇规划。抓紧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快完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加快制定五象新区规划。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和中国—东盟企业总部基地。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五象新区基础设施,完善凤岭片区及其它城市道路网络、桥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大城市内河河道综合整治力度,力争市区内河河道治污排涝和景观面貌有较大改善。

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市容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推进中国绿城建设。继续在市区开展种植170万株树木活动。抓好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积极创新污染治理新机制,加快推进内河治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市场化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六,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促进投资快速增长

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规模及增长速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继续全力推进“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重点推进南南铝业11万吨高精度铝合金中厚板项目、金浪浆业年产5万吨蔗渣机械浆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八菱汽配年产15万套汽车中冷器、广发重工集团20万KW贯流机组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实施。

加强旅游、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青秀山东南亚美食街区等项目,争取*特色骑楼开工建设。配合自治区抓好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科技馆等项目建设。

推动现代物流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玉柴*国际物流商区、*大商汇商贸物流中心、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快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进程,促进信息化应用。推进中国—东盟国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平台、基建项目管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全面完成*市电子政务基础三期工程。

扎实推进新农村试点项目建设。认真按照区、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要求,突出抓好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生态能源、科教文体、医疗卫生、广电通信等八个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债和自治区专项资金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新农村试点的各项建设任务。

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象新区重点建设玉洞大道、平乐大道,扩建银海大道,续建龙岗大道,策划商业大道、堤路园。推进新的市行政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广西体育中心、*艺术博物馆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推动青竹立交桥、北湖北路延长线等项目建设,加快六座越江桥梁建设进程,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亚行贷款*城市环境改善等项目建设。抓好自治区50周年大庆项目的建设,力争大部分项目在大庆前完成。

稳步推进“社会发展百亿工程”,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抓紧市二中东校区、*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市属重点医院和县级重点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扩建等项目建设。配合自治区推进广西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科技馆、新民族影城等项目建设。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完善县区体育健身设施。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做好“*”规划头两年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进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项目、上林煤电铝综合利用年产50万吨电解铝基地、城市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概念性规划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老*”旅游文化项目、顶蛳山遗址博物馆、邕江梯级拦河坝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断夯实项目储备基础,完善项目库。

要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实现投资来源多元化。积极争取银行资金。加快重组投融资公司,争取更多的商业信贷资金。进一步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领域和规模。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启动民间资本。推进金融体制创新,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吸引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市扩展业务。

第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全民创业

以发展带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和谐。我市要以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切入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抓好中小企业培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争取引进一批创业投资机构,推动我市创业投资事业发展。通过开放创新,打破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全民创业。

第八,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抓住机遇,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区域、南贵昆经济带等多区域合作。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与粤港澳台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桂港、桂澳、桂台”经贸合作平台,加快香港街、澳门街、台湾街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与建设。积极参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配合自治区做好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支持建设和完善连接“北钦防”公路、铁路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北钦防港口、原材料工业等优势,促进沿海重化、钢铁、林浆纸、能源等产业链向我市延伸,在我市布局发展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

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鼓励投向农业、制造业、优势资源开发、高新技术、城市基础设施、旅游、生态环保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继续规划和储备一批项目,建立和完善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珠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以及“百企入桂”和“百企入邕”等重大经贸活动,加强与港澳台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入开展招商项目“大兑现”活动,着力推进重点项目的落地与实施。

扩大对外贸易。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巩固港澳台、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点开拓东盟市场,扩大外贸规模。

第九,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深化各项改革

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政务环境。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新机制,尽快出台民营企业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加快城市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创新改革方式,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糖业、南化股份的定向增发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民营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动员更多的民营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力度。

第十,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实施“社会发展百亿工程”,继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实施“科教兴市”和“自主创新”战略,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及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科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突出“抓专项、建体系、筑平台、强能力、促创新”五大重点。积极参加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完成第三轮创新计划任务,实施“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工程、新农村建设科技引领工程、和谐*建设科技支撑工程、自主创新环境建设工程”四大工程,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基础教育,提升我市教育发展水平。巩固“普九”和“两基”达标成果,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建设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素质教育工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21世纪人才培养工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合作。

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绿城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地方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精品力作,重点办好*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精品文化活动,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完善文化设施布局,加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在符合条件的6个县2个城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达到300万人,促进城乡卫生协调发展。

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水平。加大体育产业开发力度,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步伐,提高我市办赛能力,积极争取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特别是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体育交流。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着力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协调、符合群众需求、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在全局的重要位置,统筹城乡就业,大力发展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落实有关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要以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向农民工覆盖的进程。完善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五保户供养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继续实施建设改造2200户农村特困人口危房工程。

各位代表,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