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时间:2022-10-17 10:41:00

导语:创文明城市工作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全国文明城市”是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综合性体现。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始终突出三个关键词,即:紧扣住“发展”——坚持围绕发展,促进发展,这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和前提;着眼于“群众”——坚持依靠群众,造福群众,这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和谐”——坚持追求和谐,营造和谐,这是创建文明城市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所在。这三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厦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主线。

围绕发展促进发展

发展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也是创建工作的重要目的。厦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始终紧紧抓住发展主题,坚持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

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为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港立市,科技兴市,经济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已吸引世界500强中戴尔、柯达等38家进驻,一批知名大企业总部纷纷迁入厦门。每年举办的“9·8”投资贸易洽谈会,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招商引资平台,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促进盛会之一。截至20**年,厦门累计引进协议外资约218亿美元,实际到资约139亿美元。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突破200亿美元,出口退税突破100亿元,完成出口额139.5亿美元,增长32.2%,进口额突破100亿美元。厦门的海港、空港都已进入全国前10名之列,20**年厦门的国际客、货运量均居全国第四。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261.37万吨,其中集装箱达287.17万标箱,名列世界第26位,在中国国际海运网组织的网上评选中入选“中国十佳港口”。厦门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科技十强城市。

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约18.2%,平均增长率长期高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中,不断提高经济质量,优化经济结构,质量与效益得到同步提高。20**年,三个产业比例为2.3∶59.3∶38.4;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产值128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2%,58家重点高新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11.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3%。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79.53,实现利税总额172.99亿元;财政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财政收入(剔除出口退税因素)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6%,居全省首位。形成以工业为主导,外向型经济突出,三个产业协调发展,投资与贸易交替拉动经济增长的特色,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局面。经济的快速协调稳定发展为增强厦门的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文明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厦门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注意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实现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有机统筹起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去年,厦门市入选人民网“20**年中国十大协调发展城市”。

一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厦门市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教育之城、科技之城、艺术之城建设步伐。在教育方面,建成国家会计学院,升格、整合成立厦门理工学院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启动28平方公里的集美文教区建设,筹资7亿元扩建四所优质高中,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和高中普及教育,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在科技方面,加快高科技园区建设,投资4.3亿元重点扶持356个高新技术项目。启动“511专家工程”,培养50名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1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中具有较高造诣、代表我省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1000名在我市各学科领域发挥骨干作用的优秀专业人才。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快兴建、扩建、改建厦门第一医院等医疗基础设施,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在文化体育方面,改建、扩建厦门艺术剧院、鼓浪屿音乐厅、钢琴博物馆,建设天文气象馆、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同安体育馆、陈嘉庚体育馆、工人体育馆。社会事业的大力发展为文明城市创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农村建设力度。近年来,厦门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20**年厦门岛外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5%,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同比增长7.7亿元。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加大镇村文化建设力度。全面加强村村通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推进通行政村道路硬质化工程建设,近年已完成83公里。全面推进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程。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民低保地方性法规《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确保做到“应保尽保”。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率由51.1%提高到80.6%,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定出台《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开全省之先河。

三是积极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厦门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优势,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载体,为全国各省市引进投资项目1720个,总投资176.2亿美元,利用外资126.9亿美元,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广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与对口帮扶工作。

可以说,厦门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两年来,也是厦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20**年,厦门国内生产总值达88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60176元,折合美元约7276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中国最发达的5个沿海城市中,位居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47元,分别增长11.8%和9.6%,居全省首位。与经济发展同步,厦门近两年来在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等荣誉的基础上,又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一等)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宜居’十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在中国社科院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中,厦门进入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前十名。推动厦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厦门市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必要条件。当前,厦门正在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正在逐步建成一个“基础设施配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优美舒适、人民生活宽裕”的现代文明城市。

依靠群众造福群众

造福群众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把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体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真正使群众成为创建主体和创建的受益者,达到城市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一、广泛宣传发动,积极营造氛围,形成全民参与的创建热潮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市、区和各系统各方面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积极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厦门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认真策划、组织编制65万册《市民文明手册》等宣教读物以及数万张《温馨楼院》张贴画、挂图进农村、进社区。组织大中专学生进社区,结合“爱祖国、爱福建、爱厦门”活动,开展文明知识宣传和便民为民服务,纠正不文明行为。组织驻厦部队进农村,结合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帮助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城乡结合部“牛皮癣”等。市委统战部组织派开展宣传、咨询、督导工作,组织宣讲团进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宣传活动。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十大感动人物”、“十大好邻居”、“双十佳职业道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十佳敬老模范家庭”、“敬老模范村(居)”、“十佳爱民民警”、“十大杰出母亲”、“十佳孝敬父母好儿女”、“十大慈善人物”等各种评选活动,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批评意见、实现释疑解惑、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设立市长专线电话和专线电子信箱,建立“政务超市”、“党政领导接待日”制度,方便百姓反映问题,提供建议。这些举措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大大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参与创建,投身创建,已成为厦门广大市民普遍的自觉行动。

二、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好经验、新做法,全面提升创建水平

在创建活动中,厦门市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结许多好经验、新做法,有力地推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创办“爱心超市”,创新扶贫济困工作新模式。二是推广“深田模式”和“阳光网站”,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新手段。三是开展“四比”教育活动,探索非公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

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创建过程中,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创建活动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城市管理中,秉持“文明城市人民建,文明城市为人民”的宗旨,注重将日常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牛皮癣”、公共卫生死角、不文明交通行为、食品卫生、文化市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坚持点评制度,取得明显成效。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入市”教育,成立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中心、进城务工人员文明学校,至20**年底已培训进城务工人员154万人次,得到中央文明委和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充分肯定。通过建立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取消借读费、成立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设立未成年人专门保护机构等举措,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创建文明城市与群众需求形成“共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追求和谐营造和谐

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营造和谐的过程。厦门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始终紧紧围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来开展工作,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诚信建设,维护社会健康运行

诚信是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为重要。一是致力“诚信政府”建设。成立诚信政府建设领导机构、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等,坚持政务公开,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使政府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二是着力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工商、税务等部门着力建设“企业诚信平台”,不断完善企业信用评估机制。20**年起在整合公安、社保、民政、计生、人事、公积金等部门的市民信息基础上,建立市民基础数据库,启用“厦门市市民社会保障卡”,着手建设个人信用体系。三是组织开展“诚实守信”竞赛活动,表彰一批“最佳诚信企业、诚信建设先进单位、最佳信用村(居)、最佳信用户”。四是坚决惩处失信行为。

二、提高管理水平,保障社会规范有序

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如何、和谐与否,管理是关键。厦门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紧紧抓住管理这一关键环节,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的有序运行。

一是实行依法治市。充分发挥市人大地方立法权优势,制定《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等73部法规和110多件规章,特区建设管理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积极推动普法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开通“厦门普法网”,把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三大工程”,全市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达96%。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在全国率先实行审立、审执分开制度,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二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集中办公的“一门式”服务大厅,实行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建立政务网站,推行网上办事、审批服务,加快电子政务速度。成立“投诉中心”,建立行政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效能进行监察。有关数据表明,市民对政务满意率高达97.6%。

三是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制定《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关于改善行政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规定》、《关于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决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群众对行业风气满意度达87%以上。

四是规范行业文明行为。加大行业文明规范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先后有厦航乘务队、电信厦门分公司等9家单位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市建行等6个系统被评为省级文明行业。

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化管理。建立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交通事故报警、信号控制、调度等8个方面智能化管理。建立工地监控中心,采取远程监控的现代化系统,对建筑工地进行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有效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运作效率。

六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大文明城乡建设力度。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实行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直选制度,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目前,全市有下沃社区等8个省级文明社区、深田社区等67个市级文明社区。在文明城镇、文明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加大文明城乡共建力度。全市119个机关单位与79个农村结对共建,带动农村社会发展。继1999年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后,20**年新民镇禾山村又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

三、构建“平安厦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平安厦门”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安全、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建立完善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有效机制,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落实处置经济社会紧急情况工作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下大力气解决好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由于从基础问题抓起,建章立制,构筑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突出矛盾和社会突发事件,有效遏制“黄赌毒”及“黑恶”现象,有力地推动了“平安厦门”的构建步伐,保证了全市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融洽和谐,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35%,居全省第一。

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厦门市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从城市功能、经济发展、文化品位、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着力打造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精品城市。

(一)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诚信为核心的厦门特区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敬业奉献、服务群众、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蔚然成风,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热情好客、友善待人成为市民显著特性。成功举办了三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小柴”钢琴比赛等一系列国际性、全国性重大赛事,提升了城市品位。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对台文化交流活动,成功开播了“海峡卫视”和“闽南之声”广播。可以说,厦门的城市品位在对台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祖国大陆对外开放和展示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营造宜居温馨的生活环境。相继完成环岛路、云顶岩隧道等建设项目,为厦门城市增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进行造林更新和林相改造,新增绿地350公顷,忠仑公园、同安东溪公园等建成开放,城市景观日益美化。

(三)维护和实现生态平衡。建立国家级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省级白鹭、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率先开展城市空气质量和海洋环境质量预报,每年二分之一以上的日期大气保持优质标准,成功整治面积达70.8平方公里的西海域,提前实现国家环保“一控双达标”。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三同步”,近年来接连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等称号。

在创建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价值。厦门作为经济特区,作为对台工作的前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厦门市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迫切需要,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愿望的民心工程,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着眼群众,致力和谐,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全体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创建活动的根本目的来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求真务实,坚持常抓不懈,不断深化创建工作,建立创建文明城市的长效机制,推动文明城市建设不断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