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业从社区做起

时间:2022-03-07 03:24:00

导语:充分就业从社区做起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充分就业从社区做起

在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最近举行的一次新闻会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四川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近两年来,累计有18.5万人在社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占全省同期新增就业人数的17%,社区就业实体发展到3.3万个,吸纳了近30万人在实体就业。200年,全省有9.1万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

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在社区就业的达到3.86万人。社区已成为四川省就业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记者深入采访发现,四川省在社区就业上所取得的成绩,与这个省开展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项决策带来的活力

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大省。近年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交汇为庞大的就业大军,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在这个省表现得非常突出。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成为四川省各级政府的重头戏。从2002年开始,四川把就业视线从单纯的瞄向企业转向了瞄准社区。随着国家重视发挥社区就业的作用和不断强化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功能,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体系应运而生。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体系的作用,使它成为促进社区就业的一个重要平台?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的负责同志认为,既要建立健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解决“由谁抓”的问题;更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解决“如何抓”的问题。把组织保障与制度建立、人员到位与措施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一项决策产生了———2004年,四川省劳动保障厅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开展此项创建活动,并提出了明确的创建标准:本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各类下岗失业人员,其就业再就业率达到92%以上;“4050”人员、残疾人等困难救助对象的就业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实施这一目标需要有切入点。社区蕴藏的就业岗位丰富,岗位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用工灵活,多数适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的下岗失业人员,易于使他们实现充分就业。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到街道、县、市。通过稳步推进,比较充分就业目标就落到了实处。”在一份关于促进社区就业的宣传材料中,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对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初衷作了这样的解读。

思路———通知(包括创建标准)———宣传材料。这标志着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在全省组织开展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的目标、得力的措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部署。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已成为充分调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全省社区就业的一种有效载体和激励机制。

*年,四川省有242个社区经审核评估,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成为四川省第一批充分就业社区。榜样的带动和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全省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形成了一种学习先进、争当充分就业社区的可喜局面。这正是四川省劳动保障厅评定首批充分就业社区的意义所在。

四万人进社区说明什么

*年初,成都市制定了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充分就业的目标。具体做法是从社区起步,先在5个中心城区开展,继而向郊区县推进。到2008年,远郊区的县(市)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据统计,这一年,成都市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有4万人是在社区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取得这一成绩,说明社区就业是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也说明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组织开展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是一项务实求效之举。

华兴社区处在成都市最繁华的春熙路辖区内,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小荣兼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她带着记者一边在社区实地走访,一边介绍情况。站里有4位工作人员,劳动保障工作纳入了一级目标考核。为了把就业工作做实,社区通过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开发就业岗位。居委会把社区内的单位动员起来,共同组成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在实际创建活动中,这些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区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仅*年,华兴社区的50个单位就提供各种岗位377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4人。社区内有44名“4050”就业困难人员,工作人员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为其“量身”找岗位,已安置就业37人。50岁的代家棣因车祸导致双腿残疾,儿子读高中,妻子又无工作,是一个低保户。开始,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为代家棣寻找岗位,都没成功。去年,街道设立了垃圾压缩中转站,张小荣及时为他申办了中转站管理工作,老代终于实现了就业愿望。在中转站工作了半年后,代家棣主动要求取消了低保待遇。记者在工作现场见到老代时,他深情地自述着这份工作对自己和家庭多么重要,言谈中眼里还闪着感激的泪花。

杨长君在企业工作时右手中指被轧断。企业破产后,由于右手残疾,工作总是有一阵没一阵的。妻子姜桂华只有小学文化,身体又不好,也一直没有工作。夫妻俩都是“4050”人员,是华兴社区的就业特困户。根据杨长君及其家庭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鼓励姜桂华搞家庭创业,并为她办理了《社区就业服务证》,帮她在家门口开设了一个杂货摊。接着,社区工作人员又把杨长君推荐到社区治安保卫队工作。现在,夫妻俩的月收入有七八百元。如今,社区已成为这对夫妻的依托。杨长君说,他最担心自家的房子被拆迁,他愿意住在这个旧房子里,不离开现在的社区。

张小荣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已干了一年,她感触最深的是工作压力大。虽然华兴社区已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但她却没有丝毫懈怠。她指着就业登记册说,去年他们才安置的一位“零就业家庭”成员,工作半年又失业了。这部分就业困难人员由于自身条件较差,普遍存在着就业不稳定的问题,他们在一个岗位工作的时间平均只有半年。帮助这部分人实现稳定就业,是社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跳伞塔街道是成都市最早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活动的街道之一。如今,这个街道所辖的4个社区均已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成科路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苏志平经历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全过程。她介绍说,社区内有成都棉纺厂、搪瓷厂、中药厂的职工宿舍。3年前,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0多人,他们普遍情绪低落,生活困难。社区把下岗的几十名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党支部,一些党员在社区的帮助下就业后,主动把本单位的用工信息告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以他们为骨干建立了巡岗志愿者队伍,义务为社区收集用工信息。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积极承揽各类后勤服务工作。经过努力,社区下岗失业人员逐步实现了再就业。

徐光明、罗显平夫妇是成科路社区的就业困难户。两人下岗失业时,孩子还在读高中,家庭生活靠低保。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把罗显平介绍到附近的数码大厦看守自行车,帮助徐光明到一个单位当上了门卫,家庭收入稳定在近千元。他们已经主动退出了低保,孩子也上了大学。2003年,成科路社区就业率就达到了97%。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已有7户低保家庭主动退出了低保,目前社区内享受低保的家庭只剩下4户。

银鳞社区的今昔变化

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有个银鳞社区。社区居委会主任邱玲嫦每天都要在社区转几圈。看着自己亲手策划修建的几十个商业服务网点一天天红火起来,经营这些网点的下岗失业人员有了生活保障,邱玲嫦感到由衷的欣慰。

3年前,邱玲嫦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当上社区居委会主任。更何况,银鳞社区又有着诸多特殊情况。这个社区是“四川银山化工”等几家国企改制后,由职工家属宿舍区组建的新社区。社区有居民4155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达2530人,就业压力相当大。社区刚组建时,居民思想混乱,下岗失业人员的悲观埋怨情绪比较严重,有些人还聚集起来找企业、找政府。一些年轻人因无事可干便赌博、斗殴,社区治安环境恶劣。2002年底,原为企业质检处处长的邱玲嫦,在选民直选中走上了社区居委会主任岗位(她还同时担任了银鳞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面对这样的情景我退缩过。但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我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干了起来。”邱玲嫦说。

银鳞社区离资中县城有十来公里,没有成熟的经济圈可依托,周边能提供岗位的企业又少,社区就业的出路在哪里?这是邱玲嫦上任后碰到的一个最大难题。也在此时,国家大力推动社区就业,省市促进社区就业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困难与机遇面前,邱玲嫦选择了通过抢抓机遇战胜困难。根据上级关于促进社区就业的精神,银鳞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邱玲嫦担任了领导小组组长。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她把着力点首先放在调查摸底上。具体做法是:把银鳞社区分为5个小区,5位工作人员分别担任小区的党支部书记,逐户走访社区居民家庭,摸清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特长、择业愿望等详细情况,并逐人分类建立档案。在此基础上,邱玲嫦又把着力点放到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上。对内,她带领工作人员挖掘社区就业潜能,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业;对外,他们通过上门走访的形式,多方收集用工信息。邱玲嫦说,社区与市县劳动保障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络。这就为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向异地的企业输送人员创造了条件。几年来,先后帮助2214名下岗失业人员到广东、成都、重庆等地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包括125名“4050”人员。

邱玲嫦还十分重视抓好职业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近年来,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他们为无技能的615名下岗失业人员举办了工艺品制作、计算机操作等培训班,并帮助他们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

到目前,银鳞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93.9%。其中,社区的20多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了至少有一人就业。与此同时,由于社区居委会把促进社区就业与加强社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社区治安等工作也搞得很好,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一个穷县的社区也有广阔天地

四川省通江县是一个地处秦巴山脉、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山区县。这个县的诺江镇牌坊街社区处在县城中心,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内设社区再就业服务站、退管服务站。牌坊街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珊是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在一间约2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室里,桌椅板凳都很旧,惟独一台崭新的计算机非常抢眼。随着张珊打开计算机,社区退休人员管理、失业人员台账、再就业人员数据等一应俱全。全社区共有1848户居民,常住人口5400人,其中有384名退休人员、878名失业人员。*年,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牌坊街社区有837人实现了再就业,成为充分就业社区。

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小小的社区哪来这么多岗位?张珊告诉记者,他们这里没有大企业,为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费了大量心血。除了收集用工信息、推荐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外,还通过劳务输出、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扶持创业等途径促进就业再就业。张珊还举了一个帮助下岗职工创业的例子。下岗职工王琛及妻子何英几乎同时下岗。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帮助下,王琛先是参加了负责社区治安工作的联防队,何英也被安排在公益性就业岗位。这对夫妻家庭生活有了稳定的来源后,不忘其他下岗失业人员。王琛看到社区有不少居民家庭经常需要临时性的服务员,便决定开发这一市场,并成立了巴中市区第一家社区家政钟点工服务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把钟点工服务部作为扶持对象,为管理人员申请了政府工资补贴,并在业务上给予指导。由于服务部是公益性的,深受下岗失业人员和用工方的信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部越办越红火。

*年,牌坊街社区居委会确定32名特困家庭为重点帮扶对象。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增了城管、联防、夜间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茶场职工赵克友失业后,从事两轮摩托车托运。后来,出于安全的考虑,城市把两轮摩托车托运取消了,赵克友再次失业,再加上妻子有病,两个孩子上学,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并因此引发夫妻不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推荐赵克友到公益岗位就业后,又为他家办理了低保手续,并多次上门协调夫妻关系,终于使这对夫妻恢复了和睦。

“一人就业全家解困,充分就业社区的创建,不仅给家庭带来和睦,还使社区变得和谐文明。”这是张珊的深切感受,也是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组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取得的连锁效果。人们相信,随着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这种连锁效果还会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