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第二支生力军”
时间:2022-02-18 04:35:00
导语:新农村建设的“第二支生力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昌乐县委、县政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干部工作,不把老干部当负担、当包袱,而视为可持续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采取得力措施,积极组织、支持和鼓励老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据统计,全县60%以上的离退休干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近几年每年创造的经济价值都达数亿元。
(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昌乐县的离退休干部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群体,由当时的3000多人,至2006年初增加到了4000人。有极个别单位负责人认为,供养这部分人负担太重,是单位的沉重包袱。但县委、县政府与此相反,认为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二支生力军”。老干部当中有的有专业特长,有的科技知识丰富,有的善于经营管理,有的信息网络广泛等,是重要的人力、人才资源。同时,退休时间不久的老干部,大部分身心健康,有发挥余热、再作奉献的政治觉悟和迫切愿望,只要把他们发动、组织起来,定能为全县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所以,县委、县政府把发动老干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放在了重要议事日程上,并成立了领导小组,有一名副书记分管,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等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县、镇、街道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逐步使这一工作在全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起来。
(二)
昌乐县为发动老干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在层层召开会议,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动员,逐级下达文件部署的同时,最最主要的是,围绕这一“中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党委、政府从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在农村建企业、搞经营、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老干部,不管在哪方面遇到困难,党委、政府同对待年轻企业家一样,全面给予支持,并且尽量予以照顾,为他们“继续战斗”提供了物质保障。有一退休干部在庭院中养狐狸,经济效益很高,但场地狭小,发展受到限制。在镇的帮助协调下,村里将村外10亩摞荒地,以优惠价格承包给了他。此后,他快步发展,现年养成狐、仔狐2000多只,成了江北第一养狐场,并带动本村和外村20多农户养起狐狸,户户年收入二三万元。退休干部刘明书有办企业经验,想在马宋镇办厂子无场地、缺资金,县、镇一齐帮助,帮他贷款30万元,为他解决荒岭地20亩,使其梦想成真,半年内办起了全县第一家拖拉机厂——潍坊鲁昌拖拉机厂,年产拖拉机5000-8000台,年支付在该厂干活的农民工工资百万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近10年来,全县累计帮助老干部解决经营资金达6000余万元,经营场地300多处。对老干部企业涉及出口项目的,还帮助办理了有关手续、证件等。
抓好科技技术培训,使老干部不断提高创业技能。县委县府针对大批“年轻老干部”身体尚好,老知识、老经验跟不上时展要求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老干部协会的作用,以协会、老年学校为阵地,或办短训班、或组织外出学习、或现场交流、或帮助聘请“临时教师”等,对老干部进行科技培训,使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有了“二次创业”的新本领。县教育局原局长、退休干部赵明琴,通过老干协会的培训和“牵线搭桥”,新学会了芦荟栽培和加工技术,在老家东徐村,建成5亩芦荟园,成立了潍坊绿金芦荟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芦荟干粉系列产品,总资产已达百万元,并带动县内外500多户农民发展起了芦荟产业。据统计,全县参加各种培训的老干部,累计有3500多人次。
培养发挥余热典型,带动广大老干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和老干部党支部,采用重点培养、总结经验、现场参观、会议表彰、媒体宣传等形式,从县到镇层层树立起了一批、老干部为建设新农村奉献余热的典型人物。尧沟镇党委针对退休干部齐全庆接受新事物快,有为新农村建设出力强烈愿望的情况,党委和老干部党支部的负责同志,多次与他谈心,并帮他解决资金9万元,使他办起了瓜菜良种公司,为瓜农菜农经销良种,5年来从未出假冒伪劣种子问题,他经营的良种销售到县内外千余户瓜农菜农中,户均年增收三五千元。镇党委在老干部中宣扬他的事迹后,带动10多名老干部迅速投入到了为农民服务工作中。红河镇退休干部、畜牧兽医师吴学俭,医术较高,身体较好,“宗旨”观念较强,县委老干部局和红河镇党委特地对他培养,使他很快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大贡献。他自费投资5000元,购买器械、药品等,义务为农户的百多头奶牛检疫、治病,直接和间接为每个养奶牛户年增收千元左右。10多年来,他在烟台、龙口、青岛、昌邑、淄博等地,给畜禽养殖场长、技术人员、养殖户讲课数百场次,听课人数万余人次,授课后的社会效益数亿元以上。在此过程中,县委老干部局认真总结他的先进事迹,多次在山东《支部生活》、《老干部之家》、《潍坊日报》等媒体刊载,并把他评为“潍坊市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在这面旗帜的感召下,在全县老干部中,逐渐形成了人人为新农村建设献余热的浓厚氛围。
(三)
目前,昌乐县广大离退休干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二支生力军”。有的以自己的丰富经验与专长为新农村出谋出力,有的身体力行地为农民致富铺路搭桥,等等,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起了重要角色。
以余热创新业,直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财富。许多老干部根据自己身体条件较好,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实际情况,直接参与或直接支援了新农村建设。唐吾镇退休干部、现年64岁的杨洪昌,回老家杨庄村居住后,主动向村“两委”承包300亩荒山秃岭,把一生的积累全部用在了治山造林上,自己投资10万元,雇上大汽车、拖拉机拉石头、水泥,在山沟、山间修建拦水坝20个,保持水土,蓄水浇树,4年时间,整修山路10华里,栽植各种树木10万棵。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全部绿树成荫,展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宋镇退休干部孟庆光,回老家店子村居住后,在村西荒岭上,建起了大型康泰塑料有限公司,用农民工300人,年产塑料制品1万吨,全部出口南韩、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年创汇8000万元人民币。这个企业不仅为国家创了外汇,每年还直接向新农村建设注入资金30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许多乡亲反映,老干部们不愧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根重要顶梁柱。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技能,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许多老干部不吝财、不保守,总是利用自身优势和专长,帮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退休干部刘玉祥住的尧沟镇,是江北第一西瓜镇。他充分发挥对瓜菜病害防治有研究的特长,经常应邀到塑料大棚内,义务为瓜农菜农诊治瓜菜病害。当他看到春节前后,大棚内高温高湿、用喷雾器防治病害,因增加棚内水分,反而容易引起病害时,经过上百次试验,研制成功了电动喷粉器,用粉剂防治病害效果好,并且提高工效20多倍。此技术和药械在县内外推广后,每年为瓜农菜农增收五、六百万元。南郝镇离休干部刘洪阶,在荒滩上建养鱼池、搞绿化,打成3眼机井后,合理安排抽水时间,旱时为附近11户种粮农民抽水浇地50亩,年增产粮食1万多斤。许多农民深有感触地说:“老干部就是我们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为农民制造、送去“酵母菌”,农民致富“大膨胀”。为帮助农民尽快致富,许多老干部做起“酵母菌”工作,为农民致富打牢了根基。马宋镇退休干部孟经伟,针对农民养肉鸡、肉鸭是致富好门路、而种苗难解决的问题,自筹资金,在荒岭上办起4万只种鸡、种鸭养殖场,每年为本县外县供应种鸡苗、种鸭苗500万只,使这些养殖户年纯收入千万元左右。县退休干部路来谦,在乔官镇韩家庄村承包荒岭100亩,栽植从国外引进的黄金梨、水晶梨果树苗,繁殖种苗后,已供应本县5个村,栽植这种梨树500亩,亩收入是一般梨品种的3倍以上。农民从老干部那里,真正得到了“小投入、高回报、大膨胀”的经济效益。老干部为新农村建设生产的“高效膨化剂”,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