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2-02-12 05:20:00
导语:政府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的工作
第六届人民政府处于我市跨越式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承担了实现“**”计划和开启“**”规划的历史重任。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庆祝建市3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契机,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圆满完成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比例由20*年的2.3∶71∶26.7调整到目前的1.2∶65.1∶33.7。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预计20*年生产总值超过183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0%,是2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0%左右;财政收入超过39亿元,比上年增长约49%,是20*年的5.4倍,年均增长53%左右;四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0亿元左右。
特色工业优势凸显,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依托经济开发区和重点项目建设,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四个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产业产品链条不断延伸。坚持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乌海经济开发区成为自治区重点开发区之一。四年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29项,完成投资142亿元,其中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60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年的83户上升到20*年的15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达到45户。预计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超过106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3%,是20*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左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200,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城乡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新农区建设开始启动。在全区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户口,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各项政策,统筹城乡各项事业发展。编制完成新农区建设规划,逐步推进村庄整合和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业向高效园区集中,入园居民收入由2000元提高到12000元左右。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以葡萄、蔬菜、乳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扶持培育了一批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日光温室和葡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4800亩和22000亩,是20*年的1.8倍和2.4倍。动物防疫检疫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预计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超过2.2亿元,比上年增长约8.5%,是20*年的1.4倍,年均增长9%左右。
区域服务中心作用日益显现,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传统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建成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专业市场和购物休闲餐饮场所。金融业健康稳步发展,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169亿元和125亿元,比20*年增加94亿元和62亿元。成功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中小企业信用和就业、支农小额贷款担保体系,解决了一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房地产、旅游、物流、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周边地区来我市居住消费、就医上学的人数逐年增加。预计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61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9%,是20*年的2.3倍,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9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7%,是2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7%左右。
(二)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竞争性国有企业全部完成转制,并接收了企业办社会职能。乌海化工、黄河化工等企业转制后活力焕发,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所有制结构继续优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城建投融资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轮行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撤乡并镇及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扎实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积极推行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集中招标制度。合理划分事权,理顺财政体制,下放了义务教育、煤炭管理、安全生产、城管综合执法等管理权限,进一步调动了区级政府的积极性。
区域合作不断推进,加入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经济联合会并承办第二届年会,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和中国光彩事业第二届西部扶贫开发协作会,中国光彩事业乌海产业基地正式挂牌。投资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引进项目规模逐年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四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29项,其中投资额在亿元以上达31项;引进到位国内资金超过1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近3000万美元。预计20*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500万美元,是20*年的近4倍。
(三)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三个中心城区、滨河新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三个工业园区规划。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全面启动建设滨河新区,累计投入13亿元,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一期工程已见雏形,成为扩张城市规模、增强城市辐射功能的新亮点。建成乌海学院,开工建设了八项重点工程,其中职业技术学校、科技馆、图书档案馆、党校电大综合楼已投入使用,奥体中心、行政中心、蒙中医院、滨河中学加快建设。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行政商务办公楼、园林绿化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旧城区拆迁改造步伐加快,四年投入45亿元,拆迁120多万平方米,新建住宅450多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年投入近80亿元。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乌海飞机场运营良好并实现盈利,包兰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进展顺利,东乌电气化铁路完工。“三纵四环”公路框架基本形成,京藏高速公路乌海段建成通车,新建海勃湾高速出口连接线,改建109国道乌海段和世纪大道、机场路。完成长途客运乌海一级站和乌达二级站改扩建工程,建成公乌素、千里山、巴音陶亥汽车站,新增10条公交线路和210个公交站点,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加大三个中心城区街路改造力度,新增城市道路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建成五虎山、西水、海达街、建设路等公铁立交桥。完成220千伏供电双环网建设,初步建成500千伏超高压外环供电网络,供电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给排水主管网130公里,海勃湾、乌达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海南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使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4%。推进热电联供工程,新增供热管网100公里,实现集中供热面积95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64%,供热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实行了惠及全市的供热补贴政策,累计发放补贴3500万元。新增煤气入户1.5万户,天然气入城工程进展顺利。新建一批垃圾转运站,海勃湾生活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垃圾综合处理率达到79%。新建改造公厕480多座,基本解决城乡居民如厕难问题。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循环经济有序推进。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推进白独贵湾、东山青少年生态园、乌达西山、海南东山等绿化项目。四年完成生态治理面积71万亩,新增园林绿化面积19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9平方米。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项目建议书通过黄委会和水利部审查。加强黄河堤防和城区泄洪沟建设,千里沟水库具备蓄水条件。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四年投入60多亿元。淘汰大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关闭小企业650多户,小火电机组22.4万千瓦。严格实行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35个。四年来,在工业经济总量增长2.2倍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削减烟粉尘6.9万吨,二氧化硫6.3万吨,化学需氧量0.6万吨。水资源保护得到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20*年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海勃湾超过260天,比上年增加40多天,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乌达和海南超过150天,比上年增加20多天,污染状况有所缓解。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区率先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成为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多户企业形成内部循环系统,乌达、海南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特色循环。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开始启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得到有效推广。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四年关闭浪费资源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煤矿112户,非煤矿山105户。启动乌达煤田灭火工程。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预计2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左右。
(五)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四年来,每年都要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解决实际问题办理一批实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普遍得到实惠。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比缩小到2∶1以内,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预计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400元,比上年增长约17%,是20*年的2倍,年均增长18%左右,走进全区前列;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800元,比上年增长约20%,是20*年的2.2倍,年均增长22%左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区首位。
广开就业门路,实现新增就业4.9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4%以内。不断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参保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提高到每月919元,比20*年增加369元。提高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比例,增加了大额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降低了个人支付比例。开展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6%。进入全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参保人数达到9.6万人。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市长助学基金”和贫困大学生救助制度,5068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年每月130元提高到20*年的200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成社会福利院和救助管理站,老年公寓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实施了免费婚检服务。建立“生育关怀”公益金,提高了独生子女补贴标准,对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
推动矿区人口向城区集中,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计划总投资60多亿元,规划新建住房335万平方米,配套设施24万平方米,惠及矿区4.5万户、14.6万人;20*年完成投资1.6亿元,建设住房66万平方米。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四年建设133万平方米。实行廉租住房补贴政策,累计发放补贴160万元。
积极推进“平安乌海”建设,公共安全保障不断加强。建立了各类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系。食品药品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四年大幅度下降,20*年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实现零死亡。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人民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工作得到加强。畅通信访渠道,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合理诉求。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科技强警投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六)精神文明建设有力推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双拥城、书法城、卫生城等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成功承办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举行了庆祝建市3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乌海市首届黄河明珠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科技成果35项,其中自治区级科技成果12项,获专利授权62项。积极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建立人才储备长效机制,四年引进储备各类人才2000多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全区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四免一补”,实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收费,免补资金累计2432万元,惠及全市5万多名中小学生。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撤并学校24所,“两基”达标成果得到巩固提高。积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成立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文体中心等一批体育场馆投入使用,社区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居全区首位,节目制播系统完成数字化改造,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市人民医院外科手术楼、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院和120急救指挥中心等医疗基础设施,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20*年第五次被命名为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市政府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区先进水平,民族、宗教、外事和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人防、统计、档案、气象、消防、国防、防震减灾等工作不断加强,残疾人、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老龄等事业健康发展。
(七)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民主法制进程加快。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四年共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608件、政协委员提案686件,办复率均达100%。切实加强与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联系,主动听取各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
扎实推进依法治市,顺利完成“四五”普法任务,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得到加强。政务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宽带基础数据网覆盖全市,政府、企业上网工程有力推进,成功承办全区电子政务现场会。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政风行风进一步转变,服务效能有所提高。监察、审计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得到严肃查处。议事规则、民主决策和信息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市政府专家顾问组发挥积极作用,开播市长热线,行风热线、市长信箱、政府门户网站等成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良好平台,提高了政务透明度。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成居委会、村委会换届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层次偏低,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民生问题有待深入解决;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比例不够协调,社会事业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政府效能有待提高,投资环境仍需优化,政府工作人员作风仍需着力转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们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艰辛与阵痛,克服了安全生产、环境约束、企业关停等多重压力,仍然保持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深感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驻市单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乌海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新一届政府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新一届政府贯彻党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也是我市完成“**”规划、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家正在打破行政界限实施功能区划,重新调整经济布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必将对我市这样已经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地区产生积极作用。从自身条件看,我市地域小,人口少,经过多年奋斗,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人均GDP和财力较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我们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的新思路,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促和谐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全市上下要求发展、期盼富裕、渴望和谐的愿望空前高涨,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强大内部动力。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区域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各地发展呈现你追我赶态势;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对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给我市扩大经济总量、新上项目带来新的压力。综观形势,尽管困难重重,但总体是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好字优先,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着力解决好影响我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创新型工业城市、生态绿洲型城市和区域服务中心城市,构建和谐文明乌海。
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2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1%,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4%。到2010年,在20*年的基础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0%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8%和23%。
(一)坚持走乌海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工业城市。
新型工业化是建设创新型工业城市的必然选择。围绕建设自治区氯碱煤焦化工基地、特色冶金基地、能源建材基地,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制造业和轻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不断做大做强,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到2012年,煤化工产能达到1000万吨左右,氯碱化工产能达到150万吨左右,金属镁、PVC和煤焦油等深加工能力显著提高。壮大企业规模,增加经济总量,狠抓一批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元的大项目,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0户以上,超50亿元的5户以上,超100亿元的1户以上。
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工业城市的强大支撑。抓紧制定和实施创新型工业城市发展战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现有产业实现升级换代,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工艺的科研攻关,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扶持气象火箭、光伏硅等高新技术产品,推进硅化工产业延伸。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积极开发煤层气资源,争取建设一批新能源项目。
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创新型工业城市的不竭动力。重点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制度和管理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提升竞争力。理顺和完善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提升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理顺市区两级政府及部门之间的财权、事权划分,做到责权利统一,使行政职能重心下移,夯实管理服务基础。
(二)坚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绿洲型城市。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打造自治区西部宜居城市。立足于我市有限的土地、水、矿产等基础性资源,以壮大循环经济规模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资源集约开发。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调节环境资源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为我市又好又快发展腾出环境空间。进一步加大污水、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巩固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到2012年,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海勃湾达到300天以上,乌达、海南达到260天以上。
继续坚持以新城区建设带动旧城区改造,以旧城区改造促进新城区建设。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完成新一轮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启动滨河新区二、三期工程,结合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库区两岸地带建设成为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齐全、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加大三个中心城区改造力度,基本完成旧城区改造任务。继续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提高三个中心城区绿化覆盖面,基本完成沿铁路、公路及山脉河流等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绿化工程。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1%,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
(三)坚持增强城市集聚辐射效应,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城市。
以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为目标,大力发展生产、生活型服务业,不断完善城市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区域生产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以工业产品、机械设备为主的生产服务专业市场,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集散地。大力发展机械加工、设备维修、产品包装等生产服务业。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在我市设立总部和营销、研发机构,搭建区域内最具活力的商务平台。扶持乌海市商业银行壮大业务规模,鼓励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扩展业务范围;扩展服务领域,增强金融服务对周边地区及中小企业的辐射能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储备、使用长效机制,依托乌海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加快构建区域生活消费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餐饮、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的经营结构和服务档次,完善购物、观光、休闲功能。统筹建设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和政务信息平台,积极开拓信息服务新领域。依托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打造具有鲜明区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过境旅游。促进房地产、物业和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
加快构建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完成包惠铁路乌海段电气化改造,扩建乌海火车站,新建乌海铁路货运站,利用策克口岸和东乌铁路,直通沿海港口和中蒙边境,全面提高铁路客货运输能力。加快航空运输业发展,积极开辟新航线。建成绕城公路、运煤大通道和城区间的快速通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与周边城市的直达客运,形成以公路为基础,铁路、航空运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发展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提高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增强辐射力和竞争力。
(四)坚持改善民生,建设和谐文明城市。
优先发展教育。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按照规模办学、集中办学的原则,结合矿区人口搬迁和新农区建设,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建成塑胶操场和水冲式厕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水平巩固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健全社会助学机制,确保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2012年前,全面实现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教育,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消除零就业家庭。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区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使全市居民人人享有医疗保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大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搬迁工程,实现矿区居民向城区集中。高标准集中建设农区居民住宅。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健全廉租房制度,切实解决生活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加快新农区建设步伐,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坚持“转移、减少、集中、富裕”的原则,推进农业向高效农业园区集中,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区居民普遍富裕。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提升葡萄、蔬菜、乳肉等主导产业层次。继续扩大葡萄和日光温室的种植面积,到2012年葡萄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日光温室超过1万亩。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全市人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市人民医院建成三级甲等医院,乌达建成一所三级乙等医院,市蒙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成自治区西部示范型医院。加强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与技术协作,提高医疗综合服务水平。
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团结、奉献、创业、争先”的乌海精神,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力推进书法城建设向高层次发展,创建自治区书法城和全国书法之乡。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努力做好桌子山岩画等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承办好2010年全区第十二届运动会。
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构建“平安乌海”。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城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