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汇报
时间:2022-10-20 02:50:00
导语:社会工作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内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
面对灾难,国家立即组织了以为总指挥的救灾指挥部,开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近十万名官兵火速开赴灾区,实施救援行动;一些社会团体也积极地活跃在抗作震救灾的第一线;国家紧急下发救灾资金,社会各界也在为灾区人民捐钱、捐血,尽自己的可能为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爱心。灾区的重建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此时,政府相关部门、国际社会有一个共识,即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发挥特有的专业价值,成为灾难救助和灾区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那么,什么是社会工作呢?在世界上,社会工作是一个调节社会关系,服务民众的专业,也是一个社会普遍认知的社会职业,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还是一个生疏的概念。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社会工作的诞生于西方,从发源开始就和广大民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关注民生问题,重视弱势群体、倡导以人为本;但同时它也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必然产物,社会工作逐渐发展及制度化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社会政策体系构建、专业队伍建设、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过程。
传统中国一直是农业国,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社会结构是以生活和生产相重合的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亲友、邻居为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家族集团式结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们历来重视相互间的帮助和接济。《周礼?司徒篇》中就提出:“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保息六政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达到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大同思想包括了老人福利(老有所终)、儿童福利(幼有所长)、就业服务(壮有所用)、社会救济和残疾人福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应该是中国社会工作的最早构想。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接触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北京燕京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同时成立了一些与社会工作有关的专业团体。以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为代表,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始介入社会建设。1923年,晏阳初在北平与陶行知、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平民教育区的实践,梁漱溟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被认为是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结果,但它们在世界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和谐,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同时也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通过单位承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事务,随着市场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单位的功能逐渐单一化,一般情况下不会再为非业务性活动支付成本、提供条件。以往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政府模式已经不再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发展经验表明强国家―强社会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可以预测,随着政府将管理社会的权力不断移交给社会,越来越多的新型的社会组织(行业、维权、中介)必将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我们必须要依靠社会合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众多问题,正因为如此,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发展社会工作专业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专业社会工作的建设被提到了中国发展的日程上。首先,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1988年民政部资助北京大学100万元,设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1993年共青团系统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工作系。紧接着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社会工作研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等相继诞生。1994年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到目前为止,我国有近20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会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其次,社会工作组织也逐渐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之后,相继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中国SOS国际儿童村协会、爱之桥服务社等全国性公益民间组织,建立了大量老年人社会福利院、残疾人社会福利院、儿童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光荣院、军休所等服务机构。为进一步促进全国十余万家社会服务机构的规范发展,充分发挥其为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作用,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组织空间。第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了社会化的基础。由于政府职能转变趋势所需,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政府纷纷向社工机构购买专业服务,收效甚好。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新型方式,也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社合作互动的重要内容。将原来由政府主办、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探索形成“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涵盖社区服务、慈善救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领域,提高了服务质量,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深圳市委、市政府还颁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工工作发展的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建立全国首个较为系统的社工制度。为社会服务提供了队伍上的保证。第四,社会工作职业自身不断规范化。随着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的提出,社会管理和建设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工作。在中组部的直接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具体操作下,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于2008年6月28日、29日举行,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员,将由省人事厅按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三个级别,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这标志着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正在形成。
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前,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体系。事实上,中国社会有一套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面向人民群众发挥思想安抚工作的社会服务体系,这就是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主体的社会多元化的群众工作。应该看到,党的群众工作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做人的工作,都是解决人们的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助人。当然,社会工作尤其是现代社会工作,强调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受助者提供服务;而群众工作主要运用的是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二者既有差异性,也有一定的互补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参与,社会工作的人文理念和专业优势以及在开展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实施社会管理方面都能够带给党的思想整治工作新的思路和启示。同时社会工作者的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等具体使用的工作手法也将激发思想政治在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专业社会工作将为新时期党和政府的群众工作开辟一片新天地。可以说,发扬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工作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吸取现代社会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拓展党的群众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是发展中国专业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未来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科学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党的群众工作,更是把这种宗旨具体化的基本形式,而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就是增进人民福祉,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恪守崇高理念的同时,强调脚踏实地地通过实务工作予以落实,把核心价值与具体工作实践统一起来。如何将这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二者在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和工作价值上取得一致和统一,强调动员人的自身力量,实现科学发展,这是构建中国当代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二是要将专业社会工作纳入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其成为国家民生工程的重要承载方式。今天的中国政治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民生角度对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作了生动的描述。民生,即关系到每个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的头等大事。但涉及民生的社会问题往往尖锐复杂,必须从社会政策、政府改革、社会运行、服务组织等多方面统一协调,其中,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必要的环节。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也是凝聚人的精神力量,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三是要以专业社会工作知识技能武装原有的群众工作队伍,实现专业人才的整合与统一。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指活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疾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服务结构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更广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应该是所有面对人民大众的思想启迪、情绪疏通、发展辅导的工作人员。为在职的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提供专业训练,建立有效机制补充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是当务之急。从社会建设以及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党和政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必将为党和政府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血液。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关键是整合。以灾难救助为例,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以物质救助、心理安抚、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自助、互助社会网络、安置灾民等为主要内容的灾难救助;二是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与哀伤辅导;三是特殊人群服务,包括为受害者及其家属、目击者、救灾人员等人员提供的服务;四是社会综合管理任务,包括需求评估、志愿者管理、受灾群众档案建立、物质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在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者往往要扮演八种角色:协调者,是受灾百姓和政府间的沟通桥梁;资源整合者,负责资源整合、分配和连结,协助灾民安置和日后的重建;支持者,提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社会照顾,情绪与心理支持和处理危机;个案管理者,建立个案资料库并负责管理;辅导与教育者,提供相关知识,增进灾民使用资源的能力;组织者,协助推动灾民自助和互助组织,协助重建和恢复社区自治组织;咨询者,提供相关资源的咨询服务;倡导者:反映灾民的需求,为灾民争取福利。在我国原有的救灾体系中,上述工作和角色,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在相对集权和一元化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下,政府与民众间往往也不会有更多的冲突。而今天,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指导下,政府资源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协调就是必须的,需要原有的政府服务体系更多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方法,也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真正与原有体制的融合。
- 上一篇:全市组织部长会议讲话二
- 下一篇:市代表会报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