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报告
时间:2022-07-12 11:01:00
导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年月日)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组的通知要求,我区组织有关人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全区实际,就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
区现辖个乡镇,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万人,耕地万亩。××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共有配套机井眼,平均亩地一眼井。特别是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全乡万亩耕地基本形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全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万余台套,其中大型机械多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万千瓦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机械化作业。农村公路建设,加大了对乡村公路的建设力度,现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致富之路。农村电网,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陈旧、薄弱、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电网得以较大改善,降低了线路损耗,提高了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电能质量,减轻了农民负担。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全林木总株数达万株,速生丰产林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实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沼气建设,全共建设启用沼气池座,沼气池普及率达,加快了农村家居绿化、庭院美化、能源气化步伐。
(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农村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新建改建了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村村都有卫生室,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形成了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区的良好局面。农民最低生活得到保障,区政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农民都纳入了救济范围;通过“温暖小区”工程建设,使农村“五保”老人得到了老有所养;通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病残孤害寡等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解决。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教育事业,抓住“中心村”建设机遇,中小学校布局得到合理调整,严格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快速发展,全区以上的乡镇建有文化站,乡村两级建有图书室多个,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多个,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执政基础工程”、“三级联创”活动,创建“生态小康村”、“富裕文明示范村”,制定了公民道德“十不准”规范,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党的执政基础工程不断加强。全面实施村民自治,发展农村政治文明,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级政务、财务全面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发展。
(三)农民收入情况。××年我区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是增幅较高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为:()工资性收入为元;()家庭经营纯收入为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元(农业收入元,林业收入元,牧业收入元),第二产业收入元,第三产业收入元;()财产性收入为元;()转移性收入元。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说明全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已明显加快,但需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说明第一产业仍然是全区农民收入的主体,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二、三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折射出乡镇、村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管理松散、经济效益滑坡的现象,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乡镇财政困难,没有能力对农业进行投入,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并且随着农业税和农村“两工”的取消,进一步削弱了基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此外,农业配套体系建设不健全,特别是动植物防治控制体系建设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仍然较强,农业生产起伏较大。
(二)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第一产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耕地、水资源等因素对农业增产增效约束力的加剧,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将面临更大的增收困难。同时,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也使农民稳定增收缺乏坚实基础。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初中升高中的比率低,农民子弟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不利于培育高素质农业后备劳动力。学生就学费用高,尤其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费用一般年支出在万元左右,已成为广大农民难以承载的重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医药费用高、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四)农村体制改革步伐较慢。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近两年,由于国家加大了金融监管工作力度,银行紧缩信贷,加上缺少必要的信用担保机构,中小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缺少必要的发展资金等问题。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一)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加快致富步伐的高度热情和迫切心情,以及对富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强烈向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顺应群众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二)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好的规划也是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我们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改造村庄,立足实际,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
(三)加快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没有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失去了基础和支撑。通过股份制经济、专业合作社、村企合一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村里教育、文化、养老等公益事业发展步伐,走出共同致富的新路子,带动困难群体一起过上小康生活。
(四)选准发展路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由于农村面广点多,发展不平衡性突出,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用城市化带动农村,用工业化提升农业,靠产业化培育特色,壮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商贸服务业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等各类新农村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新农村建设体系。
(五)改善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村村通公路、通班车、村卫生所达标、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合作医疗试点等工作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村面貌有了一个大的改变。但就全区来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等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救济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建强支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村班子和带头人。从我区去年富裕文明村建设活动的情况来看,凡是新村建设成效明显的村,肯定有一好班子发挥着“火车头”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大胆地把那些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农村能人选拔到村领导班子中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打算
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将本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的原则,以深化富裕文明村创建活动为主线,采取农民自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发扬事实求是、务实重干、团结协作的精神,全面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把我区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打算是:
(一)抓好富裕文明村创建工作,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按照主导产业突出、经济发展领先、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原则,遵循新农村建设标准,××年先选择个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为全区富裕文明村创建重点,整合交通、城建、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国土资源、通信、供电、广电、水利等部门的建设资源,集中优势向个试点村倾斜投放,有效改善试点村的道路、电力、饮水、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使各村初具新农村雏形,为今后发展树立标杆和典型。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扩大发展范围,推动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实施执政基础工程,建设健全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以农村保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不断深入实施执政基础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党员干部思想素质教育、工作能力提高、致富技能培训,使村级两委班子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培育特色主导产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深入实施“六区一带”特色农业工程,按照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突出特色,发展品牌农业。突出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烟叶、畜牧养殖规模发展,形成畜牧、粮食、蔬菜、优质林果等主导产业。研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整合财政、计划、信贷、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强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促进创汇农业的大发展,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把所有符合条件的种养业生产基地都纳入申报范围,逐步取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到年,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以上。
(四)强化培训转移,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订单培训”,加大对农民工输出的组织力度,打造源汇“劳务品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到年,全区所有富余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或劳务输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为:。
(五)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壮大各类中介组织。从引导服务,规范发展上求突破,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分工明显、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各级各类农民专业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破解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快速推动新农村蔬菜、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建设标准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五有八化”标准。五有,即: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双强”村级领导班子,有一项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有一套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八化,即: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村庄道路硬面化,住房整齐规范化,农民饮水安全化,医疗卫生合作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农民厨房沼气化。具体要求为:
(一)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经济发展思路明晰。
(二)村“两委”班子能够充分发挥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以上。
(三)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级政务、财务公开透明。
(四)村庄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村民住房整齐卫生,供排水设施齐全、饮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五)建有标准化学校和卫生室、中小学入学率、电视普及率达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户率、沼气入户率达到;实现宽带网络入户。
(六)村民无封建迷信现象、和睦相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治安良好、社会稳定,达到“三无”村标准。
- 上一篇:整片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 下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情况汇报