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和谐的生态地方

时间:2022-04-22 05:28:00

导语: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和谐的生态地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和谐的生态地方

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绵阳新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要干好“十件大事”和“三大要务”。作为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者,在深入学习党代会的精神后,深感应以下作好工作,为建设科技城尽一份力。

一、实现绵阳新跨越首要的是发展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及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其中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保护产业是需要大力扶持发展的,我市拥有九院军转民的优势,目前已形成神工环保、中科成环保公司、恒泰环保公司等三大环保产业集团。神工环保公司目前承建投资近亿元的绵阳固废处置中心,作为示范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垃圾综合处置设备。中科成环保公司依托绵阳塔子坝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承建全国范围内近百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及运营。恒泰环保公司的电子束脱硫技术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目前正承建北京热电厂的脱硫工程。我们要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帮助其协调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我市的环保产业走向全省乃至全国,这将是一个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好的“十件大事”其中一件“着力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市委谭力书记在阐述如何干好这件大事时,提出首先要提升城市现代化程度,规划、建设好科技城;其次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高水平发展文化产业;再次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并做好污染预警防范系统。按照谭书记的要求和构建百万人口的和谐绵阳,这其中环境质量也应相应得到提升。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2005年我市环境质量目标为: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天数占全年总天数85%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90%,汽车尾气达标率>80%;城市水功能区达标率100%,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6%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70%;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7分贝,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0%;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80%,城市危废集中处置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指标)。要达到以上环境质量,需要继续巩固和扩大“创模”成果,要做好以下工作:

1、大气污染防治,将江油城区及青莲一带、高新区至花荄、经开区至塘汛作为今年提高大气环境质量重点区域,并新建科创园烟尘控制区。同时,对全市产生大气污染的重点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以缓解群众的环境投诉和上访。城区内继续抓好油烟治理和蜂窝煤的死灰复燃。

2、继续加大对安昌江、芙蓉溪、平政河排污口的监管力度,对生产废水未达标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对生活污水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单位和区域,配合城建部门、规划部门做好工作。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控和监测,以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今年,对城周边规模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加强对业主治理技术培训并督促企业达标排放。

3、对城区噪声扰民问题,加大执法力度。重点解决娱乐噪声扰民问题。新建科创园噪声达标区,以保证文明城市该项指标达标。

4、建设我市“污染源监控、预警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完善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确保环境安全。

5、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重点是基层干部、企业法人及广大青少年。

三、市委、市政府三大要务之一是积极构建和谐绵阳。和谐的绵阳一定是生态的城市,即:水是清洁的,空气是清新的,栖居于此的人类与动、植物和平共处,按自然规律生存。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污染的危害不再产生。道路畅通无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坦诚的,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向节约型。城市以健康的状态运行着,并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在领导干部中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更多的了解循环经济理论及其规律,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其次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自觉性和参与环境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二)强化组织领导,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企业是这个系统的“小循环”,生态工业园是“中循环”,生态城市是“大循环”,只有实现工业企业的生态化,才能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只有实现农业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化,才能保证整个市域的生态化。

(三)大力培育生态企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在培育生态企业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开发区改造,积极引进、建设配套互补型企业,构建生态工业链和生态网,推动园区向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转型。

(四)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支撑,加大对外、对内开放步伐,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和利用外资,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拉开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