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时间:2022-10-20 02:30:00

导语: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中央站在时展前沿,立足我国新时期、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要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要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精神食粮。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农村文化活动平台

长期以来,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文化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础差,底子薄,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改变这种状况,最大限度的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必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现有的财政体制和相关政策,采取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上级财政适当扶持补贴的办法,建设、维修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完善与当地群众文化需要相适应的文化服务功能。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对年久失修、面积窄小、设施简陋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按新的要求进行改造和完善,并且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这个平台,把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落到实处,延伸到村文化室,更好地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断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拓宽文化活动内涵

文化特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创造、积累、传承的文化精华,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要在抓好公共、大众文化的同时,结合各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资源条件,充分考虑地方群众的情趣爱好和传统文化特色,挖掘、整理、发展、创造一批群众易于接受、参与度高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以孝文化为重点,按照孝感市委、市政府建设孝文化名城的要求,开展孝文化艺术研讨会,举办以书写孝文化为主题的全国万人书法大奖赛,举办孝文化艺术节,创作孝艺术作品,在全市开展评选“十大孝子”、“十大孝媳”活动,建设孝文化主题公园,改造、修复孝文化遗址遗迹,命名以孝为内容的地名、街名、路名等,形成浓厚的孝文化氛围。

注重在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上做文章,形成个性特色。根据近些年我市各县市区已经充实、发展起来的剪纸、善书、膏雕、皮影、漫画、红色旅游、诗词楹联、竹简雕刻、碑林主题公园以及各地的楚剧地方戏、劳动技能比赛、文学、摄影、书画创作等文化现象,积极扶持,加强引导,扩大影响,使之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

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提高文化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针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自发、零散、随意、被动的实际,当务之急就是要发挥各级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采取一切措施,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改零散为有组织,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坚持改革方向,市场运作“办”文化。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协办、社会资助、群众集资等方式,组织企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解决长期困扰文化发展经费严重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充分履行职责,整合力量“送”文化。根据长期以来文化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实际,调整结构,重心下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合理配置优秀文化资源,下工夫解决农村基层文化投入不足、文化专业人才奇缺、文化设施设备老化落后等问题。

发动群众参与,依托活动“种”文化。利用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传统佳节,开展文艺演出、舞狮耍龙、划采莲船、赛龙舟、踩高跷、打腰鼓、讲故事、赛歌会等民间文艺活动,吸引更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其中。

建立信息平台,组织协调“促”文化。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阵地,加强与辖区内民间乐队和外地小型民间演出团体的联系,掌握演出团体演出剧目、出场费用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向社会进行,同时,通过村文化活动室、中心文化户等渠道,了解市场需求,为演出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平台,活跃演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